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必将进一步朝向以氢能、太阳能、新一代核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优化发展。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本文围绕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
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内氢能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尚未建立 , 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
一是目前国内氢能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类创新主体正快速涌入氢能上中下产业链,全国各省市也在全力推进氢能产业布局,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等生产规模正处于持续扩大阶段,如不能及时从国家层面对氢能产业做好顶层设计,则氢能产业容易出现盲目扩张、产能过剩和技术空心化等发展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开展氢能产业顶层设计,规范和引导氢能产业科学发展;二是国家缺少对氢能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提供资金、贷款、补助支持。
2、 氢能产业链布局分散,各地氢能产业园区未能实现互补优化协同发展
由于氢能涉及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氢能利用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产业链较长,而国内各个城市氢能产业链布局较为分散,涉及重点研发技术方向多有重叠,各地氢能产业园区及在园创新主体盲目投资、重复建厂、低水平技术引进现象屡见不鲜,氢能产业无序发展和恶意竞争态势已露端倪,长久以往不利于氢能产业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创新,不利于氢能上中下游产业链统筹布局,不利于不同城市间资源互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3、氢能上中下产业链均存在核心技术短板,严重制约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制氢专利主要以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等非绿色制氢技术为主,而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绿色制氢专利技术数量偏少,生产制造成本较高,无法有效支撑国内氢能源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储氢产业中,固态储氢专利申请量是 3 个方式中数量最多的,但是由于固态储氢材料主要依托贵金属和重要催化剂来合成制备,所以,大部分专利处于实验室阶段,无法应用到规模化工业制造;液态储氢对低温标准要求较高,液化储运和加氢的核心专利均掌握在国外创新主体手中,国内难以形成大规模、日常化应用;气态储氢依然是目前国内最重要最常用的储氢方式,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关于气态储氢基础材料、生产工艺、加氢设备关键器件等同样缺少核心专利技术,不能较好解决长时间、安全性、低成本的储氢、运氢、加氢难题,导致无法大规模商业化运作,也成为国内氢能产业“卡脖子 ”环节。三是在氢燃料电池产业中,氢燃料电池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制高点,国内已经具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能力,然而,像膜电极及催化剂、双极板、电极板、密封件、燃料电池发动机、空压机组件、氢气再循环泵、碳纸产品等部分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需要依赖国外进口,在整个氢能燃料电池涉及高端集成、电池寿命、生产成本、批量制造能力等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
4、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尚不健全,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国内氢能产业的创新主体尤其是高校院所虽然历来重视氢能技术研发,但是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运营能力较弱,同时,社会上也缺乏专业从事氢能产业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服务机构,没有形成规范的技术创新、交易、转移和扩散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导致氢能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化率低,制约创新成果的大规模产业化;二是氢能产业专利申请存在专利审查周期和确权周期相对较长,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信息运用能力较弱,挖掘和培育关键专利技术能力不强,高价值核心专利产出较少等问题,导致创新主体无法有效开展氢能专利技术产业布局,无法有效支撑起实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无法有效利用知识产权许可、转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多种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方式,抢占国内外技术与产品市场占有率。
5、氢能产业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业务布局供需失衡,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布局有待加强
一是随着氢能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未来阶段内围绕国内氢能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专利申请布局将进一步加快,随之而来对于氢能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专利授权确权业务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氢能产业前端创新聚集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与供给已存在失衡现象,例如前文提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燃料电池产业,其专利技术数量和质量位居国内领先水平,但整个东北地区目前仍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授权确权和保护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对氢能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氢能产业涉及技术分布格局相对集中,而涉及到具体技术方案的专业知识较为专业,客观上造成了侵权判定和取证难度进一步加大,增加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成本;
二是创新主体聚焦布局国内氢能产业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国际产业格局和技术市场的变化趋势,虽然目前国外创新主体在国内氢能产业方面的绝对专利保有量未呈现明显优势,但是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海外市场布局速度明显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创新主体氢能技术海外转化的空间和市场份额。(作者:郑洪洋 汪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