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小微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规划模式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8-12  点击:3488
“小微田园综合体”, 瞄准小微农户个体、基于小规模农业, 该精准助农导向的研究尤为必要, 并在以下方面具有研究的充分性。

针对现有乡村建设项目以权力和资本主导、农民受益被动且有限的现实, 瞄准农户主体、小规模农场提出“小微田园综合体”模式, 旨在精准助农。引入复杂适应系统 (CAS) 的理论视角, 解析乡村和田园综合体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依据理论框架, 探析多元主体的营建动力机制、“要素特征—业态模型—空间模型”的营建路径、建构“小微田园综合体”模式。

“小微田园综合体”, 瞄准小微农户个体、基于小规模农业, 该精准助农导向的研究尤为必要, 并在以下方面具有研究的充分性。
 
第一, 经营制度: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及现代农业政策下, 农业经营主体出现了农户家庭承包、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公司等多种形式 (表1) , 其中家庭经营 (包括农户承包与家庭农场) 仍是我国最为量大面广的基本经营方式[2], 但其个体话语权弱势, “小微田园综合体”即旨在涵盖“微型”“小型”规模的农户与家庭农场, 探索农户增收的有效方式。
 
第二, 地貌限制:我国丘陵山地地貌占陆地面积的73.4%[3], 大部分乡村位于丘陵山地地区, 因此土地分割细碎, 难以实现机械化、大规模的现代农业道路, 如何从“小微”规模实现小农现代化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 社会历史: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一直是我国的农业传统, 在当前人多地少的国情下, 小农家庭经营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重点应将其转向高层次的家庭经营模式。

第四, 政策转向:连续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在2018年首次直接强调了“小农户”, 提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并将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战略将走向多种规模并存的多元格局。

“小微田园综合体”的模式营建
1 营建动力机制
“小微田园综合体”的建构, 涉及到农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市民等多元主体, 各个微观主体对动态变化的、城乡一体化趋势的社会文化环境表达出不同的适应性反馈行为, 逐渐凝聚为营建动力 (图2) 。

1.1 农民返乡潮
2008年金融危机后, 在城市就业机会下降的推力和乡村基础设施提升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引发了农民返乡潮[6]。在一些发达地区, 休闲农业经营成为了返乡农民择业的一个重要渠道[7]。

1.2 政府战略转型
乡村振兴战略下, 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成为重大议题, 并关注到小农户, 强调“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拓展增收空间”。

1.3 企业下乡
在涉农优惠政策引导下, 大量企业资本借助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途径下乡, 进入到农业流通领域和生产要素领域, 在雇佣当地劳动力、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产品加工和经营等环节形成了竞争态势[8]。

1.4 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趋势
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的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的有效机制。高校等科研机构投入到乡村振兴领域产业是其“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此外, 高校集聚大量的科技资源, 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展开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科技优势向农村地区进行辐射[9]。

1.5 市民对乡村的需求
一方面, 中产阶级市民数量在2011年突破2亿[10], 其对乡村安心食物的需求大幅增加, 促进了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兴起, 这是社区消费者和农场生产者之间遵循健康生产、承诺、互助、本地化、直销原则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11], 能降低农户生产风险、大幅提高农户收益。另一方面, 市民对乡村景观、活动的向往, 触发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热潮, 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之一, 促进了农民的“兼业”增收[12]。
多元主体的适应性行为汇合凝集, 形成“农户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科技为支撑、企业为助力、社会来参与”五位一体的营建动力机制, 是营建“小微田园综合体”的运作基础。

2 营建路径
“小微田园综合体”的营建路径, 是“要素特征—业态模型—空间模型”逐步协同发展的过程 (图3) 。
从气候、地貌、交通便捷性、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等角度辨析农业型乡村所在地域的“要素特征”, 梳理既有种植产业、周边地区市场需求、已有土地资源状况和基础设施状况, 为业态升级提供决定性基础。
建立与之相应的“业态模型”, 探索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各级产业联动的可能性。进行适度规模和土地形态的土地流转整合, 利用“社区支持型农业”等经营方式, 发展精耕细作、质型导向的农业模式, 建立基于城乡互信的农产品直销、体验休闲、农民直接受益最大化的业态模型。
“空间模型”以“业态模型”需求为导向, 整合土地、建设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 确立空间功能维度的种类设置、规模配比、位置布局等因子, 以及秩序维度中格局、肌理、形态等层次的控制, 以“低度干预”策略保育整体格局和肌理, 以“本土融合”、“原型+调式”维持形态与风貌[13]。空间功能和秩序两方面的完善, 又能正向反馈, 促进市民对休闲体验的吸引力。

3 模式建构
综上, “小微田园综合体”以小规模农业为基础, 依托“农户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科技为支撑、企业为助力、社会来参与”五位一体的动力营建机制, 通过“要素特征—业态模型—空间模型”协同演化的营建路径, 完善基础与服务设施, 以“低度干预”、“本土融合”、“原型+调式”等空间策略延续乡村的场所特征, 形成合作主体混合、产业业态复合、空间形态多元的城乡合作模式, 能够直接促进农户增收, 逐步实现小农现代化。(作者:王竹 徐丹华 钱振澜)

 
上一篇:湖州璞心农场“小微田园综合体”模式与实践
下一篇: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乡村与田园综合体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