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优势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尤其是青岛及省内周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 对青岛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1 政府鼓励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山东省政府2016年发布了《关于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17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轨道交通千亿级产业链的规划, 2017年印发《〈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 将做大做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五大特色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任务。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2月山东省发布《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计划》, 提出重点打造新一代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服务基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青岛市加速孕育和集聚迸发, 为推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2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具备一定基础
1) 青岛市是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布局区域之一。规划占地40 km2的城阳轨道交通运输装备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拥有百余家整车装备及零配件配套企业, 涵盖了整车制造、车辆零配件、机电系统及车内装饰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领域, 整合了轨道交通产业各类资源。此外, 青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已拥有国家认定技术中心2家、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高速列车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轨道车辆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车辆检验站1个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研发平台[6], 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在机车车辆、电缆等方面, 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技术成果。截至2017年年底, 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3家, 动车组及城轨地铁车辆各类零配件合格供应商338家, 2017年完成产值735.2亿元。2017年, 全市共生产动车组1 512辆, 占全国的56.7%;生产城轨列车1 276辆, 占全国的18%[6]。目前青岛市已初步形成整体竞争力较强、产业规模较大、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2) 轨道交通车辆装备产业具有优势地位。青岛市拥有中车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简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简称“中车四方有限公司”)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简称“中车四方研究所”) 、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是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和城轨地铁车辆定点制造企业, 中车四方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铁路餐车以及相关配件、物流, 中车四方研究所有限公司重点生产轨道车辆电气、减振、钩缓、制动等产品。这些企业在我国轨道交通车辆装备产业中具有优势地位, 同时带动青岛威奥轨道公司、青岛欧特美公司等整车制造骨干配套企业。2017年12月, 山东省成立了轨道交通产业联盟, 由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牵头联合省内52家企业、高校、院所, 共同打造轨道交通产业“产学研用”相关单位及配套、运维单位紧密协作的产业价值生态圈, 将进一步引领、促进青岛轨道交通产业链整体跃升。
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来了广阔市场
根据山东省“十三五”规划, 山东省将加快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快速通道建设。目前, 山东省10座城市已开通或规划在建城市轨道交通, 青岛市已开通3、2、11号线3条地铁和城阳现代有轨电车8.77 km, 在建6条线, 预计“十三五”末开通238.4 km;济南市在建3条线, 预计2021年底建成84.4 km;菏泽市在建有轨电车9.885 km, 预计2018年9月通车;烟台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16—2022) 已通过国家环保部环评;淄博市提出2018年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示范段等, 轨道交通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以青岛地铁3号线为例, 青岛勘察测绘院、青岛地矿院、青岛市政设计研究院、青岛市人防设计研究院共同参与了相关勘察设计, 青岛市政集团、青岛高园、青岛华鹏共同参与了土建施工、监理, 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提供车辆, 中车四方研究所提供车辆段设备, 海尔集团提供冷水机组和空调机组, 海信集团提供综合监控系统和安防系统, 青岛建安建设集团负责控制中心专业工程系统, 青岛博宁福田与韩国三星公司合作研发自动售票系统, 与中防商街、凯德置业等进行商务合作等;以青岛地铁2号线为例,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提供车辆,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开关柜, 中船重工 (青岛) 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隧道掘进机等。青岛地铁在积极促成本地企业参与建设, 已经展示了一定实力。
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 青岛已逐步形成整车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稳步跟进, 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然而青岛地铁处于初期建设、运营阶段, 发展历史短, 成网速度快, 许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基础较弱, 在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集群发展方面还有待突破。
1 产业规划深度不够
虽然轨道交通产业链发展规划理论基础广泛, 近期 (2016—2020年) 及远期 (2021—2025年) 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和重点推进工程等内容已明确, 但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等方面还缺少有效、具体、操作性强的办法, 缺乏对相关产业的宏观引导和推介, 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投融资政策、规划政策、综合开发政策、建设政策、设备制造政策、运营管理政策、监督考核政策等需进一步细化。
2 产业发展不均衡
虽然青岛市已形成一批技术、产品优势比较突出的轨道交通产业企业, 但主要集中在机车整车制造环节, 客观上看, 产业链未覆盖到技术咨询、工程建设、工程机械、新材料等其他上下游产业, 部分企业虽有参与轨道交通建设的意愿, 但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未能有效对接和支撑产业链的发展, 难以在本土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整个产业链还处在产业比较分散的发展阶段, 产业的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较弱。
3 产业市场竞争激烈
各个城市轨道车辆的招标采购受地方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导向影响较大, 本省内凡有城轨车辆制造基地的, 一般都采购本省制造基地的车辆, 如南京地铁车辆都由中车浦镇车辆厂制造, 长春地铁都由中车长春客车厂制造等;同时, 随着相关企业制造能力提升和生产企业数量增加, 市场饱和度增加,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根据数据统计[8], 2016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公开中标的7家单位中,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处于第4位, 中标金额比中车长春客车公司少1千亿元, 且市场主要集中在北方城市, 还应积极开拓南方市场。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016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各企业的车辆设备中标情况

4 本地化配套率仍需提高
青岛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积极引进、培育、优化和壮大本地配套企业, 本地化配套比例逐年增加。据统计, 截至2017年6月, 全市轨道交通装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51家, 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连年上升;然而, 虽然主机制造企业优势地位明显, 但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等配套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9], 青岛市企业间产品关联度不高, 处于局部具备优势、整体层次需进一步提高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