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关于做好 2026 年农业建设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农计财便函【2025】330 号)》文件要求,紧紧聚焦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中植物保护方向的核心任务,进一步健全我国农药风险监测体系,强化农药全链条安全监管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项目申报指南。

一、建设要求
本项目聚焦农药风险防控全流程需求,规划在 2 个省新建 2 个省级农药风险监测中心,稳步推进全国农药风险监测网络全覆盖;同步在 5 个省布局建设 50 个田间风险监测站点,构建 “省级中心 + 田间站点” 的层级化监测格局。
通过项目建设,省级农药风险监测中心需具备全面承担本辖区农药安全风险监测的综合能力,涵盖农药质量合规性、残留限量达标情况、环境生态风险、田间应用有效性、作物安全性及施药者健康安全等多维度监测任务,同时具备规范开展相关样品检验检测的专业能力。中心需建成标准化样品储存设施,满足本辖区农药封样样品、监测样品的安全存储需求,建立完整的监测数据档案管理体系,实现监测信息、数据报送与国家农药风险监控中心的无缝对接和互联互通。此外,中心需协助国家农药风险监控中心开展农药相关标准制修订、检测方法验证等技术支撑工作。各田间监测点主要承担协助省级中心开展田间试验、样品采集、临时储存及基础数据记录等配套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的监测工作机制。
二、建设内容
(一)省级农药风险监测中心建设
对现有农药检验实验室及配套设施进行改扩建,优化实验室功能布局,提升检测作业标准化水平;改扩建专用试验田及灌溉、防护等附属工程,为田间药效试验、安全性评价等提供基础条件。更新农药产品质量检测、残留分析检测、农药药害及抗性鉴定等领域的老旧设备,保障检测精度与效率;补充配置高灵敏度痕量分析仪器、隐性成分分析仪器,满足农药杂质、微量残留、农田生态环境农药污染等精细化监测需求;配备监测农药对有益生物影响的专用设施设备,完善生态风险监测能力。搭建专业化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农药产供销信息、风险监测数据、产品追溯信息、评审流程等与国家农药风险监控中心的互联互通,提升数据共享与管理效率。
(二)田间监测点建设
为各区域监测点统一购置样品采集工具、低温储存设备及冷链运输车辆,保障监测样品从采集到送检的全程质量可控;配置视频监控设施和便携式信息采集设备,实现田间监测过程可视化、数据记录实时化;建立区域化数据分析汇总及上报信息系统,确保监测数据快速、准确上传至省级中心,形成 “采集 - 存储 - 传输 - 分析” 的闭环管理。
三、储备条件
本项目在全国各省(区、市)范围内推进建设完善,申报主体需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与实施能力,具体承担单位限定为省级植保机构、农药检定机构或专业检测机构。这些单位需拥有成熟的农药监测技术团队、一定规模的现有设施基础及规范的管理体系,能够保障项目建成后快速投入运营。对于前期已按相关标准建成省级农药风险监测中心的地区,可优先申报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区域监测网络布局。
四、中央投资规模
(一)省级农药风险监测中心
单个省级农药风险监测中心项目总投资不超过 1500 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比例按区域分类执行:东部地区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 70%,中部地区不超过 80%,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不超过 90%。
(二)田间监测点
田间监测点项目按省打捆申报,每省规划建设 10 个监测点,单省打捆项目总投资不超过 1000 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比例与省级中心一致,即东部地区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 70%,中部地区不超过 80%,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不超过 90%。
中机院作为专业的项目申报服务机构,已深度研读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政策要求,积累了丰富的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申报经验。我们可为地方政府及相关申报单位提供全流程专业服务,涵盖项目前期谋划、精准定位、方案优化、高标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申报材料整合完善等环节,全方位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与入库成功率,为申报单位争取中央预算资金支持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