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装配式建筑 > 相关报道

绿色建筑是否已经能够从容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根本问题?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8-04-23  点击:1266
然而在关注绿色建筑新一轮发展的同时,基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初心”,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根本问题,当前的绿色建筑是否已经能够从容应对?

绿色建筑是否已经能够从容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根本问题”?

  装配式建筑、新型环保材料、节能减排系统……近日,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绿博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300多家企业现场展出了最新的绿色建筑技术。
 
  从参与“雄安第一标”的中建钢构,到携带绿色建筑节能“黑科技”的格力、华发等“珠海军团”,珠海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持续发力,不仅让人领略到了“绿色革命”的影响力,更让人期待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关注绿色建筑新一轮发展的同时,基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初心”,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根本问题,当前的绿色建筑是否已经能够从容应对?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气候的“脸色”,连日来,北方地区昼夜近20度的温差,让我们更加关注当前的绿色建筑发展问题。中国气象局于近日召开了4月的新闻发布会。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巢清尘介绍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据悉,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在这个定位上,针对气候变化,我们将如何深化发展本土的绿色建筑,助力建筑产业提质增效?
 
  在不断扩大的市场中“应对气候变化”仍是重点
 
  2009年,由《全球建筑业前景》和《牛津经济学》在伦敦联合发布了一份世界建筑业报告,报告预测,中国最快将于2018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业市场。这份报告认为,届时中国庞大的建筑业市场将拥有近2.4万亿美元的产值,并占全球建筑业市场产值的19.1%。而今,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13954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略有回升。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1.7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2%。在这令人欣喜的数据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如何?
 
《2016全球绿色建筑趋势报告》中提供了世界绿色建筑趋势数据,该报告是对全球69个国家的1000多家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的结果。报告显示,中国仍是一个新兴发展的绿色建筑市场,33%的中国被访者所施工的建筑中绿色项目少于16%,仅有5%的中国被访者所实施的绿色建筑项目占比大于60%。尽管如此,三年后,中国建筑企业或将大大提高绿色建筑的参与度。仅5%的建筑企业将实施15%以下的绿色项目,而那些计划实施大多数项目(占比60%以上)为绿色建筑的企业数将大幅度增加。
 
  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就要有更宏大的目标。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此前,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其中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典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重视,此前WorldGBC(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首席执行官TerriWills表示:“未来10年,中国每年建筑面积高达20亿平方米,占全球新建建筑面积的近一半。迄今已有约5.23亿平方米的建筑物获得GBC的三星绿色建筑评级体系的绿色认证。把中国引入全球绿色建筑运动的重要性不容低估。正如中国试图在全球舞台上承诺应对气候变化一样,这一伙伴关系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建筑市场和覆盖70多个国家的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之间开展合作的新时代。”
 
  高科技的融入仍要保证高质量的“本真”
 
  “绿色建筑的衡量应放在一个具体城区位置上,应是一个和谐的绿色,能承担起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责任。这样的绿色建筑才可以和城市同步演进,共同发展,保持高质量的水平。”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的演讲中如是说。
 
  保证绿色建筑高质量水平,应该从源头,即项目规划设计时入手。近年来,建筑业信息化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BIM技术正是建筑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住建部2016年9月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指出,“十三五”期间,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一体化行业监管和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及具有关键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业信息技术企业。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相关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于2017年5月正式发布《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
 
  在以往的施工中,依靠技术人员经验分析及预判,难免造成场地布置、物料进厂、垃圾出厂的不合理设置,从而导致施工效率低下。同时,温度、湿度与建筑设计的参数无法实现人工计算与配比,而且千篇一律的户型设计,忽略了人在居住过程中的舒适度与功能区分。
 
  而引入BIM后则不然,在施工建设初期,BIM中心依据设计图纸进行了三维模型建设。通过统一标准,分工建模,最后整合汇总,形成可视化的综合信息模型。建筑信息化模型摒弃了传统的CAD用点、线及符号等简单元素来表达某原件的理念,而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表达形式来描述项目的每个组成部分。数量、尺寸、材质、组成、类别等等,这样的信息模型承载的信息量要比平面图纸更多更直观。同时在信息模型的建设中能够审核设计图纸,将一些表达模糊,标注不明的地方及时反馈,及时与设计方联系沟通,避免施工错误造成返工。建筑信息模型构建完成后,利用模型三维可视化的特点模拟施工,直观化地将各个构件的建筑时间及工序可视化地展现出来,方便协调各个专业的施工顺序,方便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及深化施工方案,提前协调各专业班组进场施工,准备设备及周转材料等,管理人员可以更直接地掌控现场施工进展。
 
  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的综合性和专业的复杂性,经常会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但BIM技术的优势便极大地显现出来,在项目施工前完成信息模型的碰撞检查,能够及时防止施工过程出现各种碰撞问题,大大减少工程建设风险及浪费,避免经济损失,显著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
 
  同时将二维码及信息模型相结合,实现了物料的可追溯性及构件安装的位置信息明确性,增加了沟通效率,更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控制了项目成本。
 
  利用绿色建筑产业培养新型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评出的绿色建筑数量共有10927个,总面积超过10亿平米。其中,2015年至2016年突破三千大关,2016年底大概是7000多个,到2017年底超过了1万。
 
  尽管绿色建筑迎来了蓬勃发展期,但从实践层面而言,绿色建筑的发展依然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供应链管理、人才紧缺、技术难题等,如何攻破这些难题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诸多难题之中,技术难题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大关卡,它既需要结合不同气候地域的多种特色提出解决方案,又需要经年累月的实践和创新。而这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
 
  绿色建筑人才缺乏的问题早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加强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职业素质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考验。
上一篇:装配式建筑“第一高”坐落南山
下一篇:济宁将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 鼓励企业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