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装配式建筑 > 相关报道

发展装配式建筑误区与思考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8-03-29  点击:1756
目前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力度空前,但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推进装配式建筑,抓住发展装配式建筑顶层设计的“牛鼻子”——建造方式的一种变革,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不能走入“唯装配”误区。

发展装配式建筑误区与思考
 
        目前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力度空前,但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推进装配式建筑,抓住发展装配式建筑顶层设计的“牛鼻子”——建造方式的一种变革,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不能走入“唯装配”误区。
 
一、激励政策接踵而至
 
        北京将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0年,北京将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使装配式建造成为重要建造方式之一。
 
        江西出台优惠政策,力争2017年建筑业总产值实现10%以上的增长目标,其中装配式建筑达到200万平方米。
 
        厦门的脚步更快,1月7日上午,中建智欣建工科技有限公司举行装配式建筑投产仪式,意味着厦门第一个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投产。作为全国第七个、福建省第一个创建国家级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厦门近年来着力打造住宅建设新蓝本,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该基地投产后,将成为该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础,为试点示范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力争打造成福建省装配式建筑生产示范基地。
 
        北京的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将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将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在其他各区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的地上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也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此外,北京还将出台一系列措施确保实现目标,如以土地供应为抓手,在规划审批、项目立项等环节强化监督与指导;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面积计算、面积奖励、财政资金奖励、税收优惠、房屋预售、科研、金融信贷以及评优支持等支持政策。
 
二、破除市场壁垒
 
        为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江西将积极吸引有实力的装配式建筑企业来赣投资发展,推动省内骨干建筑企业与省外强企合作。用好用活用足鼓励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政府投资性的公建项目、保障房建设等设定刚性比例发展装配式建筑。
 
        江西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利用力度,发展绿色、低碳、可循环的新型材料,引导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协调发展。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取消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歧视性的“土政策”。近日,江西省政府提出,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创新建造方式,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装配式施工能力大幅提升,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到2025年,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三、技术标准当抓手
 
        安徽另辟蹊径,从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入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及设计、生产、施工企业围绕装配式建筑的先进适用技术、工法工艺和产品开展科研攻关,集中力量攻克节点连接、防火、防腐、防水、抗震等核心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过程的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同时提高高强混凝土、高强钢、耐候钢等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和范围。
 
        宁波市则采用“引”和“逼”相结合的措施推进装配式住宅发展。所谓“引”,是给予建设单位面积奖励、提前预售等政策;“逼”是在土地出让时强制加入装配式建筑指标要求。如绕城高速以内范围新出让的土地,所有项目一律要求配比装配式建筑。绕城高速以外的各县(市)区城区,30%以上的项目要求采取装配式搭建。

发展装配式建筑误区与思考
 
         “目前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力度空前,但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推进装配式建筑,抓住发展装配式建筑顶层设计的‘牛鼻子’——建造方式的一种变革,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不能走入‘唯装配’误区。” 4月5日,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问题:自2016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持续对发展装配式建筑加码政策,使得发展装配式建筑进入了快车道,你是如何看待装配式建筑当前的发展状况?
 
     解答:2017年将是装配式建筑的大发展之年,从国家和地方政府来看,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特别是中央和国务院同时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不仅如此,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支持政策。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瓶颈制约依然相当突出,如传统路径依赖性问题,技术、利益、观念、体制等各方面都顽固地存在着保守性和强大的惯性;思想理念不够统一,如对发展装配式建筑顶层设计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等。此外,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技术体系尚未成熟,企业的设计、生产、施工和监管能力不足的现象具有普遍性。所以说,当前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问题:此前,你提到过装配化不能代替产业化,在你看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装配式建筑以及建筑产业现代化这两者的内涵与相互之间的关联?
 
     解答: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部品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它也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产业现代化核心是技术和管理双轮驱动,将建筑生产的全过程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形成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和管理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实现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工业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装配式建筑是其中的一种先进的建造技术或方法,具有很强的技术特征。在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觉得应该从建造方式(生产方式)层面看,国家将装配式建筑作为重要抓手,非常直接和明确地提出,是一种务实的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来助力和驱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后,装配式建筑自然也能发展好。
 
     问题:你还提到过业界对建筑产业现代化认识存在误区,打出建筑产业现代化旗帜的企业不少,但并非都脚踏实地,具有专注精致与实业精神。请问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至今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这种认识误区是否有所改善?在你看来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消除或者减少这样的认识误区?
 
     解答:装配式建筑不同于一般的以往的技术推广和应用,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配率高低问题,它涉及到整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体制机制、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质量监管和检查,等等。不能仅仅用技术的思维来发展装配式建筑,而要用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思维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装配式建筑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大意义,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推进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其本质上是驱动并助力加速推进建筑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要抓住发展装配式建筑顶层设计的‘牛鼻子’——建造方式的一种变革,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落实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高度,不能走入“唯装配”误区。
 
     问题:在建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你就曾提出有效方法就是推行工程总承包(EPC)的模式,我们注意到此次住建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重点任务就提出要推行工程总承包,以你过往的经验来看,要想在装配式建筑领域顺利推行这种模式应该把握好哪些关键点?
 
     解答:由于我国建筑业在几十年来形成了固有的施工总承包模式,而不是工程总承包。在走向工程总包(EPC)模式的道路上,建筑企业在运营管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在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施工企业当惯了乙方,用乙方的思维去做工程总承包是做不好的,也不可能做好。
 
     工程总承包一定是设计、制作、采购、施工等为一体。以采购来说,由于施工企业对工程总承包理解不到位,加之受到原来传统施工总承包的影响,导致不会采购,甚至也不愿意采购,因为不愿意去承担因采购而出现的问题。当然另一方面,甲方也不愿意在采购方面放权,愿意大包大揽,也造成工程总承包难以落地。
 
     发展工程总承包有利于消解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至于如何突破,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政府顶层设计着手,明确提出推进的具体办法和路径。以安徽合肥为例,此前在招投标中很多项目都提出工程总承包,并且效果显著。但后期有些项目又可以联合投标,导致一些项目变成了形式上的总包,实质上的分包。因此,合肥也开始收紧在招投标领域对工程总承包的条件,要求投标联合体必须在一个集团下形成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才允许投标。
 
     现在很多企业开始想尝试工程总承包模式,但未来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必然要走向社会化的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未来总承包企业一定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真正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完善总承包企业组织机构;建立总承包项目管理体系;打造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培育市场化协作专业公司;建立工程设计、研发中心;拥有预制构件的生产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问题:有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规模将累计达到2.5万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请问,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如何?
 
     解答:现阶段政策力度之大,相应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也非常大。比如,北京自2017年3月15日起,新保障性住房和新立项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应采用装配式建筑。此外,对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和其他地区10万平方米(含)以上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应采用装配式建筑。这将使得北京今明两年装配式建筑量增加很多,初步统计大概1200万平方米。此外,今年北京几大预制构件厂2017年订单已经趋于饱和。
 
     问题:作为多年来研究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的专家,你如何研判未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
 
     解答: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形势还是很好的,产业集聚和效应也比较明显,企业纷纷动起来,包括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工程项目也在大量增加。从下半年开始,各地已经拿出大量项目开始试点,近两年内全国的工程量将逐步增多。
 
     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全方位的创新过程,需要科学的管理组织,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更需要站在整个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顶层设计,围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持续健康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重大任务:一是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二是建立现代的建筑产业体系;三是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三位一体。装配式建筑在政府政策大力推动下,也将迎来快速发展,但切忌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上一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是什么?
下一篇:最近国家及部分省市出台的装配式建筑扶持政策及补贴标准汇总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