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8日电,京津两市负责人6日签署“1+5”合作协议,标志着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京津“双城记”在操作层面步入“深水区”。
此次双方签订的协议确定30项重点工作有哪些亮点?京津联动发展将迎来什么新契机?……作为观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窗口,记者第一时间连线数位专家进行解读。
规划联袂 探索共同审查机制
【合作亮点】加强规划对接,共同研究区域性重大问题,修改完善两市相关规划;共同研究京津走廊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生态廊道划定和区域重要基础设施,达成规划共识;积极探索建立两市交接地区城乡规划共同审查机制。
【专家评点】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主任吴唯佳认为,在规划层面上缺乏协同、各自为政是制约京津一体化的深层次矛盾。京津“规划对接”、“共同审查”的提法,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为多领域全面联动协同打下了坚实的顶层设计基础。
交通联动 实行“同步同图”衔接
【合作亮点】共同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区域轨道网、公路网和客货运枢纽;统筹两地交通发展规划,建立“同图同步”沟通衔接机制;共同争取推进京津高铁二线建设;共同争取民航局增加天津机场航班、航线;推进京津公路顺畅连接。
【专家评点】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认为,作为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京津冀交通缺少“一张图”规划,高铁连通度不足,“断头路”众多,部分线路流量饱和,机场因忙闲不均。此次京津提出交通联动、“同图同步”,措施“具体到点”,将为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提供交通先提条件。
环境联控 协同开展污染治理
【合作亮点】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率先统一实施机动车燃油国五标准;开展区域联动执法,共同治理重点污染源;共同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脱硝治理工程和压减燃煤措施;共建京津生态走廊。
【专家评点】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说,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同呼吸、共命运”倒逼京津紧密协作,此次两地在联防联控上做出了很多细致的约定,有针对性地堵住诸多漏洞,将显著促进这一区域环境保护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园区联建 抱团建设合作示范区
【合作亮点】结合天津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共同建设合作示范区;共同支持示范区项目建设发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京津两市优质医疗、教育、科研等资源入区发展。
【专家评点】天津市社科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等认为,在现行行政区划下,京津也有各自财税、就业和发展目标,双城联动需要一块资源充分共享、倾力合作的“试验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跨省市产业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
创新联手 共同打造发展高地
【合作亮点】共同推动双方创新链深度融合;推进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建统一的成果转移转化、科学仪器开放和技术交易平台,打造协同创新载体,实现创新成果、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等共享;共建创新社区。
【专家评点】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说,京津之间产业自我封闭和同构现象长期存在,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更是全国科研高地,天津的比较优势在于先进制造业,有条件打造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创新发展格局,引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口岸联接 力破利益博弈困局
【合作亮点】加快推动东疆保税港区政策向平谷国际陆港延伸;北京支持区域性物流中心向天津转移;共同支持天津港集团多种形式参与北京朝阳口岸平移至通州马驹桥的物流基地建设与合作;逐步实现口岸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完善通关一体化政策;推进检验检疫业务一体化。
【专家评点】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说,长期以来,京津在空港航运方面缺乏联动、分歧明显,深化口岸合作成为京津联动发展必须要啃的“硬骨头”。京津合作协议,在港口政策延伸、物流基地建设、电子口岸合作、便捷通关通检等方面作出了务实、具体的要求,力破旧有利益博弈困局。
政策联合 推动区域投资贸易便利
【合作亮点】北京支持天津积极争取批准建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市建立政策创新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小组,探索推进区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创新试验,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叠加,并向两市有条件的区域延伸;北京鼓励外贸货物代理、物流和跨境电商企业,在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物流仓库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专家评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京津“双城记”可作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改革创新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加强区域政策统筹,推动优惠政策叠加、区域互认和延伸,协同促进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
资源联通 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化
【合作亮点】推进京津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试点;探索社会保障跨区域转移对接;研究建立医疗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开展执业医师一体化注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推动建立两市移动、固话通信的联网、同网改造机制,力争尽早实现“固话无长途、移动无漫游”。
【专家评点】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等专家认为,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口流向、产业对接、要素对流、功能转移。此次协议中京津在交通、医疗、教育、通信等方面提出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具体举措,正式拉开了两市全面对接公共服务的序幕。
据财政部公布,截至去年底,中央财政通过产业技术研发资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70.5亿元,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近320亿元,对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更好发挥中央财政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各方资金特别是商业资金用于创业投资,完善竞争机制,让市场决定创新资源配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对此,白景明认为,国务院决定成倍扩大中央财政新兴产业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助于完善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在破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也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下一步,中央财政将尽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起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化运行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破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激励创新创业,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创新型经济加快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渐成“稳增长调结构”主抓手
按照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体要求,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拟使得经济增长和就业目标均不低于下限指标,通胀水平则不超出上限指标。
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26.9044万亿元,较于去年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二季度对应的同期增速分别为7.4%、7.5%。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延续徘徊在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保7.5%”的任务目标附近波动,一系列的稳增长政策及其措施足以确保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过渡。
显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部门成为本轮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受益者,多数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同时享受到财政、税收以及货币政策等红利制度。
在内外部经济双双陷入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稳增长政策及其措施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运行的鲜明特点。构成GDP的“三驾马车”中的消费、进出口环节俨然明显受阻,惟有投资环节尚且作为推动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是,稳投资不能简单理解为增加投资,应当是通过增加对某些重点领域进行投资,以期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并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确保中国经济增速不滑出下限指标的同时,要求中国经济、产业、企业积极参与落实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惠及民生等诸多的改革事项。
在今年两会期间,民盟中央在提交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提案》中建议,要加强政策整合完善,着力消除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体系和扶持对象交叉重叠现象。扩大政策扶持范围,将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扶持政策体系延伸到配套服务环节。
提案中指出,在资金引导方面,应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额度,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范围。充分利用股权、产权等交易机构,大力发展柜台交易,推动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加快形成以创业板为核心的产业和资本有机结合机制。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优化经济运行过程当中的供给、需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结构问题,有助于实现各个产业之间相互协调、转型升级,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环节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诸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产业,充斥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库存积压、资金扎堆等被动局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的改革题材,实现资源、能源、技术、资本以及劳动力等各项生产要素由传统的过剩产业逐渐迁徙至新兴产业部门,使得稳增长和调结构等系列政策积极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