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解读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6-12-02  点击:2196
经济开发区的概念可理解为:为实现地方产业与经济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

一、背景

         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号)。明确提出,通过对国家级经开区进行考核评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精准度,充分调动国家级经开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继续把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落脚地。

        2016年5月3日,商务部按照国办发〔2016〕14号文件要求制订并印发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规定考核评价工作每年开展一次。 该评价工作每年开展一次,原则上当年6-10月开展。商务部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实行“动态管理”,综合考核“末尾淘汰制” ,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评价结果作为商务部对国家级经开区实施动态管理的依据,对国家级经开区影响很大,对当年考核评价结果处于最后10名的国家级经开区,予以通报和约谈,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责令整改;对连续两次考核评价结果处于最后5名的国家级经开区,建议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

二、定义及特征

(一)定义

        经济开发区的概念可理解为:为实现地方产业与经济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

(二)特征

★是为实现地方产业与经济发展目标而建的区域,是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工具。

★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区域,以城市为依托,具有自己的母城。

★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区域,体现为产业间具有联系;拥有生产、 居住、 游憩等多样化服务功能;统一由一个行政主管单位或公司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服务、 管理等。

★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是一个动态的、 不断演进的区域。

三、现状

        1984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截至2014年7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5家,国家级保税区13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63家,国家级边境经济技术开发区15家,其他国家级开发区57家,省级开发区1170个。截至2016年,全国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已达219家,其中东部地区107家,中部地区63家,西部地区49家,区域分布渐趋平衡。

解读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


四、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尚不够清晰,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不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营商环境有待改善,在行政效率、法制环境等方面均需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大部分国家级经开区土地发展空间不足,但也有个别经开区存在节能环保意识不强、土地利用粗放等现象。

五、趋势

★不少开发区将被淘汰或降级

★未来市场主导

★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

★注重软环境建设

六、发展模式

(一)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一区多园的建设规划下,采取大管委会下建立若干个分管理委员会的方式对开发区各个园区进行管理。该模式显著的特点是分区分块开发,针对不同的产业特点划归不同的园区。国内该种模式体现有北京的中关村、天津的经济开发区等。

(二)政区合一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政府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合二为一”,对外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该模式显著的特点是上下沟通方便,政府支持力度显著。该模式在国内体现有广州经济开发区、青岛经济开发区以及哈尔冰经济开发区等。广州经济开发区是广州市政府整合广州市所有的经济开发区,实行整个广州市就是一个开发区又行使一级政府职能,既承担对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任务,又承担政府行政管理的社会职能,该模式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三)政府派出机构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开发区不是一级政府,而是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在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权利,主要是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授予,享受市级管理权限,该模式在我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最多,设有对应开发区管委会的开发区建设公司,行使管委会的“市场之手”,承担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比较典型的是成都经济开发区、西安经济开发区等。

(四)独立行政区发展模式

该模式既是国家级开发区,又是一个新城区,其管理机构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开发区的管理和建设,行使完整的一级政府权利。该模式具有办事效率高,招商引资能力强等优势,国内比较成熟并取得成绩的开发区是苏州工业园,是国内借鉴比较多的开发区之一。

七、案例

(一)美国硅谷

1、概况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2、发展模式

        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

★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

★遵循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独特的文化模式:新型创新文化、佯谬文化、独特的企业文化、时间文化。

 3、硅谷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美国政府国防部的订单对硅谷新技术的扩散影响重大。

★政府通过研发投入和相关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

★政府为硅谷的不断扩展提供规划用地。

★政府对改善硅谷的交通状况起着重要作用。

(二)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1、概况

        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

★1961年政府计划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

★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他各工业区。

★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岛内已建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包含了7000多家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技术制造业公司,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25%,雇佣了全国1/3以上的劳动力。其中裕廊镇管理局公司(JTC Corporation)是这些工业园区的主要开发者。

2、发展模式

        裕廊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主要是由政府垄断开发。不论是在最初的管理机构——经济发展局,还是后来在从经济发展局独立而出的裕廊管理局的管理之下,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公共物品特性很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裕廊工业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规划、专业化分工建设、管理和服务协调相配合的发展模式。园区的初期开发建设资金来自政府。后期资金的来源虽呈多样化趋向,但项目建设的初期投入资金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政府用法律制度来安排土地的开发利用,由JTC统一控制全国工业用地和各类园区的供给,园区由经济发展局遍布于世界的专业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

3、园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政府在开发中的垄断作用。

★提供开发资金。

★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

(三)苏州工业园区

1、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从开发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405亿美元,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8万元和1万元,均增长了5倍左右。

2、发展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和中国国情及园区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园区既能高效运作又能实现社会公平。

★苏州工业园区承担着高速发展的任务,体制设置强调效率。

3、园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由专职副市长兼任。园区在机构层级、管制授权、政策安排等方面较强,超过了普通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的体制设计没有违反开发区超自主体制的要求。

★政府保证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中的政策待遇。在项目审批方面,远超过江苏省的职能园区的权力,超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区的3000万美元权限,保证了开发区招商、建设服务过程中的交易速度。

上一篇:地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标配”措施解析
下一篇:“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在公共交通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车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