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不通过,梳理各地的经验,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不符合投向领域规定。包括投向领域选择不准确、建设内容和规模填写过于简略或不够量化、建设内容与选择的投向领域不对应、项目属于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等。二是项目不符合资本金管理要求。包括项目资本金小于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在政策范围之外将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等。三是项目不符合前期工作要求。包括未办理可研审批或者核准、备案手续,审批、核准、备案文号填写不规范,拟开工时间不符合要求等。四是项目不符合国家规划、行业政策等。包括不符合相关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不符合行业政策要求、投资规模和申报的建设内容明显不匹配等。五是项目不符合公益性、收益性要求。包括可完全市场化运作、没有与投向领域相对应的项目收益等。
进一步分析,基层部门申报专项债未通过的主要原因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这些问题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申报失败:
一、项目本身不符合政策要求
政策方向偏差:专项债资金投向有明确的政策支持领域(如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若项目不符合国家或地方重点支持的领域,可能被直接否决。
公益性不足或收益性不足:专项债项目需具备一定公益性,同时需有可覆盖本息的收益来源。若项目收益测算不合理(如收入虚高、成本低估),或缺乏稳定现金流,易被认定为不具备可行性。
前期准备不足:项目未完成立项、可研、环评、用地审批等必要手续,或手续存在瑕疵(如用地指标未落实、环评未通过),导致合规性不足。
二、申报材料质量不达标
材料不完整或逻辑混乱:未按申报要求提供完整的实施方案、收益与融资平衡方案、财务评估报告等材料,或材料中存在数据矛盾、逻辑错误。
收益测算不科学:收益来源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财政补贴等不确定性因素,或未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导致还款能力存疑。
项目信息不透明:缺乏清晰的资金使用计划、建设周期安排、风险防控措施等关键信息,难以通过评审。
三、债务风险管控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率超标:若该地区已接近或超过债务风险警戒线,新增专项债额度可能被限制,项目即使优质也可能无法获批。
项目自平衡能力不足:专项债要求“自求平衡”,若项目自身收益无法覆盖本息,或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可能被认定为增加隐性债务风险。
区域财政能力薄弱: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区域,可能因还款保障能力不足被审慎评估。
四、合规性与管理问题
资金用途违规:专项债资金严禁用于楼堂馆所、形象工程、经常性支出等非公益性领域,若项目存在此类嫌疑,可能直接被否决。
隐性债务风险:若项目涉及政府回购、承诺固定收益等安排,可能被认定为新增隐性债务,触碰政策红线。
项目管理机制缺失:未明确项目法人责任制、资金监管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等,导致责任主体不清晰,风险防控措施不足。
五、申报流程与沟通问题
时间节点延误:未在申报窗口期内提交材料,或关键手续办理滞后,错过审批周期。
沟通协调不足:基层部门与上级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不畅,未能及时解决申报过程中的疑问或补充材料。
未纳入项目库:部分地区要求专项债项目必须提前纳入省级或国家级项目储备库,若未入库则无法进入正式申报环节。
中机院争资立项小组认为,提升基层申报专项债改进建议如下: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专项债申报失败的核心原因往往与项目质量、政策合规性及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基层部门需系统性地提升项目谋划能力和申报专业化水平,才能有效提高通过率。
一是精准对标政策:深入研究国家及地方专项债政策导向,确保项目符合重点支持领域。
二是强化前期工作:提前完成立项、可研、环评、用地审批等手续,夯实项目合规性基础。
三是科学设计收益模型:合理测算项目收益,注重现金流稳定性,避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或虚增收入。
四是规范材料编制:聘请专业机构协助完善申报材料,确保逻辑严密、数据准确、风险可控。
五是加强沟通协调: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及时获取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动态调整申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