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产业园区经济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园区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二是开发过程“重量轻质”,难以形成合理分工布局;三是园区政策依赖性强,要素利用率较低。
如果以微观的视角看,整个“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园区中的许多入驻企业因没有依据产业链形成专业分工,所以仍处于“低效率区”。部分地区产业园区内产业发展领域表现出“重企业、轻产业”的不良现象,企业更多的是各自为战,未能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的整体力量。产业园区的分类管理模式也导致了园区内产业缺少合理分工,而相关的短期考核目标,迫使园区走向综合化,而不是集中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区,由此而导致的产业园区产业结构、技术积累、要素集聚和所处制造业价值链位置不足以支撑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许多产业园区的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推动,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主要由政府投资。另外,产业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大量的政策优惠,优惠政策的实施可以吸引一些具有示范效应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入园,但是也会增加企业的依赖性,影响产业园区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建立。
以鸟瞰的视角纵观国内各个地区产业园区,其运营仍然各自为政,为了招商引资而不顾园区经营效益,无底线提高政策优惠额度,许多科技企业入园的动因主要是享受国家给予园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自2012年以来,中国产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不平衡态势加剧。中国产业园区整体空置率高达43.2%,即使在商务发达的上海,商业园区的空置率也超过10%、部分地区的园区空置率甚至超过20%。过高的空置率严重挤压入驻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利润率并影响其资本使用效率。
产业园区发展转型属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升级、保障经济安全的国家级战略内容,产业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政策试点,为推广示范积累成功经验的重要先行区。
全球贸易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际制造业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组织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着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推进制造业发展全面升级,也迫切要求中国产业园区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转型升级。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顺应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律,将经济发展中心与产业布局向沿海、沿江等交通便利、人才与科技资源充足、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集聚,同时,出口加工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强了中国主要港口的集聚力,从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涌现大量新兴城市。
产业园区转型的重要一环就是园区内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积极有效地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内落地,及时配套现代服务业集聚、融合发展,这些不仅是支撑和引领园区转型升级的新的增长极,也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
未来一段时期,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产业聚集推动型、经营主体带动型、科技创新驱动型、生态循环促进型、三产融合引领型、服务支持拉动型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绿色产业园区。推进各优势产业的融合和集聚,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专业化市场的形成,转变园区经济的发展方式,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以数字融合、智能融合、产融结合、产城融合等模式,持续推动园区产业跨越式融合协调发展。同时,加快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的融合与集聚发展步伐,引进、整合和强力发展名优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新工业革命爆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新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并不可替代,在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同时还在改变着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面对新技术革命的重大变革,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更为紧迫。
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可以带动园区人才、信息、资金、数据等各类要素的链接,依托产业园区链接城市、链接创新、链接服务、链接生活,改造传统产业园区,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资源整合到产业园区里面,对产业园区内企业进行更优质的服务,让产业园区自身产生裂变,实现本身的升级。
同时,新技术与智能制造的应用可以将传统产业园区打造成新式智能、智慧园区,解决产业园区面临的恶性竞争和产业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将以往的资源招商型产业园区向品牌经营型产业园区转变,将企业集中型产业园区向产业集聚型产业园区转变,从而实现传统园区向智能、绿色、智慧化园区的成功转变。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既是未来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支撑,也是指引未来产业园区升级的发展方向。
借助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技术,推动园区产业从传统型向现代适用型、科技领先型和经济实用型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模式重新构建产业组织与生态,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分解和重新组合,依托传统产业园区衍生出平台经济、产业众筹、众包等新的园区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强化产业园区现有的比较优势,巩固制造业重要承载基地的地位,提升园区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是基于新工业革命技术的加速推广应用,通过推进产业园区打造智能化、柔性化、开放化OEM制造业平台,实现对产业园区内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逐步形成基于新技术的产业园区内部与产业园区间的分工协作,进而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新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互联网制造、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的产业智能化革命已经到来,必然要求传统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园区智能化改造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从园区间协作来看,依托大数据支撑进行产能优化重组,整合产业园区原有基础设施与创新孵化器,可以打造智能化、柔性化、开放化的共享制造平台。
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监督为引导的产业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来配置土地、矿藏、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人才等资源。同时,结合全面深化地方政府体制改革,规范政府经济监督管理和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的职能,完善监管和服务体制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聚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落地园区,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
探索新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在强调保障政府调控能力有效有力的前提下,强化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地位。在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园区所在地区政府尽可能精简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和改进新项目核准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规范发展市场直接融资,强化地方金融及中介服务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等。
积极构建产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在园区管委会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多采用市场化手段,来整合各种形式的投融资公司。可以在部分园区“先行先试”,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将土地和实物等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融资,盘活园区存量资源,增加现金流,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在“十三五”时期,已有诸多园区突破了第四代园区,逐步进入创新突破阶段,作为产业核心驱动力和承载平台的产业园区,更是肩负着启蒙、引导、实践之重任。从市场运营的角度看,未来科技园区的概念,应能够树立起行业高度和运营品牌,引领园区未来趋势。未来的产业园区有标榜生态,亦有标榜智慧,亦有园区标榜“生态智慧园区”,低碳、绿色、环保、智慧化等。
随着产业专业分工的深化,产业园开发的专业度不断显著,如物流产业新城、健康医疗创新产业园、新兴金融科技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诚然,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及政策支持,但市场化、专业化的产业园区有望成为市场的主流。
未来的产业园将走向专业化、主题式、产业链和价值链型的道路,并远离工业区模式,成为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生态智慧新区。同时,产业园开发需要更专业化的产业研究队伍、规划设计队伍、招商运营队伍。面对产业升级的需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产业园仍面临着扩容、提质升级和调结构的要求。
中国的园区经济虽只有40年的发展历程,却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园区的发展战略在不断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园区功能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为主线,国内大部分产业园区,已开始进入“第四代”产城融合的复合发展思路,经历了产品思维、产业思维到投行资本经营思维的转变。
在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拐点时期,产业园区发展不仅亟须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运营模式上深化改革、创新思维、扩大开放实现“二次创业”,更需要从发展方式、模式上进行全面化、立体化的创新。产业园区模式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成了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主要平台与载体。
从过去20年的四个“五年规划”中,可以通过各个规划时期的产业重点,清晰地看出我国产业在宏观经济战略的指导之下不断调整发展的历程。随着产业园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生产活动在园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