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园区要闻

2021年生产型产业园的发展与设计方案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05-10  点击:4363
生产型产业园是指为实现某一类或几类产业发展而创立的直接从事一线生产的产业园,更直接的定义就是制造业产业园。制造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石,也是社会的财富之源。当今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高速发展,产业园却面临土地和人力成本增加、城市产业调整、产业转移等新的挑

  1、生产型产业园发展概况
  1.1 生产型产业园的概述
  生产型产业园是指为实现某一类或几类产业发展而创立的直接从事一线生产的产业园,更直接的定义就是制造业产业园。制造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石,也是社会的财富之源。当今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高速发展,产业园却面临土地和人力成本增加、城市产业调整、产业转移等新的挑战,新的挑战也给产业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方向。

  1984年,中国实行对外改革开放,在沿海城市先后成立经济特区,中国承载着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拉开了产业园发展的序幕[1],各种生产型产业园先后建立。从产业园的发展来看,我国生产型产业园也经历着自己的代际发展。

  1.2 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产业园:产业转移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国际产业转移,以土地及人口红利换取产品成本的优势,生产为绝对的核心。

  第二代产业园:产业发展阶段,以产业链集合,形成相对专业的产业园区,产城分离,具有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代产业园:产业成熟阶段,园区有全面的配套,强调园区的服务性,产城融合,服务包括:研发、展示、咨询、培训、技术、金融以及相对完备的生活配套。

  第四代产业园:产业创新阶段,以数据驱动数据的收集、处理及深度加工,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工厂自动化、无人化,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生产模式。

  在每次的迭代升级中,产业的直接生产成本在下降,而生产的规模却在急速扩张,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各国都把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石,中国更加希望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

  1.3 广州、深圳周边生产型产业园的特点
  广州、深圳作为第一批成立的对外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历了产业园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产业园有着多代并存、类型多而全的特点(图2—图5)。有从事一线生产的产业园,有产业链聚集的产业园,有提供全面服务、产城融合的产业园,也有以数据为驱动的产业园,如:电子产业园、软件园、设计创意产业园、油画村、版画村、古玩城等。在所有产业园中,生产型产业园是一切产业园的基础,更是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基点所在,除了制造业本身变强以外,对产业园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4 国外产业园的特征
  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完整经历了工业的各发展阶段,拥有百年工业发展史,生产型产业园区成熟且多元化。如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透明工厂,除了拥有生产车间外,还配置展厅、剧场、酒店、博物馆、湿地公园等设施,是汽车产业园的“梦幻”工厂。整个产业园零排放,完全不是重工业、重污染的传统产业园形象,反而是绿树、草坪、展厅和全透明的无污染车间;园区不仅具备生产功能,而且是企业对外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每年全球都有很多游客前往沃尔夫斯堡参观大众的透明工厂,同时很多影视作品也在这里拍摄,工业生产与品牌文化传播两者在一个工业园区并存。

  德国杜塞尔多夫传媒港原来是重工业区,是货运卸装的重要港口,但随着产业的调整,原有的重工业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位于港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原有工业区遗留的工厂建筑,还有一定利用价值。随着媒体行业和文化创意行业的入驻,这里摇身一变,成了文化创意园和本地公司的总部基地。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即使是重工业园区,也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可以承载多元的文化。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生产型产业园区不仅可以满足生产的需求,而且完全可以摆脱脏、乱、差的形象,成为产业或公司的文化展示平台,其功能也可以转换,拥有生命力和适应力。

  2、生产型产业园的设计要点
  (1)三区:三个基本功能模块的组织;

  (2)五线:五条交通流线的组织及细分;

  (3)两面:企业文化的打造;

  (4)四设:人文关怀。

  2.1 三区:三个基本功能模块的组织
  三区(研发展示区、生产区、配套区)是生产型产业园的基本功能模块(图7、图8),每个模块有连接及使用方面的要求,根据园区产业的不同,其使用的需求会有面积、位置、大小等方面的调整。展示区和配套区设在两个不同的转角,剩下的区域布置生产区,形成三区相互平衡的格局模式,比较符合生产型产业园的实际使用需求。在园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有明显的区域感,对园区后期的管理、维护都是非常有利的。

  (1)研发展示区是产业园区负责产品研发和展示的区域,研发展示区的布局多选在产业园的转角处。一方面可以单独成区,在管理和流线上可以相对独立,避免与其他流线相互干扰;另一方面有较好的对外形象展示面。除以上因素外,也需考虑其与生产加工区的联系,毕竟这是生产型的园区,有大量的人流和物资在生产区与研发展示区往来,其中人行和物流的便捷性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

  研发展示区需配置的功能模块有展厅、会议、培训、接待、研发办公、实验室等,其中大面积的无柱空间和重荷载空间需要提前布局。无柱大空间对研发区的布置影响较大,大型的展厅、会议和实验室都属于这类空间。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生产型产业园的展示功能也越来越重要,承载着产品展示和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作用。展厅需要结合所展出产品的尺寸大小和特点进行设计布局,同时预留将来升级为虚拟展示空间的可行性。因为社会高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传统的柜体展示难以适应产品更新的速度要求,三维虚拟的呈现在速度上更有优势。当然,根据产出产品的特点,部分产品会采用静态柜体展示的方式;研发实验室要预留好荷载、可拓展的空间和参观的通道;实验室也会有其特殊的清洁、货物进出、设备安装尺寸等要求;展示区除了展厅、实验室等特殊空间外,其他功能空间接近办公区的需求相对容易处理。

  (2)生产加工区是生产型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产业园的个性和基调是生产区奠定的,同时其也是最复杂的区域。对于生产区的布局,最重要的是产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生产空间(厂房)的长宽及面积的需求,其数据对整个生产区域的设计布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布置这块区域时,设计工作需要与厂区工艺布局的工程师合作,确定园区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空间(厂房)的长宽尺寸及面积。这个过程是反复且复杂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任何一个产品的形成都要经历多个程序,是多个部门合作的结果,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能掌握和决定的。而且生产的工艺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中,技术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很多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即使之前有一定的数据积累,但也不能充分满足当下的布局要求,所以加工区的布局是多部门相互合作的过程,时间基本按月来计。基本的流程和厂房尺寸确定后,才能正式进入生产区的布局阶段。

  生产区根据生产的特点,可以分为有污染型和无污染型。无污染型相对比较简单,往往只从事产品的组装和无污染加工,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布局即可。有污染型是比较复杂的类型,需要考虑废水、废气的排放和回收处理。废气往往是通过屋顶酸碱雾净化塔等设备处理后高空排放。作为建筑设计需兼顾的要点有:(1)管线对接;(2)设备荷载;(3)视线的遮挡。满足以上3点就可以达到处理废气的设计要求。复杂的是水处理,水处理的布局要点有:(1)风向,基本的要求是将水处理布局设在下风向,其更需重视的是要避开厂房的进出货区,这一点在复杂的工艺布局和实行流线组织后往往会被遗漏,因为水处理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性气体,对其他产品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管线布局,水处理就好比生产区的心脏,各厂房都会有管道与其对接,在布局上要对管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梳理,通过最优的布局缩短管线长度,既可以提升效率,又可以优化后期的检修;(3)水处理需要预留可拓展的空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或者排放标准的提升,水处理都需要扩容,所以在设计布局上,预留有弹性的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产区在确定了水处理和厂房的位置后,基本的布局也就确定了,但是在园区规划层面还有些配套的因素也需考虑进去,如变配电房、危险品储藏间、立体库,这些房间的面积不大,在生产中却非常重要,同时其位置也非常特殊。变配电房要避开展示区和生活服务区,同时要考虑外围供电线路的接入点;危险品储藏间要注意储存品的货量大小,这点关系到整个园区的等级,货量不同消防的要求也将不同。很多园区为了提升园区仓储的便捷性和智能化,会设置立体库、智能化仓库。立体库设计的要点为:(1)园区货流量大,货流的接入点要便捷;(2)根据服务半径往往会设置在生产厂房的中心;(3)与其他厂房的对接要留有地面或者空中的通道,智能化物流的发展,进货在地面,与其他厂房的物品交换多会采用空中连廊对接的方式,进与出在空间层面分开。

  (3)对于生活服务配套区,生产型园区会有一定的配置指标。目前多数地区采用的标准是配套区用地面积不超过整个园区的7%,其建筑面积不超过整个园区的12%。随着目前生产园区的发展,这个配套的指标相对偏低,因为员工的需求在增加,很多园区除了配置基本的生活需求,还会增设运动休闲等设施,这些是之前的产业园所缺少的。

  生活服务配套区在园区规划层面,根据园区的大小,总体上有两种基本的布局方式:一种园区规模较小,其与生产区合在一起布局,没有明显的区域感;另一种独立成区,同研发展示区布置规则一致,也是布置在园区的一个角,有独立的对外和对内连接点。

  第一种布局的优点是配套区与生产区联系紧密,甚至无缝对接,缺点是员工会有一直在上班的错感,没有休闲放松的空间,对员工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很多休闲活动没有开展的空间,生活的品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独立成区的布局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方式,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有效减少了生产区的影响(噪音、废气等),员工的生活品质有一定的保障,在生活服务区可设置很多的生活及运动配套,环境也可以打造得更温馨,让员工下班后有回到家的感觉,增强配套区的归属感。

  2.2 五线:五条交通流线的组织及细分
  生产型产业园区的流线可以分为:货物流线、客户及访客流线、消防流线、员工流线、后勤流线(图9)。

  2.2.1 货物流线
  其是生产型产业园区中最重的流线,甚至可以说做好园区的货物流线,整个园区就成立了一半。货物流线考虑的要点有:货流出入口的选择、货流流线的组织模式、与货物流线相关的配套设置。

  (1)货流出入口的选择,要避开研发展示区和配套区的出入口,如果场地有限制,至少也要避开研发展示区的出入口,且设置在项目用地长边,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物流繁忙时有等待缓冲的空间。根据园区物流流量的大小,也可以规划设置物流等待区(类似交通辅道的设置),其既不影响外围市政交通,又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园区内部的物流时间。

  (2)货流流线的组织模式有园区环绕式和园区区域回转式,其核心点是做到人车分流,各流线不交叉。园区环绕式就是在园区建立外围环绕的货物流线,这样的设置可以使货流到达园区的各个位置,用地比较宽松。很多情况下会采用区域回转的方式来解决货流流线的问题。这种方式在用地相对紧张、布局紧凑的情况下常用,也能满足园区货流的需求。以上两种模式都需要在设计时认真规划货流流线,因为货流流线是生产型园区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将来园区整体品质的保障。

  (3)设置与货物流线相关的配套,如卸货区、卸货平台、设备吊装口、挡雨设施等。卸货区的设置需要兼顾园区货车的长度尺寸,货车的长度决定了卸货区的大小、道路的转弯半径以及卸货平台的高度。货车的长度为5.3~17.5米,车型离地面的高度范围是0.8~1.5米,转弯半径(内径)范围从6~18米。从以上数据来看,跨度范围大,需根据生产园区的不同来定制卸货区的设置。同时,卸货区还需结合厂房内部货梯的设置进行考虑,最简单的原则是减少货物的搬运及转弯,直进直出,提高物流的效率;卸货平台的高度与货车柜离地面的高度有关,车型不同,高度也不同。如果园区有不同车型的货车,建议使用可以升降的平台。同时卸货区需要一定的深度,兼顾货物的临时堆放,深度的控制一般在2~4米,不宜太深,太深会增加货物的搬运距离;卸货区附近或者特定的区域根据生产园区的不同,还会设置设备吊装区,其需内外兼顾:内兼顾设备进入后需与主通道直接连通,方便设备在厂房内被运达各区域;外兼顾吊装设备及被吊装设备的大小尺寸,需要预留好吊装区的场地,方便吊装设备的进出。

  作为卸货区,重要的是做好防雨设计。货物的装卸需要一定时间,防雨设施一般采用雨棚和局部架空或者两者兼顾。从实际使用反馈的情况来看,局部架空的方式更为有效,因为下雨时往往有风,雨滴会形成一定的斜度,采用局部架空内凹的做法可以有效防雨,而且在两侧还会形成角落空间,对货物的堆放更有利。当然,如果在设计时没有采用内凹的架空空间,又要有效防雨,一般会采用5~8米的大悬挑雨棚。

  物流流线是生产型园区设计的要点,在设计时要做到内外结合:外是外部市政交通的测评,根据评估的结果选择货流的出入口;内是结合园区的布置,合理选择物流交通的组织模式,最后做好相关的物流配套设施,三重规划思路是园区物流基础的保障。

  2.2.2 客户及访客流线
  生产型园区虽然偏重生产,但也会有访客到来。很多客户都亲自考察工厂,访客流线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在园区设计时需规划出客户的考察点,然后用环形流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当然,不同的访客考察点不一样,应先做整体的流线规划,最后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有选择地选取考察的线路。

  整体参观流线为:访客从主门落客区到门卫登记休息区,到研发展示区,到生产厂房区,再到生活配套区,最后回到研发展示区,结束整个考察的行程。有些客户去生活配套区,有些也可从生产厂房区直接回到研发展示区,整体流线有了,根据流线规划步行的空间和人行的流线,设置人行天桥、人行道外遮阳,防雨的设施也需一并规划到位。

  从最开始的访客车位开始设计,访客车位要便于访客停车,多数设置在地面且靠近研发区,根据各生产园区的管理需求,有园区内停车和园区外停车两种设置。采用园区外停车的方式居多,设置专属的停车区,访客下车后再进入园区,在门卫处会设置访客的休息等待区,甚至为了短途的访客还会在门卫区配置小型会议室及接待室;研发展示区会通过展厅向客户呈现园区的产品、科研及企业的文化。从展示区到厂房一般通过连廊连接,因为厂房区也需要考虑参观的通道,同时又要避免与生产流线的交叉,大多会采用夹层的方式(厂房的层高一般比较高),这样就需处理展示区与厂房连接高差的问题,做好高度的转换;如果厂房的参观流线是与生产流线在一个平面的,就需要做好参观流线与生产流线交叉点的回避问题。有些厂房有无尘的要求,进入厂房前需进行除尘处理,过程较为复杂。生活配套区规划好人行流线即可,核心点就是避免人行流线与货流流线的交叉,或者是最大可能地减少交叉点。

  整个访客流线,首先要做好整体流线的规划,其次做好各交汇点的设计,最后是各交汇点的连接。连接是规划设计中的难点,各区的情况不同,侧重也不一样,其中较难的是展示区与生产区的连接,需要做到生产与展示两者兼顾,而且很多访客都会进入生产区,所以在设计生产区厂房时就要规划好参观流线,且需与研发展示区统一规划。

  2.2.3 消防流线
  这里所说的消防流线是生产型园区的规划层面,因为生产厂房内部的流线与生产线的布局、内部功能模块的组合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规划层面,园区的消防流线重点在生产区。研发展示区和配套区使用的标准是民用建筑标准,生产区使用的是厂房的标准,两者情况不相同。生产区消防流线的规划要点是采用环绕式消防规划和12米的转弯半径,在实际情况下不是每个厂房都需要消防车道环绕和12米的转弯半径,但不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的情况比较少。生产型园区除多层厂房且占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外,其余的都建议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高层厂房还需设置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至于消防救援窗,各地要求的尺寸不一样,建议在设计之初也考虑进去。

  2.2.4 员工流线
  员工流线的设置需考虑的要点为“出入口的选择”和“员工流线的辅助设施配置(非机动车停车区、机动车停车区、大巴停车场、遮阳挡雨设施)”。

  (1)出入口的选择
  生产型园区如果超过千人,建议单独设置员工流线和员工的独立出入口。员工出入口的选择要避免与园区研发展示区出入口和物流出入口在同一侧的情况,如能分布在不同的用地边进出最好,避免不同出入口之间的干扰,如用地条件不允许,最好能避开研发展示区出入口,与货流出入口设置在同一侧,但需保留一定的距离。

  (2)员工流线的辅助设施配置主要是规划交通工具的停放区
  其中优先考虑的应是非机动车停车区,非机动车和电单车是很多员工上下班选择的重要交通工具,有其他交通工具不能代替的便捷性。其需设置停车棚,出入口闸机;其次是大巴,大巴的转弯半径是设计中不能忽略的一点,这对场地有很大的影响,会左右整个停车区的布置。根据园区员工人流的多少,大巴停车区规模也会有变化,最为常见的方式是设置成一个公交始末站,有停车区,有不同的线路;最后是机动车停车场的布置,不管是地上还是地下,这与一般的停车场是一样的;员工出入口区域也是人流瞬间密集的地方,需同步设置遮阳挡雨的设施,让人在上下车的过程中有可以行走的路径。

  2.2.5 后勤流线
  后勤流线是给园区提供后勤物资的流线(餐厅、家具、商业后勤等),可以与园区货流或者员工流线合并,但其在园区中行走的区域需进行控制。设计的要点是:后勤流线在园区中行走的路径尽可能缩短,减少对其他流线的干扰;在管理上,后勤流线也可以通过控制时间段进行管理,避开货流和人流的高峰期。

  以上五线的合理组织是生产型园区合理高效运行的保障。在出入口的选择上,比较理想的情况是:1个中等规模的生产型园区至少拥有3个独立的出入口,且这3个出入口能布置在不同的市政道路上,这样的流线组织对园区最为有利,如果园区的规模较小,也需保证有2个独立的出入口。

  2.3 两面:企业文化的打造
  企业文化的打造牵涉到方方面面,这里仅从两个层面展开:建筑层面和景观层面。生产型园区本身就是企业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果能结合企业的特征进行设计,使其自身成为一个对外展示的名片,当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2.3.1 建筑层面
  首先,建筑的空间感觉是与企业个性、品质及企业文化相符合的,行业不同,其特征也不同,正因为这些不同才能创造出不同个性的生产型产业园,有体现技术的,有展示生态的,有表达文化的。但对于建筑立面造型,能直接使用的元素有企业的LOGO、企业的AI等(图10),这些元素结合立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小博大,取得不错的效果,当然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气质在建筑造型及空间上的整体反映,能全面呈现园区要表达的信息。

  2.3.2 景观层面
  生产型园区的景观相对简单,但是景观作为建筑最重要的配置之一,在园区的设计中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园区总体的控制中,景观也需结合园区整体的分区进行考虑;对于生产型园区的三区:研发展示区、生产区及生活服务配套区,不同区的尺度和景观要求不一样。研发展示区需要景观有更多的层次,景观有工业化的简洁,需要大尺度的景观,以展示为主;生产区以生产为主,景观更为简洁,更多以处理好边界为主,不会有太多的空地留给景观去处理;生活服务配套区是景观中的另一重点,这里更需要相对小的尺度,提供具有生活气息的环境,让员工能从生产的环境中切换到生活中来。

  2.4 四设:人文关怀
  生产型产业园虽然生产是重心,但人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各产业园在对员工的关怀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在人文关怀方面,对于生产型产业园,这里从四个方面展开:员工及访客车位的设置、园区步行空间的设置、非正式交流空间的设置、服务配套的设置。

  2.4.1 员工及访客车位的设置
  生产型产业园因厂房荷载较重,多数园区在生产区都未设地下停车库,且生产型产业园车位的配比相比办公型的园区一般都较低,在园区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车位数不够的情况。为解决园区车位的供应问题,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好园区人数的测算,可以采用办公型园区的停车比例来进行配置;其次根据人口分布的密度进行合理的分区布置,形成几个或者多个停车区,让停车区相对分散;最后也可以数据控制进行智能化的引导。访客车位是园区车位里较为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在园区不同的出入口都需规划一定数量的访客车位,满足不同访客的需求,在展示区有客户的访客车位,在货流出入口有供应商的访客车位,在员工及后勤出入口有家属的访客车位,这些细致的考虑会极大地提升园区在访客心中的形象。

  2.4.2 园区步行空间的设置
  需做专项的人行流线规划,而且要做好遮阳和挡雨的设施,能让员工在下雨天在园区行走时不打伞,提供可以选择的遮雨空间。在这方面,新加坡、中国香港走在我们的前面,新加坡及中国香港不仅有在园区中考虑行走的空间,甚至对整个城市都进行了步行空间的设置,人可以选择不同路线行走,是非常好的步行空间设计典范。但是在这方面,目前内地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园区步行系统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园区设置的雨棚既不挡雨也不遮阳,完全沦为形式。有的园区步行空间只有一段或者几段,且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形成不了一个整体;园区人行步行空间的设置需根据整个园区人流和主要行走的路线进行合理的规划,让人流可以通过步行空间到达各个功能区块,形成整体。步行空间需要将建筑和景观一起进行整体的考虑,相互之间要进行无缝的衔接才能让整个步行系统成立。

  2.4.3 非正式交流空间的设置
  人是社交型动物,有相互交流的需求。在生产型园区中,员工忙于繁重的生产任务,身心都非常疲惫,对于非正式交流空间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在生产型园区里,非正式交流空间是稀缺的资源。在非正式交流空间的设置上,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建筑内设置休息闲谈的空间,其次在建筑外也设置非正式交流空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在园区规划了多个吸烟亭,同步考虑设有遮阳挡雨的设施。在后续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吸烟亭成为人气最旺的区域,员工在这里休憩交流,这让员工除了生产车间又多了一个可去之处。

  2.4.4 服务配套的设置(运动、休闲及商业设施等)
  生产型产业园有大量的年轻人聚集,对于运动、健身有着迫切的需求。在规划园区时,需配置运动、休闲及一定商业配套(日用品及零售),满足员工的日常运动及各种生活娱乐需求。

  3、生产型产业园发展的趋势
  生产型产业园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六化:生产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生产型产业园也在更新和变化中。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生产型产业园的发展体现在六个方面(六化):效率化、人性化、品牌化(工业旅游)、市场化(弹性化)、生态化、数字化。

  3.1 效率化
  生产型产业园对效率的追求有着天然的动力,效率的提升对于产业有着巨大的利益,所以在生产流线的优化方面需要高度重视。流线的便捷是产业园区高效的重要保障,在生产型产业园区的规划中,流线的组织和优化也是第一位的,是园区整体品质的重要保证。

  3.2 人性化
  现代产业园区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粗犷时代,越来越重视对于人的关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很多园区都强调人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对于人的重视也到了一定的高度,人性化的设计自然也引起了高度重视,步行空间的专项规划,运动、休闲设施的设立以及相应的商业配套都出现在生产型产业园中。产业园区成了一个综合型的社区,而不仅是生产,这让园区更有温度。

  3.3 品牌化
  园区本身就是良好的对外宣传及展示的平台,在园区品牌化的设计中,需要结合企业的文化及品质展开,从各方面来展示企业的文化。很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是出于良好的品牌建立和文化宣传的目的。品牌化最重要的就是占领客户的心理位置,让客户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有高度的认识。品牌不是现实中物品的存在,而是客户心理的存在。建立客户的心理存在需要载体,对于生产型的产业园,园区本身就是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品牌文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品牌化也是生产型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3.4 市场化
  市场化最重要的是产业园要有一定的弹性,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市场和生产技术是不断变化的,很多现在很先进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得落后。在产业的规划中需给产业园未来产业的变化和调整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模块化、组团化、弹性化的规划方法在现在产业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3.5 生态化
  生产型产业园区往往是重污染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生产工艺及废气物处理技术的提升,这点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企业需要金山银山,但更需要绿水青山,很多生产型产业园区的排放不但能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甚至能做到零排放,成为对社会负责的企业。生态化产业园不仅能实现零排放,在园区的设计配置中,还非常重视绿化的引入和园林景观的设计。目前部分工业园区绿化的面积达到了30%的比重,绿化生态在产业园中的比重越来越明显,好的生产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表现之一。

  3.6 数字化
  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深度加工,是未来产业的重中之重,数字化为大规模的生产提供了基础。大数据时代已来,只是还没有流行开来,生产型产业园作为制造业的基石,其数字化必然是发展的趋势之一。工业4.0万物互联的基础就是数字化,很多园区已在做数据的收集,但是数字的整理、深度加工仍需要时间,如果产业园能实现数据化,那么制造业连接就具备了底层的基础。

  在设计方面,大量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仿真模拟、多专业的碰触,让各种维度的数据得到集成和积累。

  4、生产型产业园的实践
  公司在生产型产业园的设计上也有不少的设计实践,本文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加以说明。

  4.1 无锡深南电路园区
  4.2 佛山保发珠宝产业园区
  以上两个产业园都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第二代产业园,园区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这两个园区最突出的特点是:既为生产提供定制化的厂房设计,同时园区也是展现企业文化、提供人性化关怀的场所。园区在满足企业高效生产的同时,也成了一张对外展示的名片。其中,无锡深南电路园区的创作理念是:在同一屋檐下创造“心芯家园”的工业园区。“心芯家园”是其企业的核心文化,甲方从事的是电子行业,与高强作业率相匹配的是员工的高流失率。企业提出的“心芯家园”,就是希望给员工以归属感。新时代工业模式对未来企业结构的要求是越来越扁平化、简单化、模块化和个性化。区别于传统的金字塔层级化结构,新时代的工人也不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人,他们对生活、工作的质量要求更高,也更具个性。基于甲方从事的行业、未来工业的模式和员工的内在诉求,在甲方“心芯家园”核心文化的前面加上了“在同一屋檐下”,反映园区平等、共处、共荣的理念。

  “在同一屋檐下”除了文化上的诉求,同时也反映在了建筑形态上,园区建筑统一的标志之一就是都有屋顶的挑檐。根据不同区域和建筑的界面控制挑檐的长度,统一整个园区的建筑形式,有一定的遮阳挡雨功能,同时更为有利的是遮挡突出屋面的机械设备,形成视线的提前遮蔽,让传统机械设备满园的工业厂区形象得以改善。提升园区的品质,把工业厂区建设成高端创意园,是项目团队成员一开始的追求,也会让进入本项目园区的人感觉不到这是生产型的工业区,而更像是高科技办公园区。

  以服务为驱动力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在满足生产的同时,全方位的服务是园区规划的重点。服务包括研发、展示、咨询、培训、技术、金融以及相对完备的生活配套产城融合,不仅形成了本行业的产业链,还拓展到相关的领域,多产业高度融合到一起。本项目在布局之初就采用模块化的布局,设立展厅、培训、公寓、配套商业及运动休闲设施,整个产业园区形成一个立体的功能空间,满足本身珠宝产业生产需求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可以容纳生活、休闲的空间。

  在生产方面,根据其产业特点,模块化地组织厂房布局,让厂房可以灵活地分隔和组合,适应市场及生产的变化;在配套方面,除了基本的公寓及商业配套,还设立了多个不同规模的展厅、不同运动的场地、多个餐厅,在园区还留有两个大的庭院空间以备不同活动之需,整个园区是开放式的,与城市高度融合。

  通过生产型产业园发展的论述和设计要点的展开,可以明晰生产型产业园的发展趋势。

  结语
  总之,产业园设计随产业的升级和变迁,也同步进行着自己的变化和迭代,产业不止,设计不休。广州、深圳及周边区域是中国最先一批对外开放的区域,制造业发达,其生产型产业园经历了多代的发展和调整,完整地经历了产业的升级和变迁,对生产型产业园的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这里将会产生更多新型的产业园,在制造业领域续写自己的故事。(作者:姚建伟 徐金荣)

上一篇: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建设方案研究
下一篇:浙江、广东、上海怎样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