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的小镇, 是集旅游、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建设为一体的, 国家在新时代下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正因为如此, 党和国家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文就是在目前的政策情况下, 探讨保定市建设特色小镇的有利形势和如何培育与建设特色小镇的问题。
2016年7月1日, 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表明, 到2020年国家要建成1000个以“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深化改革”为原则, 以度假旅游、商业物流、特色制造、教育文化、传统文化、美丽宜居为特点的富有当地特色与国家特色的特色小镇。以特色小镇为中心建立起一整套改革农村与城市的有效机制。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在不断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在这个巨大的历史背景和现今政策的鼓励下, 2016年8月, 河北省出台的《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 利用3~5年的时间, 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 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都作出具体规定。截止到2018年, 保定市有12个小镇被列入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创建名单中, 其中有5个是培育类, 7个是建设类。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不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城镇化发展, 从而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缓和社会矛盾。保定市是一个拥有极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自古以来都是政治要塞。近现代以来, 保定市主要发展重工业, 拥有坚实的传统经济基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已经开始落后于其他东部沿海城市。因此, 保定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是迫在眉睫的, 而国家发展特色小镇就是为保定市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这有利于推进保定市的结构改革, 调整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和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
因此, 从内部和外部这两个条件而言, 保定市有建设特色小镇的内部需要, 这个需要也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助推器, 国家的方针政策又从外部使保定市发展特色小镇有了坚实的政治支撑。
一、保定市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一) 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保定市特色小镇的发展以城乡统筹、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 要求保定市与下属县城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城镇资源, 从实处解决困扰乡镇居民的问题———环境脏乱、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而吸引人才, 留住本地人口, 还能进一步缓解城市的压力。
特色小镇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 利用其特色, 得以优先重点发展, 从而突破发展滞障, 解决了不同资源配置问题, 并推动了相关重要举措的实施, 缩小城乡差距, 以城带乡, 不仅不会造成城乡断裂, 还能防止城市本身的发展失去支撑和依托问题的发生。
(二) 传承发展历史文化, 增强商贸活力
建设特色小镇就是要突出其特色, 并将之与旅游业融合, 而其特色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当地的历史文化上, 所以当地的历史文化就会被民众、政府关注, 从而得以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 为了更好地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 就必不可少地要去糟粕、取精华。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 形成产品贸易、特色农副产品贸易、手工业贸易等产业模式, 从而得以进一步发展商贸业, 如保存当地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地道的小吃。这不仅带动了本地的各项产品贸易, 增强了商贸活力, 更传承了文化风情。
(三) 壮大实业, 提升地方经济实力
任何活动的开始都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 因此产业的发展就成为一个小镇能否繁荣发展的经济指标。当今时代,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特色小镇要审时度势牢牢依靠信息技术这个有力武器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 做好品牌知名度。持续不断地发展实业, 不仅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改善群众生活水平, 更重要的是能给予小镇发展的不竭动力, 进而提升经济实力,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 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设, 要以美丽、和谐、宜居的环境为基础, 以便利完善的交通和以健全的基础设施为优势, 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形态。因此, 无论是环境的规划、建筑的形态、功能的布局、能源的利用, 还是生活设施的设置、现代服务的完善, 都要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着眼。不但要进行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还要建立绿色—低碳消费生活模式, 形成一种“生态文化”, 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 保定市具有发展特色小镇的区位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优势, 借助国家发展特色小镇的政策支持, 将产业创新、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 形成建设特色小镇的独特优势。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新的形式, 正在成为保定市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从根本而言, 特色小镇是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聚合体, 而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支撑, 文化和旅游功能又要紧贴各自的产业定位衍生发展。保定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城, 又有十分坚实的传统产业基础, 其自然景观独特, 人文资源丰富, 乡土人情浓郁, 拥有坚实的建设基础。
保定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 借此发展出了一批以“温泉养生”“林水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特色小镇和以“京味家具”“传统医药”“古典瓷器”为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生活合二为一的特色小镇。其中, 易县恋乡太行水镇、涞源县白石山温泉小镇主要定位于“健康生态旅游”, 把山、水、城这三个因素融合起来, 打造出了一个以“绿色生态观光、温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绿色健康特色小镇。
而定兴县非遗小镇、安国市药苑小镇、高碑店市智能科技小镇、高碑店市中华老字号小镇和曲阳县定瓷小镇则将太行民俗体验、乡村美食、艺术展示、体验娱乐、风情客栈、休闲农场、房车露营、土特加工融为一体, 加入高科技产业元素, 使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发展。
三、特色小镇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 特色小镇的特点
特色小镇位于农村和城市的缓冲交接地带, 融合了农村和城市的特点。保定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定位历史文化是保定市特色小镇的发展潮流。
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产业上坚持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 功能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题, 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特色小镇的人员构成将逐渐年轻化, 政府部门鼓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吸引了大量年轻创业者加入特色小镇的建设, 企业的构成也将会以新兴崛起的企业为主。
(二) 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特色小镇这个有力的“助推器”也越来越受到中央和保定市地方政府的重视。
为了使特色小镇能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 保定市政府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 对外出的务工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完善商业环境, 为自主创业的年轻大学生和有成熟创业构想的人构建一个创业生态圈;为了使人们更安心快乐地在小镇发展下去, 开放小城镇落户限制;针对保定市建设基础薄弱的现状, 应加大建设的力度, 并发展具有保定市特色的基础建设。
人们寻求自我提升, 实现个人价值。以前经济原因使得保定市大部分优秀人才流入北京、天津等地, 现如今我国一线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大, 加之保定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从而吸引了一大部分人才回到保定发展。
综上可见保定市建设特色小镇的前景是明朗的, 保定市特色小镇在未来也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保定市在建设特色小镇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当全国的特色小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必然会有相似的特色小镇出现, 如何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 寻得一个锦囊妙计, 从而出奇制胜是保定市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思考的问题;防止人们一哄而上, 大搞房地产也是一个问题,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为了营造一个产业创新、文化融合、经济发展的聚合体, 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
四、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发展路径
特色小镇是对在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聚焦一个城镇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是城镇转型升级的一个跳板, 是综合性改革发展创新平台和进行资源配置与改动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战略平台。特色小镇的发展首先要在产业上形成特色, 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结合在一起。
首先, 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过程中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支撑。新常态下保定市经济转型升级, 需要特色小镇这一类能支撑产业升级的空间, 协调好城市和乡村发展的空间。“十三五”时期, 保定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注重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调整, 特色小镇作为其中重要的战略举措, 能够发挥出都市圈综合特色平台的生产力优势, 成为创新的策源地, 成为高端要素的富集地, 成为产业升级的高地, 这是特色小镇作为全省大力建设的新一代空间布局的生产力所在。
保定市发展特色小镇首先要定位明确, 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 不要只注重经济利益的回报而与现实基础相违背。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动员和培育一部分具有潜力的企业, 科学培育, 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一个经济基础, 利用新兴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将产业链做长、做特、做精、做强, 从而加快整个社会的产业升级和社会升级。
其次, 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过程中推动产业与旅游功能的叠加。旅游功能应以特色产业为基础, 应充分挖掘自身已有或潜在的产业性旅游资源, 积极探索与文化创意、健康养生、度假休闲、体验参与之间的关系, 着手开发以新型特色工业聚集平台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和产品。
再次, 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过程中推动产业与文化功能的叠加。毕竟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在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基于特色产业成长的小镇应充分挖掘或重塑小镇文化内核, 探寻培育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创意+”“互联网+”这两大关键性驱动力提升小镇文化功能的关注和投入。
最后, 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过程中推动产业与社区功能的叠加。特色小镇应是具有公共社区功能的产业发展平台和人才聚集空间。在聚集市场主体的同时, 应同步做到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保障、教育、安全五大功能, 增强居民对小镇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者:张振玲 沈炎 马新春 王一硕 王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