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定位: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升级
低空经济作为覆盖“制造-服务-应用”全链条的综合性产业形态,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被明确为新质生产力重要代表。伴随国家发改委低空经济发展司的成立,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形成协同推进格局,超50个省市已将其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广东计划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北京、湖北剑指千亿级体量,江西提出2026年带动全省经济增长超2000亿元。
券商机构普遍预判,十五五时期将成为低空经济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运营”跨越的关键阶段。国海证券测算,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较2023年实现3倍增长,十五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超30%;中金公司指出,其产业链延伸将带动多领域投资增长,成为经济新生动力。中信建投强调,随着创新联合体成立与央企入局,2030年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成为十五五重点方向。东方财富证券更乐观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5059.5亿元跃升至2035年3.5万亿元,十五五期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从0.3%提升至1.2%。
从产业属性角度指出,低空经济正从制造主驱动转向“两业融合”格局,“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场景经济化”的演进逻辑已形成闭环,新动能特征在十五五期间将全面显现。
二、政策框架: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全链条支撑
(一)三级政策体系构建发展保障网
国家层面确立“安全与发展统筹”原则,通过《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提出“三先三后”发展路径,为商业化划定安全边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重心从“积极培育”升级为“培育壮大”,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实施方案更明确量化目标,为十五五发展提供具体指引。
地方层面形成差异化推进格局,广东、江苏等先行省份通过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精准发力:深圳对单个起降点给予200万元补贴,湖南按1000元/小时补贴低空观光企业,江苏推出农用无人机购置专项补贴。资金支持方面,财政部将低空基建纳入专项债资本金范围,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比例上限提升至30%,浙江等省已率先落地相关项目。
兴业证券解读称,当前已形成“中央定方向、地方出细则、部委抓落实”的协同机制,国家空管委、民航局、发改委分工明确,这种多维度协同将为十五五产业落地扫清制度障碍。
(二)空域改革释放核心资源潜力
国家空管委通过《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将低空空域划分为三类,试点区域开放度达70%,部分地区飞行审批缩短至半小时报备制。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东部地区聚集全国53.2%的产业资源,广东一省独占20.6%,空域优化正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地方试点成效显著:安徽划设54个低空试点空域及43条航线,深圳日均无人机飞行超5000架次,成为全国空域利用效率最高的城市。中信建投特别关注合肥、杭州等六大eVTOL试点城市,认为其经验复制将决定全国产业发展速度。
三、产业图谱:技术突破与场景渗透双轮驱动
(一)上游制造:装备迭代引领产业升级
低空装备正加速向“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演进,轻小型/大中型无人机、eVTOL等机型持续涌现,动力系统呈现“纯电主导短途、燃油支撑远距、混动衔接转型”的多元化特征。赛迪顾问预测,十五五时期装备产品力将成为竞争核心,行业集中度将从当前35%提升至60%以上。
eVTOL作为核心增长极,商业化进程加速:我国首架吨级eVTOL已获“适航三证”,沃飞长空、峰飞航空等企业进入取证冲刺阶段,业内预计2026-2027年迎来批量入市高峰。东方财富证券测算,eVTOL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32亿元增至2030年5300亿元,十五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达53%。
核心零部件领域突破显著:宁德时代航空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中复神鹰碳纤维复合材料渗透率超70%。兴业证券重点推荐两类企业:整机龙头亿航智能、中无人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航高科(复合材料)、睿创微纳(传感器)。订单端已显现规模化潜力,沃兰特航空累计获超600架意向订单,金额达175亿元;时的科技签署350架采购协议,金额10亿美元。
(二)中游基建:智联网络筑牢发展底座
低空新基建进入加速期,2025年前规划建设起降场5000个、充电桩10万个、空管基站2万个,总投资超5200亿元。空管系统呈现“软硬件协同”特征,莱斯信息“天牧”系列落地20余省市,四川九洲设备可覆盖全场景需求。通信导航方面,中国电信构建“1+1+3+N”体系,北斗+5G-A实现厘米级定位。
中信建投提出“偏软+偏硬”投资框架:偏硬领域关注四川九洲(空管设备)、深城交(基建);偏软领域看好中航信(民航产品复用)、华设集团(规划服务)。国海证券指出,低空基建当前仅占产业规模5%,十五五期间有望提升至15%以上,成为最具爆发力赛道。地方实践中,合肥发行8亿元专项债建设低空智联网,绍兴投建低空智能制造基地,加速基建环节业绩释放。
(三)下游应用:场景创新打开市场空间
应用场景呈现“三足鼎立、多元延伸”格局,2024年1-8月行业应用、城市应用采购占比分别达41.8%、27.9%,低空游览受普遍重视。物流领域,美团开通53条无人机航线,顺丰配送成本降至陆运1/3,2023年市场规模达158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300亿元;文旅领域,深圳-珠海eVTOL航线客座率95%,舟山已开通15条航线。
券商预判十五五场景将从“点状试点”转向“面状铺开”:中金认为eVTOL有望率先在景区观光商用,进而渗透城市交通;兴业证券强调应急救援场景确定性,2025年采购需求预计增长40%。衍生业态日趋活跃,农银金租与沃兰特合作推出融资租赁模式,降低运营企业初期投入,加速场景规模化落地。
四、区域格局:集群化发展的差异化路径
我国已形成“东部创新、西部示范、中部应用”布局:珠三角以53.2%产业资源聚集度成为核心创新极,广东拥有无人机、eVTOL头部企业,十五五有望率先形成“制造-服务”融合模式;长三角聚焦eVTOL研发与智联网建设,江苏计划建成全产业链,开展城市空中交通示范。
成渝依托空域改革试点加速崛起,四川已形成装备测试、智联网创新成果,十五五将建广泛起降设施网络;京津冀聚焦空管系统创新,北京在飞行仿真、数字孪生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东方财富证券建议“区域精选+赛道匹配”策略:珠三角配置整机制造与物流企业,长三角关注智联网配套,成渝布局基建标的。
五、核心挑战: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瓶颈
(一)技术与标准尚待完善
eVTOL面临动力可靠性、复杂环境感知等挑战,倾转旋翼机构型故障率达0.8‰,固态电池量产预计推迟至2028年。标准体系存在多重缺口,工业标准与适航要求衔接机制未建立,自主飞行、集群作业的适航标准仍在探索中。水滴研报警示,高端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可能影响产业推进节奏。
(二)成本与盈利难题凸显
单架eVTOL制造成本超300万美元,中金测算需降至50万美元以下方可盈利。运营端盈利模式待验证:低空旅游单次票价超2000元,公众接受度不足40%;物流无人机单线需日均150单盈亏平衡,多数航线仅达50-80单。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半数概念股亏损,真正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企业不足10%。
(三)监管与基建滞后需求
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未健全,“黑飞”事件年增率120%,电子围栏覆盖率不足50%。基建存在“覆盖不足、标准不一”问题:核心区充电网络密度仅为理想状态30%,偏远地区起降场缺口达80%。兴业证券认为,监管与基建形成“恶性循环”,需通过十五五初期政策强制推动破解。
六、十五五展望:万亿市场的实现路径与投资策略
(一)分阶段发展目标
短期(2026年前):完成500个起降场建设,实现应急救援、农林植保规模化应用,eVTOL试点在六大城市突破;中期(2027-2028年):eVTOL载人试运营覆盖主要城市群,低空智联网覆盖率超60%,固态电池量产启动;长期(2029-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2-3.5万亿元,具备全球标准输出能力。
(二)投资机会:多维度布局产业链
基建先行环节:中信建投推荐空管系统(莱斯信息、四川九洲)、基建建设(深城交、华设集团);国海证券指出,充电桩与起降场企业将率先受益专项债,2026年业绩增速有望超50%。
整机与零部件突破:兴业证券布局eVTOL产业链,整机端推亿航智能,零部件端关注中航高科、宁德时代;东方财富提示鑫铂股份、龙溪股份等钛合金企业的量产弹性。
场景运营爆发:中金看好物流(顺丰控股)、文旅(中信海直);赛迪顾问建议关注极飞科技(农业)、航天彩虹(工业巡检)等细分龙头。
(三)风险提示
技术风险:固态电池量产延迟、eVTOL适航受阻,如亿航智能取证进度可能低于预期;盈利风险:补贴退坡后企业承压,农林植保等领域已现价格战;信用风险:中小制造企业现金流恶化,研发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政策风险:空域开放进度不及预期,跨部门协调影响落地节奏。
十五五时期的低空经济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技术加速突破、场景逐步成熟”的关键交汇点。在“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场景经济化”逻辑下,万亿级蓝海市场将逐步兑现。券商普遍认为,2026-2027年是布局黄金窗口期,投资者可遵循“基建先行、整机突破、场景爆发”节奏梯次布局,见证中国低空经济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