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位于小庙镇的“蜀山·将军岭”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正值小麦丰收季,一块块金色的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翻滚着层层麦浪,摄影师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丰收的喜悦。近年来,蜀山区依托区位、乡村、生态、人文等优势资源规划建设合肥西郊公园,构筑城镇、乡村、景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走出了乡村振兴的蜀山模式。
金色收获季小庙收麦忙
在小庙镇的段冲麦田,记者看到有不少农民正在收割成熟的小麦, 65岁的束从仓正在麦田收割小麦,他告诉记者:“我自家有80亩田,今年的产量可以达到700斤/亩,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请技术人员到家里进行技术指导,今年的产量才有这么大的提高。”
据悉,蜀山区域农业面积近20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其西部沿312国道两侧分布各类农林企业46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8万亩,主要产业为特色苗木繁育、经果林和蔬菜瓜果等,其中火龙果、金果梨、草莓、瓜蒌等产品,因品质优良而闻名省内外。
近年来,依托该区域丰富的农业资源,蜀山区委、区政府结合合肥西郊公园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规范引导现有发展成熟的农业种植园改造提升为重点,不断完善周边循环路网和水利设施等基础配套,鼓励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项目,加强农旅项目结合,提升休闲体验功能,祥源幸福农场、德丰果玩综合体、枣林生态园、绿叶生态园等一批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每年举办观花节、采摘节、果趣节等主题鲜明的节庆活动,持续强化各类农业种植园的特色化、主题化培育,并以大地景观的设计理念对主要道路沿线的田园景观进行美化提升,致力打造集农业博览、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展示、乡土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合肥城市的“后花园”。
变身新村民 安居乐业建设美丽家园
在蜀山区小庙镇马岗村小岭南村民组,荒废的房屋正变身精品民宿,农民已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一幅“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美丽家园”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家会变成这样。”49岁的李泽珍家住在蜀山区小庙镇马岗村小岭南村民组,2008年开始,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他便在市区租房子住,一年又一年,家里闲置的房子逐渐荒废。去年这个时候,她从村委会了解到,政府要统一租赁闲置老屋做改造,“我肯定要出租的,房子闲置在这浪费不说,只会越来越破败。”出租以后,当她再次回到家时惊讶得合不拢嘴,“原来房子可以这样布置,农村房子要都这样盖,以后不都要抢着回农村啊。”
2018年12月份,李泽珍成为以自己家为基础改造的“小岭南壹号院”的管家,上岗之前,蜀山区政府还专门将李泽珍等4人送去三瓜公社、河南祥心居进行系统培训,学做女红、糕点、插花、茶道……
说起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以来的收入,李泽珍乐得合不拢嘴,老屋出租一年3万多,在小岭南壹号院当管家一个月3000元,另外还有加入原种合作社的股金收入。“关键还能在自己家上班。”
记者还了解到,“小岭南壹号院”只是蜀山区乡村振兴项目的一个缩影,其总体规划布局是:以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环境营造为重点的江淮古民居;以原种农业、产业项目集群为支撑的乡村CBD;以观光农业种植、陂塘水系治理为基础的城市郊野公园;以三国文化修复、地方民俗展陈为主题的曹操河遗址公园。项目共分三期,计划五年集成,基础类项目和产业类项目同步实施,压茬推进。其中,一期项目大小岭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已完成整体设计方案,水电、污水处理等基础类项目即将启动实施;产业类项目一号院已建成运营,二号、三号院子启动建设,四号、五号院子和研学中心、村民公寓、马拉松博物馆、庐州土陶体验馆、雕塑展示中心等项目正在规划设计,力争年底前建成开放,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蜀山西部大地正徐徐地铺展开来。
在“蜀西桃花源”探索感受“合肥之源”的历史痕迹
当天摄影爱好者还来到了位于小庙镇的“合肥之源”。小庙镇是合肥西郊公园核心区域,蜀山区委区政府重点建设的全景式生态郊野花园。据史料记载,合肥发源于古东淝河与南淝河交汇处,该交汇处正位于蜀山区小庙镇。
目前,“合肥之源”主要包括了曹操河、凤凰墩、将军岭、塘岗遗址、古江淮运河遗址等,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高品质的山水风管资源和厚重的文化民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