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租售”模式,到90年代以高科技园区为主流、政府与产业主导的模式,再到新千年复合型总部经济的大潮流,以及近十年来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生态链综合体模式,大体走过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产业园区的运营也从“1.0”到“4.0”,正在不断地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
大庆的产业园区除了高新区几乎经历了全阶段,其余园区都越过了发展初期,直接由第二阶段进入,并基于不同的要素条件和运营能力,多数处于2.0时代和3.0时代之间。
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只是开始,更重要的在于园区运营与产业服务。
通过高新区逐渐探索出来的发展路径来看,未来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一定是产业高度集聚化、园区管理智慧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的。
产业融合:强化产业协同和跨界融合,构建产业生态
尽管是多雨天气,却没能影响大庆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后面几座新建楼宇的施工进程。
这是智能制造产业园,今后将承载高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同时也是外包园发展数字产业,推进信息产业对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的重要载体。
一位从事多年节能技术研发的创业者早早就预定了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一块办公区,然后一边忙着对接资源,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展开股权融资的对接。
“园区的产业升级一定是要互为链条,互为支撑,有带动,有跟随,有上下游的产业链、价值链,而不是简单的物体空间等硬件的升级。”外包园管理办主任黄雪梅告诉记者,产业协同、产业融合,一定是先从身边开始的。
推动产业内部的纵向融合,产业与产业的跨界融合,都是园区升级的价值所在和愿景。
政府直接以行政干预去组织一些新的业态融合项目联合体是很难的,但可以搭建一些平台,交给龙头型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自行去组织。
“如此,把散落在园区的珍珠,用一条链或多条链串联起来,穿成链、织成网,园区的产业生态就基本形成了。”黄雪梅说。
产业生态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产业融合的过程,而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
“比如,大庆石化公司的乙烯裂解料,先送到三聚能源,三聚能源把里面的苯乙烯提出来,把碳八碳九交给华科,剩余的再返给裂解环节。这是石化产业园区几个企业间的中循环,大的循环还未能实现。央企的‘十四五’发展方向一定是‘多化少油’,会有更多原料输送给地方石化企业,如此地方石化原料充足,链条延伸和拓宽,产业上下游深度融合,产业生态就构建起来了。”高新区石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邓军表示。
“很多企业也觉得这样很好,但操作起来有难度。这涉及到企业边界的打破,涉及到利益藩篱的破除,如果不能建立起相应的市场化机制,没有有效的组织模式,很难实行。”黄雪梅颇感无奈。
中环电控总经理孙延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阐述过关于产业协同与跨界融合的观点,认为园区企业应打破组织边界,拿出各自竞争优势的技术,集成创新,共同做一些事情。
中国五方研究院院长、燕园师友会会长于海发认为,大庆的各级产业园区,都存在产业协同和跨界融合的机遇和挑战。比如: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园,必然要尝试构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市场化机制;以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则亟需实现与信息产业的融合,以实现智慧工场和智能制造的跃迁;以节能环保为主的产业园则需要与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融合,以共享共赢的商业模式来改变传统的“单边贸易”……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而技术资源的整合,企业间的产业协同和跨界融合,则需要打破边界,重构价值链,这是一种挑战,也是园区升级的必由之路。
两化融合:管理场景和流程再造,提升园区和产业效率
“华为一落地,SAAS层(软件即服务)就会打开了。”黄雪梅告诉记者,“华为云”的落地运营,是大庆发展数字经济的强大基础,也是各产业园区推进两化融合,乃至建设智慧化园区的重要支撑。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触及信息化,但对信息化的融入还不够。”于海发说,自动化办公软件都在用,但离真正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协作还差得较远。
外包园算是大庆对信息化融合推进比较深入的园区,但仍很难达到真正的园区全面信息化管理,以及实现产业间、企业间的信息化协作。
大庆这两年大力推进“智慧大庆”建设,华为大庆云计算中心重点建设的政务云、警务云、健康云、工业制造云四大板块的应用系统正在稳步推进。
其中的工业制造云,就是依托华为云计算中心、物联网平台及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工业制造云,未来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石油、石化等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转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作为新旧动能转换主阵地的产业园区,两化融合也是园区升级的必有路径之一。于海发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两化融合已经成为改造园区传统产业,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内现代高效农业、医养产业等传统项目正在积极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自己,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储运效率,为自己注入新的“动能因子”;在新兴产业领域,部分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工艺流程再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转型等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实现园区产业的升级,看上去脉络清晰,实际推行也很难一蹴而就。
大庆各级产业园区也都已经意识到,并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完善园区投资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开展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积极推进园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毕竟刚刚起步,可谓任重道远。
“拿石化园区来说吧,智慧化是一定要走的,但基于产业基础和产业规模的差异,高新区的三个石化园区不一定会同步实现智慧化。尤其是兴化园区,企业体量和盈利能力都很难承担智慧化升级的投入和运维成本。”邓军说,从安全环保监管的角度考虑,园区管理、企业管理智慧化,是产业园区升级的必然选择,尤其是技术成熟之后,成本会降低,产业都会走到那一步。
产城融合:产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
未来几年,我国各地产业园区的运作方式将由政府主导逐步变革为政府引导、政策驱动、专业化公司参与,各方共同投资等多种模式共生共存。表明产业园的市场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资本运作有可能成为运营方获得经营性收入和现金流的重要方式,包括利用资本杠杆进行业务创新和发展壮大。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主体IPO。
“产业园与资本市场接轨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高新区和经开区都在理论上存在机会。”于海发说,想要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模式创新。摆脱开发运营模式单一的弊端,搭建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产业垂直化、分工专业化、品牌国际化、产品标准化、运营资本化。
实际上,IPO还是太遥远了点,但是产融结合却是任何一个产业园区都不该绕开的发展路径。
早在5年前,高新区召开的“十三五”规划研讨会上,就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建议高新区走产融结合的发展之路。
一手抓产业,一手抓金融,产业是核心,是基础,金融是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园区的一级开发、二级开发、三级运营乃至资产证券化的各个阶段,产业地产开发方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携手合作,设计投融资架构和产品,实现园区开发的资金闭环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高新区和经开区都相继开启了产业基金的大门,但相对于园区企业庞大的融资需求,仍是难以止渴。”于海发认为,高新区定期举办产融对接,并引进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共同创建了新经济产融服务基地,从资本启蒙、资本筹划、资本对接、资本进阶等方面开展企业资本服务,推动创投力量向大庆重点产业领域延伸集聚,这是多数本地园区应该借鉴和学习之处。
产业园区不仅仅要引导园区企业建立资本运作意识,学会灵活使用金融工具,园区本身也要强化产融结合的学习和提升。如果能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实现园区的资金闭环,对推动园区升级无疑是相当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