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分析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0-02-14  点击:1341
相比长三角的江浙。珠三角的缺点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三个地方:一是区域发展不均匀;二是东莞等大头区域在制造业板块的成色相对较差;三是产业链偏下游,上游较差

首先是关于苏州和无锡的前景。
 
其实相比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是更加均衡和有利的,但由于一些有几十年历史积累的原因,现在这些因素在爆发,使得苏州无锡的市区部分会丧失江浙地区区域龙头的地位。未来可能宁波为代表的地区发展会比苏州无锡更健康一些,甚至宁波可能成为真正的长三角中心。
 
凡是蜕变成新苏州模式的地方,恰恰是乡镇企业家独立性不强,乡镇干部更掌握大权,政府色彩更浓的地方,凡是还仍然是苏南模式主线的地方,都是企业家比较自治的地方——当然90年代都进行了产权改制,就变成了本地民营企业家主导。
 
新苏州模式的主要代表区域是苏州工业园区、虎丘区即高新区(国际企业)和昆山区(台资)和无锡新区(日资+政府支持的光伏)。
 
苏南模式遗留的主要代表区域是苏州的北常熟、南吴江,无锡的北江阴、南宜兴。
 
混合模式是苏州的张家港、太仓、原无锡县的很多地方。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吴江四大产业板块里面也有一个板块是台资,但是是二流小台资,主要搞些键盘、扫描仪这些东西。
 
简介一下各种模式:
 
两条线——苏南模式和新苏州模式
苏南模式就是以1983年费孝通在其家乡吴江地区发现的原社队企业发展的乡镇企业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农民“离土不离乡”,当然做大了逐渐吸引外地的打工人群。主要以本地企业发展工业为主。最早最发达的地方是常熟、吴江、吴县、无锡县。后来吴县和无锡县区域蜕变成了新苏州模式。
 
苏南模式在90年代初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县的乡镇在政府鼓励下,从办实业转向重心是搞大大小小开发区+修道路,代表是昆山,。然后是至上而下建设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这就是新苏州模式,以引进外资为主,产业主动权不在本地人或中国人手里,而在外国人或台湾人手里。
 
无锡新区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竞争者,也必然效仿,无非是谁在拉外国人上面出价高而已。当然新苏州模式和原苏南模式有很多中间地带,比如张家港,既有本地的壮大企业,也有非常多外资企业(化工企业为代表)。
 
苏州和无锡经济的共同问题特征是GDP的水分逐渐变大,质量逐渐变虚。一个可观察的角度,就是他们的工业总产值,都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就停滞不前,甚至下降,但GDP数字居然还在增长。
 
这里面即便扣除公然造假的部分(说一句,全国自2015年以来,公然造假不是一家两家,而且并不是限于天津这种造假出了名的地方,而是蔓延到过去不需要造假的发达地区。能保持不造假的,目前我印象里就是泉州晋江这个全国第五名的县级市坚持真实数据。所谓公然造假,一个标志就是名义值得变动和公布得GDP变动对不上,完全无法用什么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什么基础数值调整来解释),还有政府为了硬撑做得一些应对政策,使得区域经济逐渐从实体经济(工业、制造业为核心带动的经济)向房地产(棚改)和修地铁。转移。而在微观产业、企业观察上,显然苏州和无锡市区郊区是逐渐空心化的(不含苏州北部和无锡北部江阴)。
 
在说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简单说一下苏州和无锡现在的挑战是什么,为什么会逐渐萎缩。
 
常熟人从来不说自己是苏州人,至多说是苏州大市人。张家港、昆山也是如此。只有近几年因为改区而到苏州工业园区买房子的吴江人开始愿意说自己是苏州人,但苏州人(含城区和原吴县区域、工业园区)则不称呼吴江人为苏州人。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上,苏南模式和新苏州模式之间,也有非常纠结的关系。其实新苏州模式是苏南模式中的强政府派蜕变的结果,同时又丧失了原苏南模式中比较好的部分。经过三十年的演变,苏南模式中企业家派这一流派得到了江苏民间更充分的认可,总体上经济比较强健,不容易受到外人决策的冲击,而新苏州模式(含竞争而效仿的无锡新区模式)败象显著。换句话说,虽然在全国意义上苏州大市里是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更有名,乃至外地政府来学习效仿,但在江苏民间看来,这两个地方的含金量大大低于传统意义上的苏州大市中的常熟和吴江乃至张家港。后者本土经济成分占比显著高于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
 
说苏州比无锡强,这个观点主要是拿苏州的经济总量远超无锡来说事。但这种观点其实是很粗陋的,是掩盖了问题实质的。有两个方面这个观点是没有说透的,第一,由于历史性的行政区划重新划分的原因,苏州的行政区域就是无锡的两倍——因为无锡是1983年重新建地级市的,之前是吴县地区(后来和苏州城区合并为苏州市)和常州直接接壤甚至是吴县和镇江直接接壤。第二,苏州和无锡内部各自都是高度差异化的,苏州底下大部分县区都有独立体系,可以大概在现在的苏州城区-工业区-昆山以北划一条线,以北可以算原来打算建立但最终没有建立的“常熟地级市”,另外现在改为区并在逐渐吸收纳入苏州的吴江也是一个偏独立的区域,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而且曾长期保持的比较纯粹、健康(相对于昆山、苏州工业园来说),所以苏州其实可视为三个板块。三个板块当然超过无锡。而无锡内部其实也分为两大一小三部分,即无锡城区、江阴、宜兴,也一样是遵从很不相同的发展逻辑的。
 
这里面说苏南模式主要是苏州和无锡两个地区。再往西和往东就都消失没有了。往东是上海,不说了,不存在乡镇经济和大规模的外资制造业,有一些世纪之交招商引资但不大。往西是常州、镇江、南京。常州主要是地方国企改制,加一些乡镇企业(可算苏南模式),处于苏南模式的边缘地区。镇江没有太发展起来是苏南的苏北。南京是国有企业体系(央企+地方)为主,附加少量外企如扬子-巴斯夫。
 
苏州大市主体(不含北部)问题主要在于外资经济的撤离。最早的撤离出现在2012年以诺基亚电信设备的基地撤离有关,一半是因为这些企业本身不行了。但这很难作为借口,因为苏州工业园区可以说只有出没有进(大企业意义上)的,而且越来越多的撤离的企业主体本身并没有发生问题。这就是因为一苏州工业园区模式本身就不是中国具有主体性,生杀予夺大权在他人之手,你成本高就撤离了,二也是因为经营没有更多策略,不掌握主动权也不可能有效的升级(有效升级是 一产业技术水平升级了,二就业还有,没有大规模丧失)。
 
目前苏州大市的官方宣传口径和广东东莞当年的腾笼换鸟很像,意思是你这些企业我还不稀罕,要走赶紧走,然后招了一堆新企业我称呼为招财引智型企业。这个工作其实20年前就有,2012年以后扩大。目前主要是生物医药、“纳米产业”,生物医药以创新药为主,其实中国刚刚开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而且这个领域受国际和国内政府规制影响非常大,目前其实是处于投资泡沫阶段,大家都死命往里面砸钱,而产出营收刚刚出现,利润上都是亏损的,还有这个行业属于社会的内向型成本行业,而不是边疆生产行业,是有必要但不是说你企业越大越好——因为这个领域企业壮大可能是以老百姓的医药负担为代价的,世界上也很有争议。苏州的优势在于工业园区是2008年左右开始搞得,10年正好进入收获期。但记住这个东西的在目前中美制度下见效是要10年,躲不过,除非特朗普掀起医疗制度革命而中国跟随。
 
纳米产业其实不知所云,现在看来凡是涉及纳米级的产品都叫纳米产业,包括半导体、激光等等。这些领域的问题也是,企业太小,成长不快,产业小。这样必然区域人口在流失。苏州工业园区的常住人口是逐渐下降的。中国好几个知名的发达地方人口都在下降,就是因为经济机会少了。
 
总之可以概括为旧的大的产业走了,新的产业太小不够填。怎么办呢?答案就是房地产化。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奥妙其实一直是房地产化和工业化两条线并行,但近10年明显房地产化加速,2013年以后更甚。盖了一些高楼。问题来了谁是高楼的用户?这个问题和深圳2013年以后高楼化必然伴随社会骗子泛滥是一样的。还有就是修地铁。地铁投资也是GDP,一投就上去了。
 
接下来说一下无锡,然后再谈最新的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微观落实地区——青嘉吴(上海青浦 浙江嘉定嘉善 江苏苏州吴江)。
 
无锡的外资路线没有苏州在2001-2008年那么成功,规模比较小。所以无锡是外资之外再加了政府产业政策,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光伏,一个是所谓感知中国物联网。时间是2004年开始弄,2009年叠加物联网。
 
如果说苏州的挑战是大的外资产业拜拜了,无锡的挑战就是政府投入巨资的两个产业一个垮掉,一个根本就是个概念,消耗品,做不成产业。现在无锡尚德如同鬼城,乔装打扮的分给各国资平台管理,半死不活的已经有五六年了。中国光伏产业也已经城头变幻大王旗了,很值得反思。物联网(无锡软件园),就是个鬼城。有意思的反而是无锡的外资——日资比较老实,一直坚守无锡,也算是无锡的老朋友了。
 
无锡的光伏和物联网消耗了大量的本地银行信贷资源,所以银行在无锡的贷款额度长期紧缺,导致无锡的房地产在棚改之前反而不高价。但从2012-2015年无锡市区就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地方,工业产值下降,房子在6000-8000左右。当然还不至于过不下去。
 
2015年以来,无锡干的事情一下子惹怒了老百姓,就是房价拉一倍多,到1.3万甚至2万多(现在2.5万了)。(苏州更夸张,因为苏州有购买力——吴江老板来接盘,搞了两波包括2019年上半年一波,工业园区2019年拉到5万)。还有就是修地铁。
 
可以查查苏州无锡及中国很多城市2012年前后搞地铁的差别,你就知道在工业实体经济普遍下滑的环境下,GDP是怎么弄起来的。与之相伴随的必然现象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大规模膨胀。这就是“开发性金融”模式,核心是房地产模式。
 
这样的发展道路结局是政府负债高企。苏州和无锡政府负债都很重。这和宁波形成了对比。
 
光伏现在逐渐变成三个群体成为玩家,一是比较踏实的老团队,小步快跑,最后称王,如隆基。一是资本玩家,杠杆撬动,哪里有利去哪里,目前看很多人成为过客,这个包括私人大亨和国有资本。一是外来巨龙,如华为,从光伏逆变器入手,短时间内不知不觉垄断这些领域。
 
光伏产业谁行谁不行可以归结于个人。无锡尚德没落本质商和施正荣人品有关,西安德隆基做的好是因为创业团队纯正,单纯。
 
无锡和苏州的主体(新苏州模式)我已经说完了。说一下苏南模式的代表。
 
吴江、常熟走的不太容易。因为江苏官员在每个地方任期很短,他们的抓手又主要是外来招商引资,所以在苏南模式上叠加外来招商引资或招才引智是很麻烦的。常熟招了陆虎。但其实苏南模式要好好做好纺织轻工-化纤-化工这个产业链,但现在都没做好,很多腾龙花鸟,行业价格又没有上去,所以就进入停滞和下降了。这个产业链的萎缩影响不小。(相比之下宁波相对较好)。无锡北部的江阴是独立经济体,产业比较全面,最近开始被中央媒体关注,逐渐成为典范城市。江阴在政策上不被重视,地理环境交通被限制——类似的还有张家港、常熟,都是。
 
招才引智补充一个负面案例:苏州相城区(原吴县北部)。这个区大搞高铁新城,成了空城鬼城,然后就特别热衷于当接盘侠。一个代表案例是MOMENTA从背景落户苏州相城区。
 
 

 
南京、杭州、上海以及宁波:
南京这几年和江苏省交叠,搞了很多新项目,主要是大基建加江苏产业研究院模式,我觉得也有抛弃本地优势产业求新求快的问题——很多东西快不了,除了你基建能快以外。中国现在普遍的情况就是房子高大上里面内容空空如也。
 
现在厉害国心态的人大赞中国是基建狂魔,我请你去看看那些基建造好的房子到底用来干嘛了,而且是在中国最发达的地方,租金有多低,再低都找不到人,当你看到无锡物联网最大的企业是靠政府指令做大货车的路线监管的生意的时候,你就知道政府盲目的产业政策-大基建模式的后果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扭曲。
 
这里面有一个政府管理哲学的问题。到底是重视本地优势产业,脚踏实地搞有市场的升级,提高附加值,还是凭空来一个产业,高大上很时髦,搞一个“人造高峰”。看起来当然应该是前者,但实际上很多政府都是做后者,比如苏州就是这样。抱怨自己“有高原无高峰”,没有出阿里巴巴,羡慕杭州。现在大搞独角兽思路的工程,最后很可能什么都没得到。
 
再比如苏州的吴江,本地几大产业都在外移或者出现问题。现在吴江的主要发展思路是太湖新城——金融小镇,谁去太湖边上搞金融?对吴江本地的经济意义是什么?其实只是盖房子,卖房子。吴江搞招才引智搞了一个英诺赛科,行业里的人都评价很不高,认为是忽悠。
 
杭州,杭州是一种寄生经济,回到了南宋时期的位置,只不过换以互联网的衣服。杭州的经济要大量依靠互联网金融来兑现,是在社会生产技术、效率没有太大提高的情况下,制造消费狂欢和年轻人最后那点人力跑腿来支撑的经济模式之食物链的顶层。其基层老百姓被裹挟进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的暴雷已经发生了,在2018年杭州和上海都是互联网金融的重灾区。所以杭州已经在走下坡路。
 
杭州的实体经济很不行,在ICT的较有科技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安防、光电等产业,很大程度也依附于中国扭曲的环境(如雪亮工程等过载过量的政府购买)。其他的原国有企业板块很一般或辉煌期过去,现在进入资本收购阶段或挣扎阶段(如化工、机械),也不受重视,我知道的是杭氧、杭齿等公司。
 
最后是宁波,宁波经济一直以实体经济为主,虽然出了个别像徐翔这样的股市投机者。宁波的经济比较类似于德国经济,走的是零部件+化工+传统产业逐渐升级的路线。整体来说比较踏实,不太吹泡沫,主要在意利润。所以宁波经济是比较健康的。过去宁波市本身比较弱,也没有搞太多负债和大工程。现在宁波反而需要加强市层面对县区的协调,因为区县小老板的眼光终究是有限的。宁波人才工程搞了十年,用的钱我觉得过于节约了,出了一些成果,值得进一步加强引领。未来宁波的机会需要和国家有针对性的基建工程相结合,既改善宁波的区域位置(宁波也是被国家和省基建忽略的地方),同时为宁波产业创造需求。
 
其实整个浙江,是富裕省份,但经济发动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湾(宁波、杭州、台州、温州、绍兴、嘉兴湖州)和内陆金华的三四个县。中国经济行的地方就那么几个,这更凸显宁波这种案例的意义。
 
上海,上海的过去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主要是本地国资+外资+金融(含本地和外资)。上海民营企业很弱小,最大的一个也就是复星,一个投资公司。而本地国资最大的利益还是房地产。最后都会退化成房地产。
 
上海近两年以科技面目示人,自己也竭力摆出一副科技立市,招才引智的姿态。2018年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上海上镜率很高,褒扬的词藻满天飞。这是有人专门运作的。
 
这个其实问题特别大。上海现在的主要招数是两招:一招是科创板+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拼多多为已有载体的科创资本战略,一招是以引进特斯拉为代表的新一代招商引资战略。这两个大板块的成色是怎么样的,应该是很显然的。很反映上海搞金融+搞引进外国人的思维本色。
 
所谓长三角一体化,目前的格局我是不太看好的,未来可能在新格局下会有突破。为什么呢?因为目前的长三角一体化是上海主导的。上海主导绝对干不好事情。
 
接下来从深圳切入对国际ICT产业和科技产业的关系。
 
相比长三角的江浙。珠三角的缺点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三个地方: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匀,珠三角更不必说广东省,区域差距比江苏、浙江大得多。所以珠三角所谓发达,是集中在一小块地方,分不同性质。
 
二是东莞等大头区域在制造业板块的成色相对较差,本地居民或中国人更多是地主,因此升级意愿不强。佛山等西岸地区反而较好,但在珠三角地位较低。
 
三是产业链偏下游,上游较差,而且大头的东岸深圳、东莞除了轻工和日用品外,特别侧重于电子-通信产业。这样容易产生误导,以为自己很强(因为当代世界的科技媒体几乎只报道电子通信产业及在其之上的互联网产业(其实已经不是科技产业))。
 
投射到深圳上面,就是产业整体偏下游,上游是短板,长期短板,而且现在也没有弥补上。畸重电子通信及该领域的加工行业。深圳的板块可以概括为:电子通信及该领域的加工行业(华为中兴及上游零部件企业、半导体设计产业等、富士康、比亚迪电子等)、互联网产业(腾讯及时髦新产业)、房地产及潮汕等帮派(万科及本地一些房地产)、金融及央企(平安、招商银行、中集等)、其他产业(最大的是汽车——比亚迪、个别医疗设备)。近几年又出现了以深圳地铁-深投控为代表的新兴本地国企资本。
 
相比同样在电子领域很强的韩国日本和台湾,深圳的短板一目了然,那就是上游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化工,日本韩国台湾都既有石化工业,又有精细化工,而深圳都没有。深圳不是没有智者看到这一点,深圳市体制内智囊在2002年就指出过,当时他结合深圳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因祸得福,收获一大批电子加工制造业的背景,指出深圳要及时补充上游重化工业,主要要在惠州进行产业协同。但是这一呼吁并没有得到什么支持,那个时期也就是比亚迪走了出来。
 
再到2010年之后逐渐进入一个新的节奏,这就是渐入佳境的深圳无敌论。
 
注意在2008年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人说深圳无敌论,深圳还被视为很土很草根。在2013年之后由硅谷等传媒所渲染的深圳优势,如华强北电子市场,其实早就有,这是因为深圳是草根组装基地,充裕的年情劳动力聚集地而自然形成的物流集散地,现在反而在逐渐消散。但媒体尤其是自以为高大上的国际硅谷媒体历来是后知后觉的,当他们开始报道的时候,就正好碰上了深圳2013年以后经济高楼化,财富效应导致的政府支持、双创创业热下民众的狂热参与和自豪感的爆发,这样正在消亡的华强北电子集散地就和2013年启动,2014年底起房价大规模拉动的本地财富泡沫(以地产为主)结合起来,成为深圳无敌论的核心论据,并在国际流传。深圳一下子就得到了和硅谷并列的地位(类似的还有中关村。大部分人都知道他的成色,然而不妨碍美国人反过来崇拜。进而成为厉害国很厉害的心理依据)。
 
这些浮华的具体体现就是深圳变得时髦,也变得漂浮。推崇的企业一度从华为比亚迪变成了柔宇光启大疆和华大基因。现在除了大疆其他三个都破灭了,大疆也出现了瓶颈——毕竟他是依靠于美国“极限运动”的娱乐需求发展起来的玩具,距离全社会化的工业无人机有很大距离。再到2017年之后裹挟民族情绪华为又被追捧。但其实深圳的脆弱感越发明显。这就是产业高度畸重于一个领域(可以对比一下江阴这个县级市,看看他有多少个产业,如何“东方不亮西方亮”。)。其实这也暗示中国的脆弱性,因为人们认为中国厉害了,其实内容是程式化的,就是那么几个东西,翻来覆去说,不管怎么巧舌如簧,还是那几个东西。主要就是市场化方面的电子通信产业,加若干国之重器,加高铁,加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其中新能源汽车尚未具备大规模出口能力,高铁说要走出去但这是个政策性行业,所以主要就是以电子-通信为主体的产业,外加传统的纺织轻工等产业。
 
而所有这些的加工环节都在流失到海外,越南已经成型,印度正在成型。还有一些是五花八门的“奇闻轶事”型产业,比如全世界最大的情趣服装生产集群啦,全世界最大的眼镜生产集群啦……拜托这些你去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价格是什么样的,利润是什么样的,你就知道这些既消耗最后的年轻人和老工人肉体青春又缺乏产业升级靠的是淘宝型偷工减料模式的产业并不值得太多骄傲(可能宁波有不少做的比较好的,价格往欧美同行看齐的新品牌小众产品)。
 
另外国之重器很多都是偏虚的,或者是纯投入工程——比如大科学仪器装置,现在中科大有一批人天天鼓吹国家要富养他们这些人,其实就是鼓噪把钱扔到这些大白象里面去——说他是大白象是因为他们这些科学领域在原理上并无原创,而是追赶效仿型的,而很多科学尤其是理论物理是有很大问题的,西方有很大争议。还有的国之重器则是国外来的配件或技术的拼凑,而且一般做极端工程——而极端工程的市场是很小的。真正市场型的重要装备,中国是很缺很差的:几个产业链的位置中国都很差:一是装备工业(以机床为代表),二是机械零部件领域(如轴承、齿轮),三是材料领域(有机化工、金属材料等等),要么就是走量没有利润,互相竞争,最近七八年绝对产值在下降。在大量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领域,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强(表现为无法出口)。仅有极个别走技术创新的企业走了出来,而且这几年发展的不错。
 
为什么说经济形势严峻,包括深圳形势严峻。因为从2012年到现在,中国经济繁荣的主要支柱,除了房地产大泡沫,就是两大巨型产业:汽车产业和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通信产业。这两大产业在中国从2018年起都显著进入衰退。现在是衰退的进一步深化阶段。中国的汽车产业产值大,但不具有出口能力,无法在经济下行(如日本90年代,德国90年代)那样转身为出口主导型产业,因此只能坐等结构大动荡的到来。中国的智能手机为核心的产业在整体下行,以及在上面衍生的互联网产业将人口的耗时拉到极限,盛极而衰,对于深圳的影响正在发生,具体说来就是华为中兴的整机产业、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板块,欧菲光为代表的零部件板块持续收缩。最近是靠中国政府托底股市,用股市制造信心,在人为维持。因此深圳的房价、深圳的整个前景,都将相当黯淡。
 
因此,中国唯有凤凰涅磐,度过艰苦调整的三十年,并不要过度招惹美国,舆论上不宜高调,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和美国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才可能重新崛起,因为美国正在进入特朗普的十年。否则,中国一定会陷入类似1990年之后的日本且秩序更逊于日本的三十年。事实上,目前的事件如同时钟般精准的在按部就班的发生。比如包商事件、锦州银行事件等等,和日本的1994年金融风暴的开幕非常像。

 
上一篇:农业农村部: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六大重点
下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2020年公开征集课题研究指南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