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须紧紧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关注大数据与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机与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产业、新型显示设备产业、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制造、关键软件开发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以及物联网与通信基础设施等,加快形成,向国际化和品牌化发展。
——生物产业
把握全球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性机遇是重点,数字生命、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备受青睐,坚持制造与研发并重,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要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重大成套装备、特色专用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等产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市场发展空间大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
结合区域要素资源和产业基础是关键,做大资源类深加工新材料产业规模,提升新材料应用水平和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大力发展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
——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关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
——新能源产业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行业主方向,打通电、热、气多种能源子系统间的技术壁垒、体制壁垒和市场壁垒,促进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和多系统协调优化,构建综合能源系统。
——新能源汽车产业
产业整合发展与推广应用是重点,突破整车设计、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并提高相关配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