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光伏赛道新分支 农光互补成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11-01  点击:1810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在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举措里也提出了将“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

  近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磅出炉,这一顶层文件详细提出将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完善风电产业链、建立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等。文件还提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数字化技术助力新能源成为主力能源十分迫切。

  政策推动下,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全国多点开花,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大规模风光热综合基地之外、万户千家的楼顶、甚至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场所都迎来了可再生能源设备建设。在政策支持下,光伏+农业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农林牧渔产业基地,正是光伏产业最新拓宽的业务场景。《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在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举措里也提出了将“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

  “光伏+农业”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涵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诸多领域,形成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元互补模式,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清洁能源、创造了经济价值,并兼顾生态乡村发展,一举多得。


  “农光互补”为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动能

  农光互补,指农业和光伏互相结合,在温室、种植大棚、养殖大棚等农用设施/用地向阳面上布设光伏阵列,提供清洁电力的同时,还能为农作物种植及畜牧养殖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和环保效益。

 
  “渔光互补”生态富民

  光伏渔光互补项目是通过在鱼塘上方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一种资源、两个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提高了水面资源利用效率。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鸭等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实现养殖和光伏发电互融互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的局面。


  “牧光互补”模式促进养殖业转型

  光伏牧光互补项目则是在养殖基地上方搭建光伏发电板,下方对牛羊等牲畜进行放养或圈养,实现一地多用,将有效资源合理利用。

  “牧光互补”模式对土地资源实现高效利用,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还能够改善电站周边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双赢。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养殖户收入的稳定增加,是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结合,实现了“一地两用”、“一地多用”,一块土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利用空间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从而达到“农业与发电两不误”,实现土地综合利用、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产出清洁绿色能源,还能实现高效种植、放牧、养殖,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此外,通过将农业种植生产、畜牧与光伏发电产业的结合,将显著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通过示范带动,将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农业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增强农民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能力,为增强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农光、渔光、光伏治沙设计建设要素
下一篇:安徽宿州推动林业产业集群发展 打造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