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超级炫酷的无人机表演,8月22日,由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湖南湘江新区联合举办的“智汇湘江·科创未来”科研成果对接系列活动第二场军民融合专场拉开序幕,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团队携研究成果惊艳亮相。
长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曹立军,原装备部陆军装备部军械科订局副局长、陆军装备部军代表业务工作专家组组长刘飘楚大校、博士,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周纯良等出席。
现场:
一大批“高精尖”的军民融合项目齐亮相
活动现场,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深教授杜志明,湖南博创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王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获得者苗玉刚,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前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唐国金等四位专家,分别展示了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安全防护技术及装置、8轴机械臂控制器、特种高效焊接技术研究、“鲲鹏”高原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等军民融合项目,赢得现场企业一致点赞。
会场内,是“高精尖”的项目分享。会场外,是对外开放活动互动区,邀请了中小学生来参观、体验VR射击、3D打印等科技产品,通过“零距离”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相对比普通的无人机,鲲鹏高原型无人机具有续航时间长、航程远的特点。”原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湖南鲲鹏智汇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唐国金介绍,普通消费级无人机一般最多一次飞行30分钟,而鲲鹏高原型无人机可以飞行90分钟以上。
鲲鹏高原型无人机可搭载可见光相机、红外相机、多光谱相机等载荷,用于农林普查、森林防火、交通巡查、测绘勘探、边境巡防、军事侦察等专业领域,市场需求广阔。“前期我们在西藏、新疆开展的市场调研表明,国内外垂直起降固定翼高原无人机尚处于空白,不仅国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际市场也有迫切需求。”
数据:
湖南湘江新区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
湖南湘江新区作为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的主要阵地,目前,已聚集了中国航天科工068基地(湖南航天)、江南工业等军工资质企业64家,中联、三一等民参军潜力企业80余家,拥有长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湖南省磁性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电软件园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专业园区、产业研究院等军民融合创新平台40家,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
“湖南湘江新区拥有良好的军民融合基础,将加速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湖南湘江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通过“智汇湘江·科创未来”这个校企对接平台,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各军工单位的对接,进一步促进先进的军工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锻造军民融合的新区“战狼”队伍。
参展专家表示,此次携研发的军民融合重要成果来到新区做“路演”,通过“智汇湘江·科创未来”这个平台找到了意向合作单位,希望早日将成果落地转化,推动相关研究领域产业的发展。
未来:
打造科研成果对接的“航空母舰”
“我们将推动活动常态化开展,定期组织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企对接会,搭建高校、企业、金融、市场多种要素集聚融合的新平台,加快引领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真正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赢发展。”长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曹立军强调,要将“智汇湘江·科创未来”打造成长沙、湖南乃至全国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响亮品牌。
湖南湘江新区已把此项校企对接活动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每两个月举行一次,通过产学研峰会、项目路演、成果转化研讨会、创客论坛等多元方式,助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此次“智汇湘江·科创未来”科研成果对接会第二场活动,围绕新区军民融合优势产业,不仅推介了在湘重点军事高校国防科大,还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科研团队加入,将触角延伸到全国,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优势资源集聚,通过打造“智汇湘江·科创未来”这个科研成果对接的“航空母舰”,让更多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在湖南落地、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