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军民融合产业园规划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西安全力打造航空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先行区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7-08-21  点击:1108
2017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军民融合战略实施持续走向深入的关键一年。西安航空基地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主线,创新融合体制机制、搭建融合支撑平台、加快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航空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先行区。

        2017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军民融合战略实施持续走向深入的关键一年。西安航空基地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主线,创新融合体制机制、搭建融合支撑平台、加快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航空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先行区。
 
        近日,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旋压机床和工艺提供商——广东博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在全国投资的第一家工厂落户,标志着又一家行业领头企业最终花落西安航空基地。据了解,此次项目从洽谈到落地仅仅数月,西安航空基地用更适宜航空产业军民融合的投资环境,再一次跑出了“航空速度”。
 
军民融合项目接连入区 跑出航空加速度
 
如何将军民融合落到实处,扎根航空产业,引进和服务军民融合重点项目至关重要。今年以来,西安航空基地把军民融合项目招引作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首要重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速项目接二连三的落地生根,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亚洲最大旋压机研发企业——广东博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成功入驻,有力证明了航空基地在军民融合领域的“航空速度”。西安航空基地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军工自转、院所自转、院企联转、校企联转、军民共转、民企参军等多种模式,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航空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各大项目的加速落地,让航空基地军民融合再加速。
 
        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已形成了以大型飞机和新舟系列支线飞机为龙头的整机制造产业链带动的航空新材料产业链、航空机载设备产业链、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飞行培训产业链,既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又有配套协作,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紧扣航空产业高度专业和高度聚合的优势,西安航空基地与航空央企及军工企业携手培养航空合格供应商,积极指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获得相关资质认证。
 
        在航空科技成果转化及航空关键技术项目培育的过程中,基地扶持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广的航空小巨人企业。除亚洲最大旋压机研发企业的入驻外,钛合金航空零部件制造及精密加工项目的落地,不仅聚合释放了陕西航空制造业的集群优势,更为加速建设“中国航空城”提供了新动力。
 
        而首架民营企业制造的察打一体无人机“翼龙II”的首飞成功,更是为航空基地军民融合领域的推进打入了强力剂,这架凝聚着无数航空人智慧结晶的创新成果,将带着西安军民融合的期望,走出国门、一飞冲天。
 
人才铸就特色创新高地 打造航空智造区
 
        面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课题和建设中国航空城远景目标,创新驱动是关键所在。科技创新最终落脚是人才,西安航空基地始终把“人才聚则事业兴”作为根本遵循,以建设军民融合人才聚集的“航空样本”为目标,因地制宜做好军民融合人才发展工作。
 
        为增强对军民融合人才的吸引力,基地出台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人才发展暂行办法》,确定每年拿出年度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3%设立航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向军民融合高技能人才倾斜。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给予5个方面13项优惠补贴,进一步加强了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聚集和培养力度,推动形成了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另外,联合西安市科技局每年投入3000万元支持航空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建设西安航空科技创新创业园,提供科技项目孵化、展示交易、交流培训综合服务,加速创新资源和人力资源要素汇聚。鼓励企业以智力引进、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项目建设紧缺人才。以项目引进和培育为契机,西安航空基地入区企业与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积极探索让学校获得科研“实战”阵地、让企业获得科研“外脑”支持,引领航空人才聚集发展。
 
        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骨干主导产业的新技术研发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同时产生了强大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相关人才和企业进驻。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先后培育了三角防务大型模锻液压机、飞鹰亚太全动仿真训练舱、四方超轻高强度轻质镁锂合金材料、三沃公司高性能挠性覆铜板复合材料等项目,均是突破关键技术、跨越垄断壁垒的自主创新成果。
 
        这些成果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解决了一批制约航空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使我市在高端装备研制生产的工业基础能力大大增强。
 
产业配套引来凤凰栖枝 助力航空强军梦
 
        西安航空基地始终坚持“产业引领、资本为媒、创新驱动”的总体思路,推动航空产业体系从军品型号研制体系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转变,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航空产业发展。
 
        如果说区位条件、优惠政策等,是区域外在“硬功”的体现,那么适宜航空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独特环境,则是西安航空基地吸纳客商的“内功”。涵盖上中下游的航空全产业链,有力地助推了加速形成以航空产业为核心、多元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航空高端制造业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西安航空基地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响应强军技术人才需求,服务现代化航空装备研制生产,为其提供了完善的创业、研发、生产环境,全力鼓励其以“轻资产”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保障企业在成长初期负担轻、快收益。企业的快速成长,也进一步提高区域航空产业的集聚度,增强了产业协调配套能力。
 
        “西安有着广泛的航空人才,尤其是集中在西安航空基地。毗邻有试飞院、西飞、一飞院等单位,通过基地牵线,我们和这些公司都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人才就是支撑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
 
        为何选择在西安航空基地创业,西北首家无人机AOPA认证培训机构负责人易鹰这样谈到。2015年正是无人机飞速发展的一年,人才缺口巨大。于是易鹰找到了西安航空基地,当时,西安航空基地也对无人机相关产业有着适时的扶植政策。易鹰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将这家西北首个无人机驾驶培训机构落户在了这里,为军民两用无人机应用输送源源不断的实用人才。
 
        这些只是西安航空基地助力园区民营企业进入军民融合领域的一幕幕缩影。为了促进军民融合,西安航空基地立足实际制定了三年工作方案,打造“一园区、三机制、八平台”为核心的一整套链式保障,强化产业链招商理念,逐步形成了市场主体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科技创新驱动的航空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局面。
 
打造宜居宜业产业新城 投资环境再升级
 
        无论是入区企业的研发生产,还是纷沓至来的新进项目,都离不开良好的投资环境。西安航空基地强力推行“提效能、优环境、抓项目”的刚性机制,让行政效能革命贯穿工作始终,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今年以来,西安航空基地设立了全市首个项目测绘业务“属地化办理”窗口,推进设立军工“四证”联合审查办公室受理点等措施。同时,按照“凡审必进、应进尽进”的原则,面向企业和群众办理的事项集中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并做到充分授权,提高现场审批率。自实施窗口一站式服务以来,各项业务办结时间比法定时限减少60%以上。
 
        在日常工作中,西安航空基地还开启了“上门服务”的工作模式,赴企业办公现场、建设工地、生产一线,与企业负责人、业务人员、施工经理进行面对面交流,直奔问题和困难,逐一剖析、耐心讲解,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后续工作方向。另外,通过对接会、产业联盟、线上平台等方式,搭建“研究院所、高校、企业、政府、中介”等多层次的沟通桥梁,实现信息共享、融合共推、发展共促。
 
        伴随着一个个项目和企业落户,西安航空基地在不断完善产业环境的同时,不断增强园区的城市环境支撑功能,着眼于城市容貌环境和产业承载平台的整合,努力实现园区的全功能化,营造“近者乐、远者来”的宜居宜业环境。这片沃土,已形成了城市环境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相互动的良性循环,产业环境和商业环境愈加成熟,具备了为大产业、大项目提供配套的综合能力。
 
        未来,西安航空基地将以新舟700、C919等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为契机,以航空龙头企业为牵引,紧扣航空产业“补链、扩链、强链、延链”主题,促进航空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着力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为西安打造“工业大走廊”和千亿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提供强劲动力。
上一篇:今年上半年,襄阳军民融合实现产业产值310亿元
下一篇:长沙重金招揽军民融合高层次人才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