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世界发展之本。20世纪末以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都把创意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 使农业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完美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苏州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 农业生产有着坚实的基础, 工业经济水平久居全国前列, 城乡融合发展成果斐然;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仍面临许多挑战。因此, 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发展, 让农业、农村、农民与工业文明相互促进,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是当前苏州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创意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业态
创意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其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提升农业附加值。[2]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创意农业则是由创意产业衍生而来。1997年, 英国首相布莱尔组建“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为英国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 率先提出创意产业 (creativeindustries) “是指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很快创意产业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成为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 其中, 聚焦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村创意产业 (ruralcreativeindustries) 和乡村创意经济 (ruralcreativeeconomics) 开始在西方学者的文献中出现。
大约十年前, 国内一些学者如章继刚、秦向阳和厉无畏等结合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创意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等实践, 借鉴国外理论, 提出了创意农业 (creativeagriculture) 的概念, 并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其加以界定。其中, 章继刚所作概念虽较为冗长, 但基本涵盖了创意农业所有的特质。他认为:“创意农业是以知识产权为先导, 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以农业企业为主体, 以创意生产为核心, 以美学经济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指引,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 以质量效益为动力, 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 以持续利用为目的, 充分应用艺术学、生态学、农学、养生学、景观学、知识产权学、休闲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旅游学、农业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 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生更高附加值,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简言之, 作为新的农业经济形态, 创意农业通过文化创意和理念创新彰显农业资源的个性化特征, 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提升农产品潜在价值, 以功能拓展和产业融合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 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共同发展。因此, 独创性、产业融合、高附加值、高赢利性、风险性是当前创意农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二、创意农业是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上文可知, 创意农业早已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界, 实现了三大产业的有机融合。创意农业也早已突破了传统农村的边界, 将乡村资源、田园物产与城市资本、新技术、新理念有机结合, 使现代城市生活的足迹遍布乡村发展各个领域, 使农村经济和乡村社会逐渐烙上城市的印记。城乡融合发展在创意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过去几十年来, 我们主要关注城市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 各种资源都向城市聚拢, 城市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权力, 农业发展水平却始终得不到切实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田地被抛荒, 农村人口日渐凋零, 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堪忧, 乡规村约的良好传统慢慢消失,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此而产生的留守人员的情感及心理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农村城市二元化差距问题等迫切需要得到解决。而另一方面, 持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创造现代经济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堵塞等各种城市病, 逆城市化渐渐成为人们逃离城市的一股潮流。因此, 让农民生活富起来、农村建设更加美好、农业经济得到长足进步, 与让城市变得更健康、更美好一样重要。我们必须纠正只重视城市而忽视农村发展的错误实践, 也不能只要青山绿水全然不顾金山银山的片面道路。只有实现城乡深度融合, 才能让城市保持永久活力, 才能让农村产生新的活力。实现城乡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便是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三、台湾创意农业发展的独特道路
尽管创意农业的概念界定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定论, 但是对创意农业的全球实践, 人们已经形成普遍认识。学者们通常认为, 世界各国的创意农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形成了五大模式:高科技创汇型的荷兰模式、社会生活功能型的德国模式、旅游环保型的英国模式、环保生态型的法国模式、多功能致富型的日本模式。此外, 我国台湾地区的创意农业近年来异军突起, 不仅为台湾经济发展增添一抹新绿, 而且也为大陆有关地区的创业农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参照。尤其是, 对于苏州而言, 与台湾在自然资源丰沛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 台湾创意农业发展的经验更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一) 台湾创意农业的发展概况
台湾创意农业的发展是以休闲农业和精致农业的兴起为基础的。从广义上将, 台湾创意农业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以休闲农业促进台湾农业经济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 伴随着台湾经济腾飞, 台湾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使得观光休闲业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 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为改善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普遍落后的状况, 借鉴发达国家休闲观光产业的经验和岛内自然资源的特色, 提出了将农业与观光休闲业结合的发展思路。1989年4月, 台湾“农委会”与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合作举办了第一届“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 确定了“休闲农业”名称。进入90年代后, “农委会”先后出台多项文件推进休闲农业, 进行分类辅导, 给予公共建设的协助, 力推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的发展, 同时资金补贴民宿。2003年, 负责全面制 (修) 定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休闲农业学会”成立, 休闲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阶段, 以精致农业提升台湾农业经济竞争力阶段。
台湾农产品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 其主要原因就是台湾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太高。一方面, 山地多平地少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台湾开展机械化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高居不下。毫无价格优势的台湾农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奉行开放的市场政策后, 遭受到国际农产品的巨大冲击, 台湾农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在此境况下, 台湾提出“发展精致农业, 促进农业升级”的应对之策。所谓精致农业是技术密集、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安全性并有利于生态养护的农业。其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 核心是高标准和高质量, 特点是精和特, 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台湾精致农业战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其一, 发展精准的设施农业。从发达国家引进大棚技术, 发展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和设施渔业, 农业生产由露天逐步走向工厂化。其二, 发展精深的农产品加工、运销业, 延长产业链, 开辟多元行销市场。其三, 发展精品的创意休闲农业, 将文化创意和科技融入休闲农业,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1]精致农业成为台湾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以创意农业寻求台湾农业经济新突破阶段。
休闲农业和精致农业不断强化文化内涵和科技特质以寻求自身突破, 台湾农业由此进入到创意农业发展阶段。一方面, 休闲农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 分别承载了经济、社会、游憩、教育、环保、文化传承等众多功能, 形成了观光果园型、乡村度假型、生态教育性、农耕体验型等多种农场形态。另一方面, 大量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 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人文、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 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 提供旅客乡野生活的民宿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以精致、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台湾民宿已经成为世界自主游客的最爱。[2]与此同时, 精致农业也根据2009年《卓越行动方案》被确定位台湾六大新兴产业之一, 因为“农业既是传统的生产事业, 也是现代的绿色生态与服务业, 不仅是经济产业, 更艰巨自然保育及人文建设等多元功能, 是创作人类优质生活环境的产业”。
经历三大发展阶段的台湾创意农业如今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就地区分布而言, 从北到南, 从东海岸到西海岸, 台湾岛内每一个区域都有创意农业的典型代表。就形式而言, 富于文创性的农产品、各具特色的休闲农庄、温馨精致的民宿是当前创意农业的主要形态。就发展规模而言,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旅游度假选择, 2014年吸引游客前往乡村休闲旅游2300万人次, 创造价值102亿新台币;渔业休闲旅游1148万人次, 产值39亿新台币。累计开发超过400项农业旅游伴手礼。就市场主体而言, 截止2014年4月, 全台民宿业者有5064家 (其中4608家已经登记, 456家尚未登记) , 通过认证的“好客民宿”496家。获得登记许可证的休闲农场311家, 未取得登记许可证的休闲农场至少还有2000多家。到2013年底, 台湾通过验证的有机农粮产品种植面积约59036.8公顷。就收入而言, 善于策划和创意的台湾农民年人均收入约20万新台币 (约合人民币4.5万元) 。
(二) 台湾创意农业的政策特征
台湾创意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道路, 有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学习。
1. 坚持特色, 以个性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第一, 休闲农场主题突出, 个性鲜明。作为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 台湾的休闲农场数量众多, 但却各具特色, 各有主题。以台湾最有名的六大休闲农场为例, 北关农场自建“螃蟹博物馆”, 大打螃蟹牌;宜兰头城农场以一片片树叶所制的DIY的T恤和环保袋吸引了众多的城市孩子;胜洋水草休闲农场不仅将养殖的水草种类从最初的二三十种增加到400多种, 而且还开发了水草创意料理, 建立了水草文化馆, 俨然一副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美好景象。
第二, 精加工延伸产业链, 实现产业交融。台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非常完整, 从果品鲜食、保鲜存放、干品制炼到成分提取制作面膜膏和护肤品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和销售, 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了农民受益。如九品莲花生态教育园将农产品经过加工、冷藏、喷杀处理、分拣包装, 形成了从雪糕、鲜果饮料、果粒制品、干制果品到护肤品等系列产品。[1]将观光与特产结合, 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全面交融发展, 是台湾创意农业的又一突出特点及重要经验。如台东特产旗鱼, 能加工成多种食品, 于是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三大产业的旗鱼节成为当地非常有特色的休闲渔业的重头戏。
2. 深耕品牌, 以消费者口碑占领岛内外市场
第一, 以评促优, 打造品牌。由台湾岛内农业事务主管部门举办的“农渔会百大精品展”每年举办一次。所有在精品展上展出的日光鲜果、台湾茗茶、在地好米、原乡美食、乐活饮食、清熏佳酿、上选鲜味、百味美馔、精品组合等众多类别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农业事务主管部门“百大精品”认证的产品。[2]。这些经过严格评定程序的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 而且经过加工包装、基因改造, 使产品突破农产品固有的粗糙土产形象, 转变为可以作为伴手礼的“精致农业”成品。提升了台湾农产品形象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益。
第二, 尊重文脉, 整合创新。台湾农业经营者在强化农产品精细化、生态化的同时, 特别注重以文创化带动产业整合。而文创化的核心举措就是以文脉为线构建上下传承的精致农业品牌, 以共通的文化和深远的历史在消费者和品牌经营者之间创造共鸣, 从而让品牌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得以衔接。因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而得名的台湾茗茶“东方美人茶”在包装上以内外匹配的“中国科举制度”排行取代了传统的特级、一级等茶叶数字分级法, 既实现了茶叶分级, 又传播了科举文脉, 渗透了茶文化内涵。
第三, 注重营销, 创造价值。信义乡农会梅子梦工厂, 更是把一个梅子做到了极致。除了产品多样外, 其品牌创意层出不穷, 特别注重细节。比如包装设计融入了当地文化, 多次获得大奖;利用电影电视剧, 举办梅子节和千人制梅等活动, 提升品牌影响力。好创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该厂仅28名员工, 2014年销售额就达4亿新台币。[4]而著名的“食养山房”将传统文化中的花道、器道、茶道、文道、香道、佛道、乐理、光影效果等进行交互融合, 营造了一个若即若离的世外桃源, “饥饿式营销”的策略使其成为创意农业的经典代表。
3. 技术支持, 以产学研结合保证竞争力
台湾现代农业的强劲发展根源于其近三十年来的持续不断的科技支持。台湾的农业试验所及下属各地区的场 (所) 始终围绕精致农业进行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研发, 以保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持。如从1991年起实施的“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研究”, 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层面, 推动了全产业链向现代化、自动化转型。此外, 台湾的农业技术研究团队通过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 开发出全球第一套石斑鱼病毒检验系统、全球第一支猪蓝耳病疫苗, 掌握了全球最多的蝴蝶兰品种和石斑鱼品种, 建立了世界重要的农作物种子资源库“亚洲—世界蔬菜中心”。可以说, 台湾农业的每一步跨越都是由科技提供保障的。
4. 政策引导, 以前瞻规划支持农业发展
第一, 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以支持农业发展。1990年台湾“农委会”制定《发展休闲农业计划》, 此后又相继颁布《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和《休闲农业辅导办法》, 积极辅导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鼓励休闲农业发展。1998年台湾正式出台《休闲观光农业条例》对休闲农业规定具体, 保护到位, 操作性强, 由此促成了台湾休闲农业巨大发展, 并成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典范。2005年《中国台湾休闲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休闲农场评鉴、认证与辅导计划》、2009年《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行动计划》为休闲农业和精致农业提升到创意农业构建了发展路径。此外, 各项扶助性政策也促进了创意农业发展。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给予减免税。对从事农业生产甚至是家庭生活给予低息贷款和担保。通过保险政策对受灾农民进行补助和救助。
第二, 通过推行产品认证提升农业品质。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始终坚持优质安全放在首位。为保证农产品品质, 台湾先后制定和完善各种标准, 对农产品及从业人员进行认证。目前, 台湾持续推行的吉园圃、CAS、有机及产销履历农产品与认证标章不仅建立了从农场到餐桌可追溯生产供应体系, 而且也成为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重要依据。
第三, 通过培养高素质农民促进农业发展。早在20世纪90多年代初, 台湾“农委会”就制定了《农业综合调整方案》, 提出“培养核心农民”, “提高农业企业经营能力”, 鼓励青年及农家后继者从事从业经营。在台湾有专门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 常年举办各种训练班或登门为农户服务, 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并根据国际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及时调整和完善培训计划。台湾还规划设立农民学院, 建立完整的农业训练体系, 鼓励农民终身学习。同时, 在民众受教育阶段鼓励学校开办农村体验校外教学, 培育民众对农业多功能价值的体验认知和对乡土的关怀。这些举措为台湾创意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5. 组织农民, 以娘家人身份提供全面服务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 农民都是小规模单打独斗, 看天吃饭, 收入有限, 生产和生活都很艰辛。有组织地帮助、指导农民生产和生活, 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台湾农民背后强大的组织是农会。台湾农会组织已有110多年历史, 目前共有302家, 其中县市以上26家, 乡镇农会276家, 会员总数283万人。[1]台湾农民几乎都是农会会员。农会在台湾农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几乎覆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创造了政社合作下的新型小农户可持续经营的新工业化模式。通过金融服务、经营服务、推广服务和保险服务等, 农会既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也为农民解除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