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挖掘农业内部增产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梅河口市围绕“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资产融合、技术融合、体制创新等方式,推动了资本、技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更长的链条、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科教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创新采取三种模式,有效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农业产业内部融合型
近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梅河口市积极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18个,涉及粮食种植、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农机作业、农产品加工等众多领域,组建形式以资本联合、产销联合、机械联合、利益联合、技术联合多种形式,通过推广种养结合、农特结合等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立体农业和高效农业,积极推动农业内部行业间融合发展,挖掘传统农业潜力,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如牛心顶镇“龙京农机化生产专业合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进行水稻生产,合作社新进水稻加工设备,加工的大米由合作社统一进行销售,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二)农业产业链接延伸型
为解决农业生产效益低的问题,梅河口市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突破口来抓,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前延伸建设基地带动农户,以农特产品资源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延长和拓宽产业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实现利润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10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龙头企业9户、市级龙头企业44户;重点培育了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如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以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饲料、色拉油等农副产品,公司采取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的方式建立“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基地”为主的运行模式,公司将加工后销售利润以玉米收购价高于市场价的让利方式返还农户利益,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化运作,极大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目前,公司在省内伊通、桦甸、磐石、东辽、东丰、辉南、柳河以及公司所在地梅河口等八个县市的158个乡镇签订了订单合同,建立了面积200余万亩的玉米种植基地。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将公司孵化的鸭雏以与农户签订养殖协议的方式,养殖后的半成品鸭由公司回收进行填饲,加工生产肝酱等鸭制品进行销售,通过产种方式与农民建立了长期的“养殖—填饲—加工”一体化生产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
(三)农业休闲拓展融合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休闲旅游联动发展,在自身内部融为一体,通过多产业发展和项目的投资拉动,逐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有力地推动了一二三产业在梅河口市重点乡镇的融合发展,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如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人参种植、加工、销售、养殖黑水虻等相关产业,形成了集观光、休闲、游览、采摘、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休闲体验园地,成为梅河口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典型代表。年接待人数达1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0万元元,带动1000个劳动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