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桂林市首次制定发展《城区产业规划》出台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4-11-21  点击:609
一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城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布局分散,定位不清晰,这些因素一直制约着桂林产业发展。未来几年,桂林城区产业将“亮剑”何方?

  一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城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布局分散,定位不清晰,这些因素一直制约着桂林产业发展。未来几年,桂林城区产业将“亮剑”何方?

  日前,市四届人民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桂林市城区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下称《规划》)。据悉,这是桂林市首次制定发展城区产业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提出,对各城区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超前规划,特别提出将力争服务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城区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民生改善。

  城区产业再布局 参照系列规划制定

  据资料显示,桂林地市合并后的一段时期内,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是“小马”拉“大车”的格局。但从2006年至2011年,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落后于全市和县域水平,“大车”开始推着“小马”走。最近几年,县域经济已占全市GDP总量三分之二,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

  如何把城区经济总量做大、把实力做强,实现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比翼”齐飞,已成为我市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一个重要、迫切的任务。

  新通过的《规划》明确了规划范围,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象山区、雁山区、临桂新区以及灵川县部分区域和苏桥镇,规划期为2014至2020年。到2020年,城区争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组成的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桂林城区现代产业体系。

  对产业布局,我市一直在探索并进行调整。2007年,我市曾进行过产业转移布局,现已形成西部工业经济带和东部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中部旅游商务经济带的基本布局。

  而本次城区产业规划与以往产业调整有什么不同呢?

  市发改委一位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告诉记者,本次城区产业规划是在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大背景下,根据《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桂林国家高新区创新型千亿元产业总体发展规划(2013-2020年)》,再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而制定的,对我市城区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本次产业布局的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服务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这顺应了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趋势。”这位人士说。

  记者注意到在《规划》中,城区产业空间布局遵循“中强、西进、东扩、南拓、北优”的发展原则,这与2007年我市产业转移布局的“开发西部、优化中部、提升东部、适度发展南北部”思路一脉相承,但这次的产业空间布局更具体,并首次提出“一心两带四组团”的“124”产业总体空间布局。两次产业调整侧重点大相径庭,上次突出的是合理集中,集约发展,注重量的提升;这次则强调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布局,注重质的飞跃。

  城区新一轮产业调整 服务业要冲“老大”

  按照《规划》,我市计划在2017年完成城区产业格局调整,城区产业“一心两带四组团”框架基本成型。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到:第三产业48.3%、第二产业47.7%、第一产业4.0%。

  据了解,我市地市合并以来,我市加快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中,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到2013年,桂林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1:47.8:34.1。

  同时,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从2000年至今,全市三次产业比例变化不小,但服务业的比重相对来说变化最小。在这些年第一产业比例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长。

  而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6.1%,首次超过工业。作为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见长的桂林,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整个大桂林是这样,城区也不例外。

  据了解,2014年上半年,全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46.6%,继续保持增速快于工业且占GDP比重继续提高的势头。服务业赶超工业,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在《规划》中,我市提出到2020年城区第三产业要占到总体产业结构的48.3%,这正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追赶全国步伐的需要。

  目前的桂林,工业经济仍然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重要支撑,其占GDP比重一直远超服务业。尤其是今年以来,1至8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5.4%,低于GDP增速2.6个百分点,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

  2012年11月,国务院同意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2012-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空间布局、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支撑条件、保障措施等做出了具体部署。

  此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沿海沿江率先发展的基本思路,桂林不在自治区“双核”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心,又遭柳州、南宁等城市“夹击”,在广西总体发展格局、工业化中并未有突出优势,产业结构趋同或同质化竞争的挑战将持续。

  可以说,发展中的桂林正面临着“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追越近”的窘境。

  “城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布局分散,定位不清晰,各城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大于合作,工业参差不齐,服务业增长乏力,这些是桂林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发改委相关人士指出,桂林要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获取最大利益,必须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因此,新制定的《城区产业规划》来得正是时候。

  促进产业大发展 改善民生迎多项利好

  未来六年,桂林城区产业新蓝图已露端倪,这些规划能给桂林市民带来哪些期待?

  《规划》提出,通过调整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提高内生增长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将桂林建设成为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国际旅游胜地、泛珠三角高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成长新高地。

  不难看出,在这些政策举措中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前提。

  在《规划》中,以老城中心区为核心,东至漓江、北至北极广场、西至琴潭、南至万福路,将以发展商贸、美食、餐饮、旅游、居住、服务、文化为主,形成凝聚桂林历史文化精华、融合现代科技的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休闲旅游商业核心区。届时,市民吃、玩、住、购都将更加便捷,而随着这片区域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也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规划》还就城区的农业布局做了部署,计划在临桂和雁山各形成2-3个现代农业区,以建设桂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重点,推动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城郊“菜篮子”工程、特色效益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休闲体验基地。

  此举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同时,也着眼于增加城郊居民的收入。

  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等综合配套支撑。《规划》中提出,将改善城区道路现状,实施“交通通畅工程”,推进“东拓西联”、“北通南畅”和“内外循环”项目,完善老城通往临桂、灵川、雁山的城市大交通体系,竣工通车国道322线灵川绕城线,加快桂北客运枢纽站、桂林西货运站、汽车客运南站、东站等场站建设。加速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城郊公交一体化,将雁山纳入城市公交系统,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这些举措也将对市民的出行带来积极影响。

  此外,《规划》还就旅游、商贸、物流、养老、科教、文化等各行业发展布局、发展目标以及政策支持等,规划出了未来几年的蓝图。

  本报将陆续选择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相关行业,从《规划》中读取未来的民生变化和商机。(http://www.reportway.org/)

   ■名词解释:

  “一心两带四组团”:“一心”,即空间地域以老城中心区为核心;“两带”,漓江黄金水道旅游带和桂阳公路高端服务业聚集带;“四组团”,即城北高铁商贸服务业组团、城南科教旅游新城组团、城东高新组团、城西综合组团。

上一篇:丹江口市受赤壁茶产业启发转变运营模式
下一篇: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