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电商价格战又于18日悄然打响。但或许,中国电商行业更为热闹的景象在于,各地蜂拥上马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
在15日举办的“广州南中轴电商大道”政策宣讲会上,广一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龙腾18电子商务产业园、洋湾160 1电子商务时尚岛、南华西电商创意园和南洲电子商务园五大园区集合启动,总建筑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按照广州市海珠区政府规划,“十二五”期间,该电商产业集聚区(又称“电商大道”)将扩容到8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将达300亿元/年。
不过,“电商大道”广受关注,并不只是缘起“规模至大”,更因为,“它不是一个个园区项目的简单拼凑,而是发展成一个有行业生态系统、知识经济逻辑的"产业高地"。”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副区长曾赤鸣告诉南都记者,“电商大道”是以南中轴线的城市规划来带动产业定位,继而带动相关项目,而不是以项目来带动整体规划。这与外地省市在“荒草丛生”的城郊“处女地”上马电商产业园,颇为不同。
那么,广州南中轴线的城市形态如何“反哺”产业升级?“电商大道”建设如何把握好开发模式,避免摇身变成“地产项目”?
中轴线上的“电商大道”
迄今为止,现有载体总面积为33万平方米的“广州南中轴电商大道”,无疑是广州中心城区最大的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
“目前已经规划运营的园区有5个,分别是将会展经济与新兴科技产业相融合的龙腾18电子商务产业园、将网上交易与实体展示相结合的广一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以时尚消费品为主题特色的洋湾1601电子商务时尚岛、集聚电子商务创意企业研发基地的南华西电子商务创意园,以及发展汽车配件及饰品电子商务业务的南洲电子商务园。”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副区长曾赤鸣告诉南都记者,凡此园区功能定位各异,但都位于广州南中轴线上,“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海珠区电商行业格局已是雏形初现。
而在一年前,广州海珠区专业市场渴求建立电子商务聚集区,力求改变“三现交易”模式的呼声还不绝于耳。“电商大道迅速登台亮相的原因很简单,转型升级的精彩故事都是在广州南中轴的城市定位格局下展开的。”曾赤鸣一语中的。
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10字战略,广州将建成一个都会区和两个新城区,“研究广州地图就会发现,中轴线南段恰恰就是将天河、珠江新城、海珠等都会区,和番禺的广州新城、亚运城,乃至南沙等新城区串联起来的关键纽带,也就是"新广州"实现从滨江城市到滨海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海珠区经济贸易局局长方奕涛进一步解释,中轴线南段的重大规划相当于给海珠区华丽绽放铺好通路,各路资本跟随“城市进程”的步伐,发展电子商务等高端现代服务业,涌进中轴线南段“垦荒”,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据悉,在“退二进三”计划中,广州有302家工业企业要搬迁,其中95家大中型企业在海珠。“三旧改造”释放出更多的产业升级机遇,按照广州市海珠区政府规划,“十二五”期间,“电商大道”将扩容到8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将达300亿元/年。
升级支点落在“电商”
那么,根据广州南中轴线的城市形态进行产业布局,升级的支点为何要落在“电子商务”?
简单来看,电子商务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的嫁接手段,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这并不囊括主政者的全盘意图。
据2004年在巴塞罗那发表的《知识城市宣言》制定的标准,看一个城市是否已经成为知识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基础、合理的经济结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便捷的交通、多样性的文化、适度的城市规模和和谐公平的社会。
凡此标准均可嫁接到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上,“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30多所科研院校都位于海珠区,电商企业做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高校人才资源,以及区域内的2000个设计师资源。此外,引导海珠区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结合,发展B 2B,也有利于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方奕涛说,正是基于城市生态建设,海珠区鼓励发展的是电子商务前端产业,而不是电子商务产业链后端的物流、仓储、配送。
曾赤鸣给南都记者透露,海珠区正在规划建设一个63.8平方公里的“生态城”,由三大板块组成:其一是以海珠湖和湿地公园为核心景观的生态绿轴,拟建成全球千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市中心湿地公园;其二是琶洲会展区,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展览馆群,接下来还将投建城市航站楼,25分钟可以到达白云机场,10分钟到达番禺火车南站;其三是南中轴线,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功能,海珠湖北侧将建广州文化行政中心,海珠湖南侧则建“岭南第一门”,托马斯夫人曾提出将岭南水乡与C B D融合在一起开发,这一规划思路未能在珠江新城得到实现,而今却有望在新中轴线南段华丽绽放。
避免变身“圈地项目”
谋篇布局,资源重整,广州海珠区打造“电商大道”的表现就像一个成竹在胸的老骑士。
“它是以一园多区的模式来发展,按照启动区、核心区、总部区、孵化区的布局来稳步推进,海珠区政府还委托五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集聚区内启动建设海珠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为电商园提供专业运营服务,规划建设海珠电商科技人才公寓,支持发展“沙溪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政务服务绿色通道”,优化园区公共交通系统等,全力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曾赤鸣表示,海珠区还将继续通过政府资源和政策杠杆,搜索、挖掘全区各个商贸、会展、工业等物业载体,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向各个物业、各个传统产业渗透。
直白地说,主政者并没有在南中轴线上“画一个圈”,为“电商大道”发展配置大片土地。“电子商务园区的物业建设都是靠市场运作,海珠区政府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给园区授牌,制定产业规划、园区标准以及扶持政策。”曾赤鸣说,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也可避免电商园区摇身变成“圈地项目”
城市更新运动
追根溯源,“电商大道建设的驱动力是市场需求和产业氛围,而不仅是政策要素。”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海珠区商贸流通最为发达,环境友好,很适合电商创业。
这意味着,“电商产生升级还可以带来大规模的"人口置换",原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工厂工人将逐渐迁移出去,在总部办公的高素质人群快速涌进来。继而推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再升级和城市现代化。”曾赤鸣认为,一个城市的进步,源自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并非依靠教育,而是依靠“居住的自然人口置换”。
从这个角度看,海珠区谋建“电商大道”,重塑南中轴线产业布局,本质上,这是一个城市更新运动。
高端解读
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副区长曾赤鸣
海珠区电商扶持“两免两减半”
按照广州市海珠区政府规划,“十二五”期间,“电商大道”将扩容到8 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将达3 0 0亿元/年。
南都:眼下这股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热潮,席卷的并非广州海珠区一地。竞争形势激烈,海珠区能提供哪些政策护航?
曾赤鸣:目前,海珠区已出台《广州市海珠区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广州市海珠区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试行)》,对区内电子商务企业扶持和奖励力度,在全市各区之中也是居首的。
政策要点包括:“两免两减半”,即对新设、迁入的电商企业按区库税收总额前两年全额奖励,第三第四年减半奖励;初次获得各级示范企业称号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电商企业获得上级专项资金的,区内按50%给予配套;电商企业上市的,给予300万元奖励;付费会员会员费和电商平台参展费用给予专项补助;电商企业核心人才培训费用给予专项补助;电商企业专享科技经费给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