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两年多来,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10月12日至13日,记者在全国网络媒体看株洲活动中,探访了我国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之一——株洲·中国动力谷,追寻这个老牌工业城市以“智造业”重新崛起、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足迹。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正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第二展区中,展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的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组装车间的图片引人驻足。这是湖南省株洲市“中国动力谷”在世人面前的又一次惊艳亮相。
此前,我国首列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我国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玉龙”发动机、国内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来自株洲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一次次刷新纪录,获得世界瞩目。
株洲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等190多个我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同时,作为国家工业老城,株洲一度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陷入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
2013年以来,拥有“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等标志性名片的株洲,凝聚自主创新力量,汇聚产业要素资源,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优势,全方位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成就斐然。
轨道交通: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代表作”
当你拎着行李踏上远行的列车,可否想过,是什么带动你乘坐的列车向前飞驰?
牵引电传动系统,是使电力机车持续发力、高速运行的“心脏”。
今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复兴号”的“心脏”——TQ-625型牵引电动机就诞生在株洲,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机”)研制。
“动车、高铁、城轨、地铁、磁悬浮列车,”中车株机牵引电机事业部经理王长江告诉中国网记者,“只要是轨道上跑的,都有我们的产品。”
占地4万平方米,生产全国70%、全球30%的轨道交通的核心零部件,在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电传动生产制造车间。据公司制造中心党总支书记潘自强介绍,这里有国内首条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生产线,可以通过批量化定制生产,实现传统作业无法实现的目标。
聚集了中车株机、中车时代电气等300多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占国内全行业的33%,是我国首个突破千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在马来西亚、伊朗、哈萨克斯坦、南非、埃塞俄比亚以及塞尔维亚等国家,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力量均来自株洲。
目前,株洲研发生产的轨道交通产品已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代表作”。
通用航空:入选首批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通航产业已经迎来“黄金时代”。
不同于民航运输,通用航空主要针对特殊的航空飞行需求,比如农林播撒、紧急救援、警用医用,也包括经营性的商业用途。
今年年初,株洲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株洲航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科研实力强,是我国唯一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通航产业链条长、辐射广,是株洲·中国动力谷的一大支柱产业,全年航空产业产值突破110亿元。
株洲企业自主研发的载人轻型飞机和无人机,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山河科技公司开发的“山河SA60L”,成为首个获得民航局适航认证的民族自主品牌轻型运动飞机。
“近年来,株洲航空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整机制造、航空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先后引进了山河科技轻型飞机、南方宇航高精传动产业等项目,聚集了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涉航企业51家,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株洲市副市长何朝晖说。
新能源汽车:“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践行者
近年来,我国新经济、新动能蓬勃兴起。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新经济在工业领域的一个标志性行业。
在“中国动力谷”的规划中,株洲以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支持企业打造全球领先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是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践行者。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目前国内纯电动乘用车产业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号召,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株洲基地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项目。现阶段,北京汽车株洲分公司四大生产车间生产线已具备新能源车辆和传统汽油车共线生产的能力。
今年7月18日,由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电动”)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12米智能驾驶客车在株洲发布。试验中,司机全程双手不用接触方向盘,客车自动完成了牵引、转向、变道、超车、停车等动作,最高时速达到40公里。
记者获悉,中车电动具备年产新能源客车整车1万辆、动力系统总成及关键零部件2万套的能力,打造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
据统计,2016年,株洲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1万台,销售收入达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