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二五”,为促进青海装备制造业再次崛起,青海加大了顶层设计的力度,《青海省装备制造工业园总体规划》、《青海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和《青海省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为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了支撑。
加大投资力度,保持较大投资强度,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非标加工,加强项目储备和谋划……为青海的装备制造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奠定了基础。
据省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68.9%,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8月初,《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出台,其中,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到2020年,我省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等,作为青海制造的目标任务清晰反映其中,这也意味着“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将成为青海未来10年的重中之重。
机遇存在,挑战也同样不可忽视。在采访中,多家位于装备制造行业尖端企业的负责人,对与青海制造目前存在的创新资金捉襟见肘、高端人才难以引进、产品研发急功近利、产业技术工人短缺等等制约制造业再上台阶的种种现象、问题表示出深深的担忧。他们认为,这些瓶颈问题如果不在今后发展中加以重视,配套相关政策加以改进,青海制造发展后劲将大打折扣。
智造与工匠
过去数十年,中国制造业一路高歌猛进,制造业增加值在21世纪初赶上德国,2006年超过日本,2010年追上了美国,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不论是制造业的产量、进出口,还是从业人数都在全球领跑,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其中,汽车发电设备、数控机床、大型拖拉机、工程机械等等,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与国家同步,青海的数控机床制造、锻造行业的大压机、石油钻机、非标设备生产加工等等,也得到市场的认可,为打压垄断制造技术、产品的高价立下不少功劳。然而,综观近几十年整个制造业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质量效益并不高,出口商品主要是以价格优势赢得竞争。
以2013年为例,中国商品有近80%是以价格优势来赢得竞争的,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质量优势赢得竞争占比高达56%,甚至是65%。
对于这点,青海一机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苟卫东深有感触,他说:“对工业来说,生产设备传统与现代区别的标志是传统机床和数控机床,这已成为行业共识。现代装备业正在向极端制造方向发展,一是越来越高大,二是越来越细小,三是越来越复杂,生产工艺高度集成。而以销售比较,中国数控机床市场每年大概有100多个亿的需求,国产的床子能占到80%的销售,但实际利润非常低,一台几百万的大型机床通常只有2-3%的利润;而进口20%产品却能占到市场60%的利润份额。”
这其中,既有制造业质量效益不高的因素,更有市场非理性恶性竞争的“雾霾”,还有行业整体发展的工匠精神缺失。
另外,支撑中国制造行业的人才缺失也是一个大问题。
一位企业老总哭笑不得的一番话,让大家对制造业内缺乏产业技术工人,或者说缺乏“工匠”的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我把全西宁市职校学我这个专业的都“包圆”了,一共九个,没干几天就剩五六个。
现实情况就是,青海省的职业高中、职业院校每年都能招收与高中生同样数量的生源,少说每年五六千人。但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挑简单易学的、学习周期短的、就业短平快的……能在生僻的行业、学科静下心来学习的不多,于是就有了前面的尴尬。
曾经看到一个记录德国制造业的宣传片,企业中子承父业,甚至父子都在一家企业共事20多年的并不少见。片段的主人公在一家从事消防车制造的世界 500强企业中工作了35年,他熟悉生产组装的每一个环节,除去利用大型设备的帮助,他甚至可以独立组装好一辆复杂的消防车辆。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汗颜。当我们还停留在一条生产线上重复劳动都不愿意做好的应付差事时,许多的国外产业技术工人,在像做艺术品一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和产品。中国太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记得齐白石先生有一方印叫“大匠之门”,这是老先生为了不忘自己木工出身的经历而刻制的。当时白石老人在京城刚刚落脚,以鬻印为生,人家看不起他的木工出身,说他刻的印不行,只不过是个匠人,但白石老人却引以为自豪。正因为他木工出身的经历,给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让他终成一代大师。
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也曾在他的《匠人》一书中指出,匠人的生活的确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匠人们通过具体劳作与思维之间的不断对话,使得体力活动、智力活动、物质与社会得以稳定而平衡地关联起来,从而在纷繁的物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无论是成大师也好,是寻找与物质的对话也好,如果我们能把个人理解的“工匠”精神坚持一点,再坚持一点。我想中国制造一定会前景光明、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