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铜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3-05-17  点击:728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铜陵市作为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同时面对着重化工业利润空间萎缩和新经济增长点缺失的双重压力,如何尽快让城市从传统工业重镇走向现代产业新城,成为了铜陵市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当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铜陵市作为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同时面对着重化工业利润空间萎缩和新经济增长点缺失的双重压力,在这场转型的浪潮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如何尽快让城市从传统工业重镇走向现代产业新城,成为了铜陵市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十五”以来,铜陵市一方面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摆脱了城市发展的两难境地,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总量迈入全省前三,增幅高达34.3%,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26.9个百分点。这份靓丽的成绩单,印证了铜陵市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成果。正是坚持了科学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不仅使铜陵市走出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死胡同,还使铜陵市走上了产业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之城的转型之路。

——推动“上大压小”拓展发展空间。对于铜陵来说,最稀缺的发展要素不是土地和资金,而是环境容量。由于历史的原因,铜陵市的工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问题,市内部分区域的二氧化硫浓度长期超过二级标准,环境容量消耗殆尽,即使有土地也无法新上项目。在“十一五”期间,铜陵市抓住了国家鼓励“上大压小”的历史性机遇,拆除电厂小机组,新上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爆破“一冶”鼓风炉,新上循环园闪速熔炼、吹炼炉;淘汰焦化厂老焦炉,新上新亚星干熄焦炉;搬迁铜陵“小钢联”,新上富鑫、旋力特钢优钢;关停立窑小水泥,新上海螺、上峰干法水泥……随着这样一批“上大压小”项目的建成,不仅铜陵市冶金、电力、建材等产业的规模和档次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腾出了环境容量,拓展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城市的转型发展成为可能。

  ——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为了打造投资政策的洼地,铜陵市在充分研究其他地市优惠条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系统出台了一批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囊括了土地、财税、投融资、产业创新、人才等各个方面,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含量、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将得到最优惠的政策待遇。为了简化客商的项目办理程序,铜陵市引入了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开辟了新兴产业项目核准(备案)、规划许可、环境评价、用地审查、工商登记等行政许可审批“绿色通道”,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为了强化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全市建立了重大项目市领导联系制度、部门帮扶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项目协调管理制度,并将年度重点工作分解到各县区、部门、行业、园区,配套建立考核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围绕本地定位坚持“挑商选资”。一个地区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抱着“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老思想,不仅不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铜陵市在近几年的招商过程中,紧密围绕本地新兴产业发展,坚持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定向招商,注重引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能够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位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成功引进了一批像全威低氧铜杆、华纳铜箔、超远印制电路板、锐展发动机、中发电气、盾安特种阀门这样的优质新兴产业企业,再以这些企业为基点进一步向外延伸,又吸引了众泰汽车、国展电子、远天PCB钻孔机、中冠电缆等一批上下游项目来铜落户,极大推动了新兴产业链条的延伸。

  ——集中优势兵力率先突破“首位产业”。铜陵市选择了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虽然最终目标是培育成六大支柱型产业,但是如果在起步阶段搞平衡发展,东一榔头西一棒,想都做透很难,势必会陷入“门门懂,样样瘟”的尴尬境地。因此,铜陵市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思路,选择了本地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产业——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率先突破。围绕这个目标,铜陵市专门编制了《铜基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了迄今为止铜陵市最优惠、最全面的《铜陵市鼓励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启动建立铜基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谋划储备了一批铜基新材料重大项目,开展了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平台申报,发布了《铜陵市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考核办法》,力争将铜陵市打造成为世界铜基新材料产业的投资洼地。目前,铜陵市已初步形成了“板、箔、线、管、棒、合金”共六条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并且该系列产业链于2011年获得国家发改委6900万元资金支持,成为安徽省首个获国家批复的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

  ——引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兵马未动,规划先行”,为了避免新兴产业出现传统工业布局过于分散的老路,铜陵市从一开始就规划了一批新兴产业园区。通过不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载体和平台的功能,吸引了大批企业投资入园。同时,通过“关、停、并、转”,逐步将市内传统重化工企业迁入相关园区。这一举措,不但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催生了集聚效应,提升了产业规模。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铜基新材料产业园、印制电路板产业园、特种阀门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已初具规模。例如,以铜陵光电产业园为中心,聚集了以中发科技、莱德电子、江威蓝宝石、星辰光电、毅远光电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集“支架、衬底—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产品涵盖了整个LED产业链。目前,铜陵市已成为安徽省内LED产业链最完整、企业数量最多、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谁走好了“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铜陵市上下经过几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洗礼,彻底摒弃了单靠吃资源饭发展的思想,依托一批骨干企业,加强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产品检验检测等支撑平台的服务功能,吸引国内知名科研院校与在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了“产学研”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实验室2个。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的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了铜陵有色集团控股公司牵头的铜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技术合作关系的科研单位已扩展至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批国内著名科研院校。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食品级精制磷酸盐、蓝宝石晶体等自主研发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在铜陵率先实现产业化。

  下一步,铜陵市将继续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市产业升级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之城”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创新驱动、项目支撑、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发展的驱动力,以培育引进大项目为集聚发展的着力点,以机制创新和政策完善为保障,坚持高端引领、内涵改造,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优先发展首位产业。继续坚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原则,立足本地实际,集中有限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铜基新材料首位产业,抓住铜陵有色率先实现“千亿”目标的历史性契机,坚持高端引领,促进内涵改造,加速推动我市铜产业向“双千亿”的目标迈进。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紧密依托全市“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重点跟踪新兴产业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优化服务促进项目签约落地,推进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开工建设,提升效能促进项目竣工投产,确保投资总量、招商项目落地个数、重点项目开竣工数量和建设进度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一个首位、五个重点、兼顾其他产业”的原则,主动与国内新兴产业行业骨干企业对接,创新招商方式,兑现招商政策,切实提高招商项目落地成功率,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强的新兴产业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引进相关配套中小企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引导资金、人才向企业集聚。

  ——继续加快推进平台建设。以服务企业为重点,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优化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突破铜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带动提升我市园区承载、技术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产品设计、展示交易、人才支撑、融资服务以及政务服务等平台服务水平, 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强化产业发展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我市在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及铜基新材料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大对上级各类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力度。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引入财政资金资本化运作模式。加快推进铜陵市循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进程,争取获得国家创业投资基金参股,启动首轮投资。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实施年度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到人。完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调度制度,认真执行市领导联系调度、综合协调调度、分级调度、跟踪督查、考核评价等一整套工作机制,促进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形成强大合力,全力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上一篇:内蒙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重点工作
下一篇:三门峡发布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规划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