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宁德三都澳港,这里曾被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称为“世界不多、中国仅有的‘最深不冻良港’,近20年来随着海上养殖基地的兴起,上万名养殖户聚此谋生,形成了一座以青年人为主的“海上浮城”。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担负30公里海岸线治安管理、打击走私偷渡、边防保卫等任务的边防官兵,长期在这里和渔民共同生活,被亲切称为渔排上的“保护神“。
今年是该所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爱民固边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十周年,回首过去,海上警务室历经四代,从最开始木板拼装的渔排,到钢板锚链固定的趸船,再到海边山脚下的警务室。近日,南都记者走进全国首个军民融合海上警务室,探访这座警务室如何在身处的“浮城”上构筑边防“铜墙铁壁”。
“迷你”平台
以有限警力构筑铜墙铁壁
6月9日,记者乘坐边防巡逻快艇穿梭在三都澳青山海域渔排间,半小时后,蓝白相间、用铁壳趸船建成的“军民融合号”映入眼帘。登上这艘长40米、上下两层约800平米的趸船,一个个用于海上执法协作的平台功能完备,正有序运转着,犹如一个个浓缩版的“迷你”机构——— 其中既有军民融合调解中心,也有军民融合巡回法庭、巡回检察室,还有军民融合海上工作室。
为什么要在海上设一艘涵盖多个执法单位的船只?三都边防派出所所长张志权说,“搭建执法协作平台,是为了加强与涉边、涉海部门的联管联控,推动执法工作从单打独斗向合成作战转变。”
由于三都边防辖区点多线长面广,群众分散居住在5个全岛、1个半岛和102平方公里的海面上,价值十几亿元的网箱渔排列队成阵,海上交易额每天上千万元。特别是随着宁德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全面兴起,人流、物流、车流骤然增多,治安压力与日俱增。
然而,三都边防派出所警力却十分有限。如何以有限警力构筑边防安全铜墙铁壁?对此,三都边防派出所利用军民融合凝聚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执法模式。
针对三都边防辖区经济发展转型,矛盾纠纷难调、难控的实际,三都边防派出所联合海事、海军、海洋与渔业、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创建纠纷化解流程化管理平台,区别矛盾演变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联合多部门施行“接待受理、分流处理、调查核实、组织调解、签订协议、结案存档、跟踪回访”纠纷处理“七步工作法”,打造“小事不出镇、大事不出海、矛盾不上交”的执法品牌。
调解纠纷
八成以上矛盾“案消事了”
钱韦信是宁德蕉城区法院一名法官,2008年开始负责三都海上巡回法庭工作。一直以来,在海上因债权债务、渔排迁移、鱼病迁养、船只碰撞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出现。自从警务室往海上前移,很多法院参与的纠纷调解工作更高效了,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往渔排上一放,一个简易的调解台就搭起来了。
在一次渔排碰撞纠纷中,钱韦信和边防民警一同前往调解,当时发生纠纷的杨某和林某正嚷嚷着要上法院打官司,经海上警务区警长雷童辉一番劝说,两人情绪得到安抚,现场气氛有所缓和后,法院和边防警察启动联合调解,经过一个多小时摆事实、讲法理、拢感情、谈利弊,最终双方在调解书上签字,握手言和。
“这些纠纷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事,但调解难度不小。”钱韦信说,每次与边防派出所联合调解过程中,只要有他们在场,矛盾往往半小时内就能迎刃而解,因为他们平日与老百姓打交道密切,老百姓更容易理解和信任。“时间一长,不但免去群众诉累,也减少了法院的办案压力。”
在边防民警的帮助下,八成以上矛盾纠纷案件实现了“案消事了”,辖区也变得更和谐。2009年之前,海上巡回法庭一年收到的矛盾纠纷案件有近200件。而在去年,这类案件数已经下降到不到50件。
网络经济
“邮包驿站”帮渔民收发“宝贝”
网购“宝贝”能寄到海上渔排吗?当这个问题遇见茫茫大海,貌似成了个“死命题”。然而,驻守在三都澳青山海域的三都边防官兵却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军民融合号”趸船上,这里有个联合多家快递公司设立的3平米“邮包驿站”,可免费为渔排上的渔民提供快递电子化中转、寄存服务。据了解,这是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去年7月专门腾出来的空间,为渔民打通了网络经济在海上的“最后一海里”,有了它,“互联网+”的线上合作、线下直销的小额度、订单型贸易在“海上社区”应运而生。
过去养殖户向网友发货或取件,必须亲自开船到岸上找快递公司,常常因发货不及时引发网友不理解、投诉甚至退货。
“每次渔民有邮包过来,我们都会存柜保管,并结合出巡走访时机,第一时间将邮包义务送到每个渔民的手里。”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民警蒋永明说,“海上邮包驿站”成立至今已接单1200多件,为群众节省周转开支数百万元,海上养殖户的销量直线上升。
高科技监测
足不出户掌握辖区动态
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个边防派出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警力有限,但官兵担负159平方公里边境管理任务却自有“法宝”,想要在这里从事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自然逃不过他们铺设的天罗地网。
由于这里涵盖30公里海岸线,33个港澳口、码头,20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和1个海上社区,单纯靠官兵一个个地去巡逻很有难度,为此他们在辖区27个重点路段、港澳口、码头建设整合261路视频监控,接入勤务指挥室,与驻地企业进行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同时,建成人脸识别系统,可清晰辨别往来人员面孔,自动甄别可疑人员信息。另外,建立高空瞭望云台高清监测系统和无人机常态化巡查机制,6公里内的辖区动态,官兵足不出户便可清楚掌握,也扫除了海上监管盲区死角。
看点
“军警融合”助海军查获损坏光缆船只
三都澳作为东南沿海军港,战略地理位置重要,这里常年驻扎着海军某部,在海上不时可见多艘护卫舰、补给舰的身影,与不远处的一艘艘渔船遥相呼应。在这片疆土上,军警融合共建的热度从不减弱。就在今年上半年,三都海军某部和边防官兵历时4天共同查获了一艘损坏海底光缆设施的船只,这也成为多年来海军第一次查获此类船只。
海军三都某部参谋长漆艳辉介绍,在三都海域,海底光缆共有两条,一条主要民用,一条主要军用,均由海军部队建设和维护。虽然光缆所在区域已设为禁锚区,但多年来光缆被损坏的事件仍多次出现,使部队蒙受了不小损失。“我们也曾展开过调查,但都因为取证难而无法找到肇事船舶。”
今年2月5日,这一情况再次出现。当天夜里,电信公司联系海军某部说,三都范围内的通信全面瘫痪,初步判定是海底光缆损坏导致的。在核实情况后,海军某部一面组织各方力量抢修光缆,尽快恢复通信;另一方面展开调查,希望这次能找到肇事者。但遗憾的是,由于该区域处于海军监控盲区,调查工作陷入僵局。“这时,我们借助三都边防派出所的力量,寻找到了突破口。”漆艳辉说。
根据通信公司提供的时间点,边防派出所调取了事发海域周边的监控,对可疑船只进行逐一摸排,发现一艘吹沙船在事发时间段频繁经过该海域,存在重大嫌疑。
有了明确目标,接下来就是找到肇事船只。但繁忙的三都港每天往来各地的大小船只不计其数,查找难度很大。
此时,边防派出所向上级边防部门汇报后,联系周边县市边防派出所加入协查。经过对各所反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三都边防派出所判断该吹沙船可能驶往霞浦海域,并立即派出警力与海军、海事部门一同对该区域展开搜寻。4天后,终于在霞浦盐田海域找到了这艘正在作业的吹沙船。
经调查,该船船员承认,在禁锚区抛锚时,无意中损坏了海底光缆。随后边防民警展开协调,该船船长承担了相应责任和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