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克拉玛依论坛(2016)文化产业分论坛在克拉玛依市文化馆隆重举行。论坛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智库项目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本次文化产业论坛将围绕“文化的力量——高端对话与产业创新”的主题,从“‘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企业发展与文化创新”等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以“‘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于9日下午进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秘书长蔡宝光作为东道主出席本次论坛。圆桌论坛邀请了来自巴基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和我国的一大批知名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其中,外方专家有巴基斯坦参议员、“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主席Muhammad Talha Mahmood、伊朗外交部亚太局局长Farazandeh、伊朗红新月会会长Seyed Amir Mohsen Ziaie Esterabadi、伊朗地缘政治研究中心主任Hadi Azami,中方专家包括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清华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柯志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首席专家顾问齐勇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学者吕祥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在开幕致辞时表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二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只有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为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的构建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耿静还表示,长久以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以唤醒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为使命担当,在全球范围内发现、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框架体系下,基金会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整合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现有社会力量,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贡献自身的能量和智慧。
巴基斯坦参议员、“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主席 Muhammad Talha Mahmood强调了中巴两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使得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两国人民由经贸往来走向民心相通,这是非常宝贵的国际关系。Talha先生还表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的好伙伴、好兄弟,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顺利,两国应该继续加强民间交流、文化交流,增强文化理解与互信,推动两国间的合作迈向新的高度”。
伊朗外交部亚太局局长Farazandeh发言时称:首先要对今天论坛的主办方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表示衷心地感谢,希望今天能够借助论坛平台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双方的经贸往来。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能够有一条沟通中国和中亚国家的丝绸之路,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彼此间的友好往来。丝绸之路能够延续到当今时代,我们就应当在已有的历史基础上增进合作、友谊和相互理解。Farazandeh非常笃定地说:“我相信中伊两国的民众会把曾经的友谊和信任带入现在的交往中。对中国来说,伊朗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对伊朗来说,中国也是一个好朋友、好伙伴。”
此外,齐勇锋教授从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的历史事实角度阐释了文明交流与对话才是千百年来地区间沟通与往来的主旋律;黄民兴教授从历史上中国本土宗教与伊斯兰宗教的友好往来的角度论证了文明对话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柯志华主任则是从中巴、中伊、中哈之间的现代合作与交流的事实出发,认为现有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对加深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和谐相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积极探索更多的合作交流模式,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共享和民心相通。
圆桌论坛的最后,主持人李绍先宣读了经过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而形成的关于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话与互鉴的共识:中伊两大文明在历史上一直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展密切交往,这种文明交往使双方受益,也惠及亚欧非三大洲的其他文明,而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往所体现出来的开放、平等、宽容、多元特点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闪烁着其独有的智慧和光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普遍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世界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伊两大文明加强交流和文明互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反对霸权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其次,它有助于维护当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构建各种文明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