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第一炉铜水,第一个铜业股票……历史上以矿立市的铜陵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创下过许多个第一,但长期偏重工业的经济结构,曾一度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近年来,围绕绿色发展,铜陵坚持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主抓手,重点抓生态环境的修复,不断推动生态古铜都城市创建。
发展循环经济 提升能源利用水平
铜陵是全国八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在发展过程中,铜陵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
在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进程中,铜陵有色子公司铜冠冶化分公司以硫铁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为载体,依托科技创新,构建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铜冠冶化分公司目前有两套硫铁矿制酸装置,主要以冬瓜山铜矿硫精砂为原料,将硫精砂在焙烧炉中沸腾焙烧后所产生的烟气用于制酸,烧渣输送到铁球团生产线,与铁精砂配比后制成铁球团,而铁球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硫尾气经脱硫装置回收后,再返回到硫酸生产装置中制酸。”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左永伟介绍,通过将大流量碱液输送泵改为小流量的变频泵,大大提高了制酸系统的二氧化硫转化率,硫和铁的利用率超99.8%,目前这一项目已经被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同时作为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企业的试点项目开展。
“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至于在保障环境安全上下功夫做文章,没有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在保证环境的同时提升循环经济层次,要采用梯级利用的方式保障资源最大限度被利用起来,这也是对资源的珍惜和保护。”左永伟表示。
循环、转型、绿色。近年来,铜陵通过坚持实施循环经济示范、产业低碳化、能效提升和用能结构优化、污染减排行动等行动,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13-2016年,铜陵连续四年获得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估优秀,并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国家产业转型生活示范区。
坚持绿色开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铜陵中心城区,就有这样一片丰饶的水域,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原生态湿地的面貌,还被因地制宜地打造成为适宜市民休闲的游乐区,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早先不注重环境保护,农民围湖造田,过度开发农业,西湖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9年开始,铜陵市启动针对西湖的“退田还湖”工程,重建湿地生态,取得显著成效。
自2016年7月西湖湿地公园免费开放以来,已有近50万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城市之肺”的原生风貌。今年年初,西湖湿地已成功获批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俨然已是铜陵市的一张绿色名片。
据了解,经过全新规划和设计的西湖湿地公园占地约5平方公里,由湿地体验、生态恢复、健康半岛景、湖光春色等四大功能区组成,其中水面和湿地占公园总面积的60%。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色在于对原有自然生态的保护。工作人员介绍,这里20多处沼泽、池塘、浅滩按被按原状保留,并与大湖进行水系连通,提高了湿地防洪排涝、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综合功能的发挥。工作人员介绍,“西湖湿地公园内,游船和游览车均采用电池供电,人行步道采用石质铺装,游船码头采用木质结构施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铜陵,西湖湿地公园用实践为这句话做了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