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围绕提升航母母港保障能力,创造性地规划建设了“四大中心”,推动军民融合加快由行政推动为主向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转变、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融合转变、由单向融合向双向集成融合转变。在四大保障中心强力支撑下,从饮食保障到装备维修、从人才培养到设备研发,军民融合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军民融合度也越来越深,在此基础上,示范区逐渐走出了一条新时期军民融合新路子。
探访
海军公园打造 国防教育海岸线
54公里海岸线,65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这是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内的“黄金海岸线”,也是西海岸新区的“美丽资源”。顺着海岸的狭长走势,一座占地约500亩的海军公园已经成为西海岸市民休闲旅游的新去处。
背靠大珠山,面向灵山湾,光是这干净的海滩、遍地的鲜花就已经足以让人心醉,更不用说还有着浓浓海军色彩的军事味道。据悉,海军公园以“海洋国土”为主题,高标准打造“永兴凌云”、“南沙揽胜”、“大国母港”、“黄岩环秀”、“钓鱼叠嶂”五大节点,自北向南依次是海洋主题区、民俗文化主题区和军事主题区,形成特色海军主题绿地体系和文化景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公园的基准色调都是蓝色,民俗文化主题区主要布置了传统帆船、民间渔船以及海洋生物雕塑等,配有海军营地,彰显滨海民俗文化特色;海洋主题区则以水系、河道、湿地为生态屏障,构筑河、海自然演替的生态涵养格局,为候鸟及水生物营造良好的生存活动空间。一眼望去,海洋和渔船相得益彰,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以“海军”命名的公园,海军公园最有看点的要属其军事主题区。雷达、鱼雷、导弹、岸炮、坦克……这些都是退役的“真家伙”,而除了遍地的武器装备模型,航母浮雕、水兵雕塑等艺术作品,也透露着浓浓的军事艺术气息。在公园的南侧,三架退役的飞机排成一排,与前面的航母起飞甲板配合构成一幅战机起飞的画面,让人生出一种置身于航母战舰的感觉。
海军公园风景优美又兼有教育意义,前来参观、游憩的群众也是络绎不绝。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公园还将继续增加舰船等退役装备,引进“科学一号”退役考察船,规划海军国防生训练基地、海军装备体验娱乐区、军事装备创新与展示区等主体功能区域。建设集现代科技、军事文化、旅游体验于一体,多功能、参与性、综合性、国际化的海军科技和文化博览园区。
作为国内首个军民融合发展创新高地、军队社会化保障示范区、海陆统筹的特色海军城,正在西海岸新区集聚成型。那么这座神秘的军民融合之城究竟有着怎样面貌,11月30日下午,记者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发展中心,看到了先行启动区20平方公里的沙盘模型,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终于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纵观先行启动区,军民融合四大中心、海事防务博览园和古镇口大学园区座落其中,国内首条以“三沙”命名的道路三沙路贯穿其中。四大中心分别是,装备技术保障中心,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军队社会化保障中心,军地科技产业发展中心。四大中心各具特色,各赋智能,像军队社会化保障中心,四大中心各具特色,各赋职能,像军队社会化保障中心,主要为当地驻军港部队提供生活、居住、食品配送、教育、医疗等综合服务保障。
建成了海军希望小学和海军幼儿园,并划拨土地建设官兵公寓,正在规划建设海军中学和军地综合医院,成立了青岛市首家食品保障联盟,年内即将投入使用。而古镇口大学园区同样颇具规模,“豪强”学府林立。聚集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中科院青岛科教园、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海军军官大学等,将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高端的海洋海工教学科研区。“先行启动区建在这里,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军人才培养,一定要靠近大海,靠近军舰。这里既有天然良港,又有地方高职院校承接部队需求,打通军民海员相关技术学习,实现了军港民港相通,海员舰员相通。”
展望
深度融合助推 “海军城”崛起
站在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放眼望去,四周到处都是正在建设的工地。塔吊座座,车流不断,预示着这里将建设成一座生机勃勃的特色“海军城”。正如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顾问黄毅所言,新时期的深度军民融合,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现军地双方互利共赢。例如战舰后勤保障需求,推动着当地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军事技术人才需求,推动着当地教育资源的整合、升级;舰载武器装备维修需求,推动当地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军民融合,不仅军队提高了战斗力,地方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这也正是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迅速发展的秘诀所在。
如今,示范区聚焦科技前沿和新装备技术保障需求,引进高端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资源,搭建起六大创新孵化平台,集聚了由工程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16个国内顶尖国防创新团队,带动69家企业入园,订单3亿多元,实现产值过亿元。
在基础设施配套底子薄、标准高、投资大的情况下,示范区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和国际化大学园区的要求,多种渠道筹资16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了道路铺筑、市政管线、岸线整治、公交配套、绿化美化等基础配套五大工程,启动区基本形成了“三纵五横”的路网体系。
此外,示范区还通过与国有大公司和金融部门合作,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等,为平台公司做大做强注入动力,多元化的融资开发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军地装备技术保障 军民融合创客空间“现真身”
有一种创客空间,名叫“军民融合”。在构建“海陆空”一体化专业维保体系的大背景下,军民融合创客空间正展现着勃勃生机,一大批有着“民参军、军转民”属性的装备技术从这里走出。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人事行政部刘春罡介绍:“这座军民融合创客空间是由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打造,由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整合人才与科技资源,主要围绕海洋船舶、海工装备配套、计算机信息化及软件开发等领域引进创业团队及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项目及产品的孵化、培育、融资、市场化推广整条链服务,形成循环式滚动发展。”
创客空间目前已形成创业导师办公区、集中办公区、创客咖啡、路演厅、会议室、接待室等多个功能区,场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入驻创客团队13个,主要涵盖水下机器人、污水处理、应用软件开发等领域;聘任6个创业导师,能为创客团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辅导、专业领域知识及基本的法律、会计、知识产权等服务;创客空间功能、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其中,研发中心办公楼、实验中心办公楼、服务中心办公楼及中试厂房已相继投入使用,人才公寓已经封顶,计划明年投入使用,可为企业及创客团队提供办公、餐饮、会议、住宿等配套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创客空间内成功孵化优秀项目4个,包括复合吸附水下船体清刷机器人项目、太阳能和氢燃料电池全电力推进游艇、水下噪声测量系统项目、便携式多模水声通信系统项目。
■军地科技产业发展保障 军民携手,见证“中国制造”
在军民科技产业发展中心,“蓝高新”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正飞速发展。积极引进十二大军工集团投资项目和大院大所等项目,先后集聚涉军涉海高端项目120个,总投资突破1000亿元,打造国家海洋国防力量生成重要支撑区。
当“蓝高新”遇上涉军涉海特色产业集群化,一系列强军惠民的“中国制造”应运而生。“超高速三体滑行艇”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该艇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之一,如空穴减阻技术、槽道的地效应技术、超高速下的运动控制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使其具有较大负载能力、优异的快速性、较高的稳性、出色的耐波性且利于总布置,因而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从2008年开始着手三体滑行艇的设计与研发,目前掌握超高速三体滑行艇及断阶三体滑行艇的核心技术。“在试航中静水航速已达到了75.5节,在将近3级海况下航速也达到了65节。目前,该艇已具备系列化生产的条件,且已发展东南亚国家海警等潜在客户。”助力工程师张媛说。
青岛海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AMMT)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产业化基地,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就瞄准了军民两个市场需求,研发生产轻质功能材料、阻尼吸声材料等高分子功能材料。据了解,该公司研发的阻尼吸声材料能定量解决振动及噪声问题,从噪声和振动源头出发,采用定量化设计理念并依靠高性能材料及精细化施工,为船舶、交通、工业级建筑领域提供振动及噪声的完美解决方案。
■军地人才培养 高校领衔军民融合“智力宝库”
“海军城、大学城、城城相融”的军民融合品牌加速形成,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宝库和智力支持。记者了解到,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依托远洋船员学院、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资源,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造船厂等舰船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建成国内首个高校主导的军民融合型海军新装备保障人才培训联盟,积极探索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军事人才的新路子,重点围绕船舶海工、涉军装备等领域定向开展人才培训,累计承训军队新装备保障人才4000余人次,为部队节约成本80%以上。
“军人的长处在打仗,在技术方面肯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地方高校,在军民融合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潘林副校长介绍,目前军地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军地合作的科研项目,比如前段时间学校与军队共同开发的登船梯项目,另外,我们还负责为部队士兵培养一些通用技能,比如轮机、电器、急救、消防、空调等技能,让士兵就近就能获得一些通用技能的培训。
除了合作项目和培养士兵之外,军地人才培养还为地方大学生进入军队开辟了一条途径。“在地方学校具备这些技术的学生,只要符合标准,就可以直接参军。”此外,国防大学首个京外军民融合型现地教学基地落户融合区,实现了国防名校与当地的深度融合,已承接首次国防大学现地教学,正与国防大学联合举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和2016年年会,成立军民融合青岛研究院。远洋船员学院拥有44个舰艇泊位、可停靠500吨位科教用船的国内航海类院校首个实训码头加快建设,可为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海上测试服务。
■军队社会化保障 彰显新时期军民“鱼水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军队的后勤保障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工作尤为重要。而在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按照“园区协调、军地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打造特色军港后勤保障基地。通过市场化运作这条新的军民融合之路,提升舰船综合保障水平,同时也带动着地方经济和就业的提升,既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又造福了一方百姓。彰显了新时期军地双方互利共赢的鱼水情。
作为青岛市首家军民融合食品保障协会的龙头企业,黄岛盛客隆集团在部队后勤保障方面下足功夫。企业负责人姜科勤告诉记者,为了让战士们能在海上吃上新鲜的蔬菜,他们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通过改进浇水和储存技术,将普通的蔬菜保鲜度提高到45天以上。盛客隆超市还为官兵们提供油条、馒头和包子等食品,改良蔬菜加工技术,做到各种食品打开袋子就能吃,打开袋子就能做。新型军民融合之路是一条互惠互利之路,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也让企业受益很大。姜科勤告诉记者,慕名来订购蔬菜的客户越来越多。另外,他们还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军供模式,即超市+军供的方式,既能为部队服务,也能让普通群众品尝到高质量蔬菜。
据了解,在社会化保障方面,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构建了“军政企”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整合新区资源,建立起官兵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军地统筹衔接的政策保障机制。组建了全市首家军民融合食品保障协会,建设集食品加工配送、水兵厨房、展览展示、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军港生活保障中心,配建千亩绿色军供蔬菜生产保障基地。建成120联合救护站,地方公交线路、有线电视、邮政、银行、图书资源延伸至军港。实施官兵购房补贴政策,高标准打造海军官兵公寓,按照12年制军地共用国际化标准建设海军中学,启动建设全省首家军民融合医院等配套服务项目,对部队官兵的生活实施了全方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