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作为山东省最小的地级市, 目前经济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 65%, 已成为支撑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小城市来说, 发展园区经济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入手: 政府要抓好园区战略规划、 合理园区产业布局、 完善园区服务体系、 推动园区协作与互动发展;而对于园区内的企业来说,则要培育企业特色优势、 打造企业特色品牌、 发展企业循环经济。
莱芜市成立于1992 年, 总面积2246 平方公里,人口130 万, 属于典型的中小城市。碍于地理面积及人口等因素的限制, 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全省劣势地位。2001 年, 莱芜市启动经济园区建设,不断加大开发园区建设步伐。2007 年底, 济莱青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莱芜市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在莱芜境内的四个出口,打通“四条连接线” ,高水平规划建设高新区、 雪野旅游区、 钢城经济开发区和莱城工业区“四个功能区” , 拉起“一线连四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框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三大特色板块” , 即南部钢铁加工物流板块、西部姜蒜板块、 北部旅游板块的。“十一五” 期间,三大板块集聚了莱芜市 80%以上的经济总量 。目前, 已经建成五大重点园区。2011 年, 五大园区基本上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其中生产总值约 110 亿元,约占全市 GDP 的18%。“重点园区” 已成为莱芜市产业聚集的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 并将成为实现莱芜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所在、 潜力所在、 关键所在。五大园区构成了莱芜市园区经济的主体框架。园区经济的发展为全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主要表现在: 经济持续增长, 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投资稳步增长, 积蓄了发展动力;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 利用外资进一步聚集; 园区企业进一步发展,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园区经济拓宽了人员就业渠道, 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为推动经济园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莱芜经济科学发展、有序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莱芜市的园区建设应集中攻克体制机制、管理服务和自主创新三个关键问题。
一、 政府层面
( 一) 抓好园区战略规划
要实现莱芜全市园区建设和发展一盘棋,避免各自为政、 无序竞争,就必须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 通盘考虑各重点园区经济发展基础、资源基础、产业特点、区域特点、基础条件、社会人文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抓紧编制全市重点园区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高度重视园区布局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做到经济设与耕地保护相统一。 转好园区战略规划一定要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原则, 用好政策挖掘潜力,努力缓解土地瓶颈制约。按照“产业集聚、 布局集中、 用地集约”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用地性质、规模和结构,建立园区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一是继续用足用活政策,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政策资源,积极向上争取可用政策。例如, 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政府部门要积极申报,加强规范操作,努力争取用地指标和支持。二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拓展空间、 集约用地,整合现有土地资源, 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进行回收,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圈地、炒地行为; 对前期建设已经完成,后续建设还在准备阶段的企业,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投资强度标准、企业应用技术和工艺标准等; 对于不符合新投资条件的责令限期整改,无法达标的则要采用回购的方式将土地收回,以保护土地资源; 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 土地开展技术改造,建设多层厂房,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针对开发园区土地利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定期跟踪评价开发园区土地利用率、 土地产出率的高低, 及时按相应奖惩办法进行监督。
( 二) 合理园区产业布局
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平台。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上的投影, 产业的布局将会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集中、 有序的产业布局将有利于企业之间建立相互协作与信息交流、 共享, 将有利于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 有利于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成长。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都与园区内主导产业的选择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园区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 。因此,园区的发展应坚持“主导产业优先” 的方针,合理推动战略产业、普通产业的有机发展,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议莱芜市各重点园区要创新工作思路,立足于本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定位,选择 3 - 5 个主导产业,合理优化园区空间布局,设定科学合理的准入条件,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 高密度产出”的要求,有意识、有选择地吸引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加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产业集聚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一是要全力支持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园区主导产业是指园区现有产业中规模较大,产业基础较好, 发展潜力较强的产业。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主要就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其规模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升级,打造优势拳头产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能力。二是以综合配套为导向目标,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园区内生根发芽。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行业和先进制造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构建完整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园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质量和提升园区招商的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要以建设高层次、 专业性的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创意设计服务,会展服务等为导向, 依据各园区的产业特色和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 积极引入和拓展生产性服务产业, 建设高标准、 高层次、 高效率的现代商务和生产性服务中心。
( 三) 完善园区政府服务体系
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是吸引企业向园区集中的重要条件。要加强莱芜市园区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就要在进一步完善区内道路、 排污、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不断改善园区的软环境质量。
( 四) 推动园区协作与互动发展
当前, 推进济莱协作区的战略实施对于莱芜市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具体到重点园区的建设中, 那就是园区的发展要主动走上与济南的产业整合与协作互动的轨道, 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产业 辐射带动的功能, 用济莱一体化的思维来优化配置园区内的各种资源, 推进园区之间协作与互动发展, 实现济莱产业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 环境一体化, 降低莱芜园区经济运行成本, 增强园区的整体实力。
一是要不断加大对园区协作发展的政策支持。
二是要不断强化对园区协作发展的制度支撑。
三是要建立园区协作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 企业层面
企业是园区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园区良好运行的微观基础。园区内企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园区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实现莱芜市经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综合竞争力, 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一) 培育园区企业特色优势
依据地区资源优势,打造以特色产业经济为基础,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专业化、集群式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园区发展的整体趋势。因此,培育企业的特色优势,以重点企业带动园区的发展,提升园区发展品质,成为今后莱芜经济园区发展的重点。
( 二) 打造园区企业特色品牌
1. 打造可靠的品牌内在质量。产品内在质量主要体现在它的适用性、安全性、高效性、美观性、时尚性等多种特性上。因此, 品牌建设也要在这些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2. 形成有带动力的品牌集群。品牌集群是一种客观趋势,是国际竞争新形势下新的品牌动态。经济园区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就必须重视品牌集群建设,让品牌集群成为领跑经济园区发展的力量 。
3. 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科技。一是建立完善创新体系,积极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二是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做好招才引智,为高水平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 三) 发展园区企业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是: 企业小循环, 行业中循环, 社会区域大循环。抓好“小循环” ,就是培育生态企业, 构筑循环经济微观基础。搞好“中循环” , 就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构筑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推进“大循环” , 就是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长期以来, 莱芜的经济发展中,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 要实现莱芜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按照“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 原则, 坚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这是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 社会发展双赢的有效手段, 也有利于提高莱芜市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
1. 以企业为单位,围绕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建立点上的“小循环” 。从企业的绿色管理、清洁生产和零污染、零消耗抓起, 实施能量多极利用和物料闭路循环, 建立“三废” 的控制与综合利用等良性循环系统,从而实现“点”上的小循环。
2. 以园区为单位,围绕能量交换、废物循环, 建立线上“循环”。着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区,以产业集聚,关联产业互动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是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的主攻方向。
3. 要建立保证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