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正式印发《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并将于8月27日施行。《措施》“点名”五大领域的十余项具体产业重点给予支持,充分显示了杭州锚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路径的决心和信心。
聚焦前沿,以核心技术支持杭州制造
年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 强城市(2022年)”,其中杭州居全国第4。杭州制造业地位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初步奠定,在几轮的产业升级中,杭州制定符合城市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目前,杭州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7家、省隐形冠军企业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9家、单项冠军企业22家。其中,在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两大重点发展领域的细分产业链上,杭州拥有87家专精特新企业。
在最能体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首台(套)产品上,近三年进入杭州高端装备产业首台(套)产品名录达172项,其中,国际首台(套)2项,国内首台(套)33项,省内首台(套)137项,展现了杭企在高端装备制造上的雄厚创新实力。
在已有优势基础上,杭州通过《措施》的制定,面向未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五大领域的十余项前沿产业发展,支持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实现突破,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产品,进一步引领产业链升级,集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数智融合,推动制造升级杭州路线
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杭州制造乘势而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制造插上了“智能+”的翅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制造业转型之路。
在《措施》中,杭州精准支持企业科研、智能等要素的发展,鼓励攻坚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制造业率先开展“大脑建设”。无论重点支持“五大领域、十余项产业”,还是为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增材制造等细分赛道制定创新政策,都契合杭州优化制造业结构、以转型推动升级的发展路径。
以“数字+制造”的前沿场景应用和工业机器人应用为基础,杭州积极打造未来工厂,实践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升级。截至目前,杭州市级认定的“未来工厂”已达106家。
目前,工厂物联网、工业大脑驱动、企业上云、机器人上岗……这一个个由杭州率先在全国实践的“数字+制造”应用,已经形成“杭州经验”,奠定了杭州在高端制造业弯道超车的优势。
为推动高端装备企业在重点发展领域做精做专,在调研了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后,杭州在《措施》中提出了创新政策,支持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开展开放测试道路和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区建设等。针对“应用”作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机器视觉发展的关键要素,每年征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应用场景开放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另外,为帮助机器人、增材制造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杭州鼓励上述领域企业承担研发任务,参与“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并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
制造先行,建设高端装备“新天堂”
《措施》不仅促进杭州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能力、制造业综合实力进一步优化,还充分发挥平台的汇聚牵引作用。根据《措施》,杭州正通过补贴资助等鼓励办法,推动国内外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高端制造细分领域的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以平台为载体,杭州采用精准招商、重点支持的方法,不断提升杭州高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向“全国智能制造领先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迈进。今年以来,全市制造业投资迅猛发展,上半年共落地总投资1亿元以上制造业固投类项目255个,占固投类项目的79.7%,同比增长150.0%。总投资10亿元以上制造业固投类项目42个,同比增长200.0%。今年1至7月,杭州共招引落地1亿元以上的高端装备项目69个。
产业聚链成圈,杭州先进制造业也得到显著成长。目前,杭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有规上企业2016家,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355.85亿元,已发展成为城市优势产业。
当下,杭州正一手不断构建具有城市辨识度的产业政策体系,另一手通过精准招引行业龙头和高成长性企业,不断加强产业链、打造生态圈,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杭州智造”,正在进行由大到强的转变,推动杭州跻身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发展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兴盛的“新天堂”正不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