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及技术获得关键词,通过 incopat 检索相关专利并进行分析,从申请人所在省份来看,山东省数量最多,达到了28741件,占比为10.91%;来自山东、江苏、广东三省专利数量最多,均超过了中国专利总数的 10%;安徽省排名第11位,专利数量8563件,占比为3.15%。
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火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数 CBIB 的测算, 山东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规上企业数量、百强企业 数量、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数量等指标均位 于全国前三名;其中,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数量全国 第一,全国百强药企数量全国第一。
总体上,山东省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均衡发 展的原则,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强化核心引 领、带状集聚、多点支撑,整体构筑“三核三带多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 健康发展。其中,“三核”指三核引领,即:济南——高 端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青岛—— 海洋生物医药高地和高端智能医疗集聚区,烟台—— 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区和养生养老胜地。“三带”指三带 集聚,即:蓝色海洋健康产业带——沿海,以海洋生物 医药、医疗器械、海洋旅游、海洋运动、海洋食品为重 点;运河养生健康产业带——中西部,以健康旅游、健 康养生、健康食品为重点;鲁中南山区健康产业带——鲁中南,以绿色食品、山地养生、医疗器械为重 点。“多点”指多点支撑,即:潍坊、泰安、威海、临沂等 作为健康食品输出基地、高端健康旅游基地、国内高 端医疗器械研发和制造基地、健康养老服务基地。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江苏省生物医药一直处于全国前列。2020 年,全 省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4356.8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670.1 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医用辅料和包装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得益于,
一是强化 全省布局,突出产业集聚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 把医药产业作为实施突破的重点领域,打造医药健康 产业集群,目前已基本形成“四大医药板块”,即苏南 的苏锡常医药产业群、苏中的中国泰州医药城、南京 “药谷”及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
二是出台系 列政策,从顶层设计全面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关于推 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省级层面推动 原始创新、产学研合作、企业创新主体、优化区域布 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拓宽融资渠道,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布局。《省有关部门协同 支持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开放 创新发展政策措施》,聚焦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 区的生物医药共性优势产业,促进江苏自贸试验区生 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市层面更是密集出台系列 政策,促进本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三是重视基地 建设,发挥基地产业集聚作用。省会城市南京规划建设了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生命科技小镇、江苏生命 科技创新园、高淳医疗健康产业园、南京化学原料药 产业园等产业园区。苏州作为江苏省经济第一市,“生 物医药产业”是苏州工业园关键词之一,目前已聚集 了 500 余家高科技研发企业,形成了新药创制、医疗 器械、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并成为近 35000 名高层 次研发人才集聚、交流、合作的创新产业生态圈。四是 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搭建国际平台。围绕新药创制流 程关键环节,全省已布局建设 300 多家省级以上科技 创新平台。连云港打造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 建设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省中医药创新中心、花 果山医药研究服务中心、废料回收利用中心;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中科院药物所苏州研究院、中国医科院苏 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苏州研究院,主办 或协办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等国际化会议交流 平台。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广东省十分注重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2020 年,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 601.8 亿元,利润总 额 278.57 亿元。广东全省共有 107 家生物医药上市企 业,比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分别多 50 家、 12 家、29 家、56 家。
广东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一是 夯实产业基础,强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先行先试。中药 研究开发是广东省的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现代中药研 制开发系列规范的实施与关键技术发展及应用在全 国先行一步,中药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 范)、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 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在全国起步最早,现代新 型提取分离技术、中药活性筛选、指纹图谱质控、转基 因中药育种、企业 ERP 应用等关键技术均居全国先进 行列。随着《广东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 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广东省将围绕生物药、化 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健康养老 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细分领域产业 集群。
二是注重错位发展,形成产业特色。东莞市打造 国内重要的核医学研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 地。珠海市打造生物医药资源新型配置中心,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标准化、高端制剂、医养结合。佛山市、中 山市打造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生物医药科技 国际合作创新区。惠州市、东莞市打造国内重要的核 医学研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地等。
三是注重 产业生态,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比如深圳市自 2009 年 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现已拥有良好的生物医 药产业生态链和大批龙头企业,医疗器械生产总值、 药械上市公司市值和利润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广州已经构建上游技术研发、临床试验、中游转化中 试、生产制造、下游上市应用、流通销售完整产业链。 东莞自 2008 年开始布局生物产业,在松山湖高新区 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并成立国有独资东莞市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管理。目前, 松山湖生物基地已聚集三生制药、深圳安科等 300 余 家生物技术企业,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和医疗保健品 等领域产业集聚态势明显。(作者:杨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