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EOD模式探索出以生态修复为前提,以关联产业为核心,以规划引领空间优化,以一体化平台为保障的转型发展路径,以定边县花马池盐湖片区为例,为西北地区生态敏感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规划从夯实生态环境入手,恢复盐湖湿地生境,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植入升级关联产业,充分挖掘生态文化资源特征,通过盐化产业绿色转型、引入旅游、健康等新兴产业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统筹空间格局,在守好生态底线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线路引领重点项目,协同区域发展,管控形象风貌,完善基础设施。为保障项目实施,解决多头管理问题,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多元主体合力治理,制定近远期实施计划统筹项目有序建设。
一、夯实前提:盐湖周边系统生态治理
盐湖良好安全的生态环境是一切开发建设的基础,通过以水资源生态治理为主、盐碱地及盐田整治、鸟类栖息地生境恢复的综合环境修复工作,恢复盐湖湿地生态系统(见图7)
图7 盐湖水环境及周边盐碱地生态治理图
1.1水资源生态治理
针对盐湖中存在的城市中水、雨水、地下水等不同水体来源进行分类治理和修复,通过流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清淤、植被恢复等多种手段,使盐湖水体达到满足亲水活动要求的准Ⅳ类或Ⅳ类标准。从流域层面对雨水汇水区域进行合理控制,沿途种植植被缓冲带,降低花马池径流污染负荷。对于排入盐湖的中水,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和管控,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及配套管网建设,设置中水净化湿地。对盐湖内源污染进行淤泥清理、垃圾清理等生态清淤工程;配置浮水、挺水、沉水多种湿地植物,补充吸附力强、净化作用大、景观效果好的湿地植物,修复环湖生态驳岸。加强滞洪水泡及缓洪绿地设置,保证盐湖防洪安全。
1.2盐碱地及盐田整治
通过种植耐盐碱植被、微生物治理等方式修复盐湖湿地周边盐碱化土壤。混合搭配种植定边本土适宜盐碱地生长的红柳、红砂、胡杨、沙枣、芦苇、蒲草等植物。针对现有盐田堤埝进行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在栈道两侧增加带状湿地,承接雨水净化及涝水期排洪功能,在盐湖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栈道时充分保障游人安全。
1.3鸟类栖息地生境恢复
定边盐湖湿地每年吸引200余种迁徙候鸟,花马池附近栖息繁殖鸟类就达8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及濒危野生物种遗鸥。结合花马池鸟类资源现状、物种保护情况等因素,选定遗鸥、蓑羽鹤、麻鸭等鸟类为代表,根据习性定制生态栖息平台,修复盐湖生境活力。为方便遗鸥觅食和筑巢,利用现有盐田裸露地修建繁殖岛,垫砂土、石子,最上层铺设筑巢土,周边种植柔软水草方便筑巢,清理坚硬草根、杂草营造遗鸥喜欢的松软沙地环境,繁殖岛周围控制水深在0.3米左右作为觅食地(见图8)。
图8 鸟类栖息地恢复策略图
二、动能导入:两大关联产业植入升级
根据盐湖资源特征、现有旅游业及盐化产业发展基础,选定文旅产业、健康产业作为盐湖生态关联产业,通过挖掘生态及文化特征,从文旅产业优化提升、健康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两方面促进盐湖生态价值转化。
2.1文旅产业优化提升
根据花马池彩色盐湖、广阔草原、万亩农田、生态湿地、起伏沙丘等自然资源特征,形成盐湖摄影、水上表演、观鸟基地、户外探险等多种生态休闲观光与户外运动体验类旅游产品。举办具有本土特色的定边赛驴会、红花荞麦节、环湖越野拉力赛等赛事活动,通过赛事节日扩大花马池片区影响力,带动相关消费增长。基于花马池长城文化、红色文化、盐文化特点打造盐文化展览馆、红色教育基地、长城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商业街等文化体验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提升旅游产品,共打造以文化体验、教育研学、康养度家、赛事节日、水上活动、户外探险、主题乐园为主的七大类、27项旅游产品(见图9)。在旅游产品策划时考虑西北干旱气候特点,有序安排户外活动及水上项目。为延长旅游季节,在冬季引入冰雪运动、盐雕冰雕景观等活动,实现全年可游可赏。
图9 文旅产业优化提升路径图
2.2健康产业三产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花马池片区自然资源本底,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二三产融合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健康产业,延伸上下游产品(见图10)。一产方面,针对康养食品产业,选取具有定边特色、有药用价值的红花荞麦进行规模种植,依托盐湖卤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盐藻等特色水产。二产方面,利用现有盐化厂厂房重建生产加工线,生产保健食品与各类功能盐类产品进行运输销售。三产方面,重点发展健康休闲产业,设置盐疗体验、康养住宿、康体运动、保健品销售等功能。利用资源特色,形成以健康产业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径。
三、布局优化:主题线路引领重点项目
3.1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底线
衔接定边县国土空间规划,明确花马池片区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开发边界范围线,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稳定生态空间发展格局。当前盐湖周围可利用建设用地有限,为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保证项目落地,充分结合盐化厂厂区、乡村分散用地、闲散住房等现状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更新设计,增存并重保障项目可建设性。
3.2环湖五大分区系统布局重点项目
花马池环湖生态资源具有明显的特征分区,根据环境特征,划分为以花马池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片区环绕的总体结构(见图11)。综合考虑功能结构、建设条件、文化资源、地形条件、交通便利情况等因素合理布局重点项目。盐湖东部建设用地较多,地势平坦,是环湖区域唯一一片集中建设用地区域和文化遗产区,集中布局文化商业街、展览馆、营堡展示、游客服务中心等核心项目,同时保留部分盐化厂生产车间进行更新改造,用于健康食品加工。结合盐湖北侧村庄和起伏沙丘地形发展乡村度假旅游、户外探险类运动。盐湖西部结合盐专队旧址改造为度假酒店。盐湖南部结合滩涂式生态湿地建造无干扰观鸟设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花马池水上区域结合现状盐田开展盐湖漂浮、天空之境等水上体验活动。
图11 环湖分区结构图
优化交通组织流线,完善交通设施配套,建设多样游览线路。综合考虑景观布局与交通方式需求,减少景区内部机动车辆干扰,构建以景区电瓶车为主、环湖慢行道路为辅、水上栈道与小火车观景路线为特色的交通结构。景区外围布局停车场,配建电瓶车、小火车、自行车等便捷换乘点,保证交通换乘顺畅。
3.3文化线路串联融入区域发展
依托自身差异化资源与交通区位优势,在区域层面结合全域旅游资源条件和文化特征,梳理形成文化研学路线,将花马池片区打造成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的综合服务中心、教育研学服务基地、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以花马池片区为支点带动县域旅游发展。抓住高速下线口交通区位优势,设置游客集散中心,在高速下线口与盐湖之间打造文化主题游线,形成红色文化教育游线、长城文化体验游线、生态湿地徒步游线。
以花马池为契机,串联14座定边盐湖群,整体保护盐湖历史文化资源,配套电瓶车、观光车游览路线打通交通阻隔,沿途激活乡村资源,形成以盐文化、盐马古道文化为主题的定边盐湖群联动旅游带。
3.4管控空间要素引导特色形象
对环湖建筑形态、风貌、尺度、高度进行综合控制,体现本土建筑风格与生态文化特征。针对乡村民居,建造符合陕北特色的窑洞民宿,保护陕北乡村风貌;针对盐化厂厂房,保留红砖风格,对建筑内部结构加固,立面整修;针对文化体验商业街及酒店等商业建筑,采取夯土材质,体现大漠边塞军事营堡历史文化。
四、协同治理:统筹多元主体形成合力
4.1搭建合作平台,形成多主体治理合力
为了更好解决盐湖生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同时实现盐湖片区合理开发,同时协调多方主体,搭建一体化平台引导定边县政府与市场,推动盐化厂、村民有效配合,统一目标与行动,采用建设——运营一体化实施方式,统筹规划设计有效落地(见图15)。引入有实力的央企对花马池片区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及生态关联产业建设,保障企业获得文旅、健康食品加工、光伏等产业的合理收益,同时政府建立机制管控产业项目收益能反哺盐湖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良性循环。
图15 一体化平台构建示意图
4.2 统筹项目内容实现有序建设
以实施落地为目标,综合考虑项目规模、品牌引领性、可实施性、投融难易程度等因素,拆解方案内容形成年度分期实施计划。对接县政府多个部门意见,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五年成景区、十年树品牌”的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近中远期三期开发建设清单,估算投资金额,推动项目全面有序实施。优先实施花马池水体及周边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盐湖生态环境,先期启动文化服务设施,打下良好发展基础。中期继续进行盐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重点打造核心旅游体验区,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景区形象与景观品质。远期重点发展健康产业,有序实现盐化厂绿色转型升级;引入高端旅游产品,强化品牌力。(作者:聂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