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马池盐湖片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西北边界,距离县城中心12公里。花马池水域范围达6.6平方公里,片区总用地规模18平方公里。盐湖片区属于半干旱生态过渡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敏感地区,社会经济滞后,亟须转型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定边县处在中国农牧交错带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径流少且无过境河流。花马池片区位于定边县北部风沙滩区,紧邻毛乌素沙漠南缘,区内有大面积盐碱地和沙带,生态环境脆弱敏感。
盐湖水蒸发量较大,需要通过城市中水排入湖中补充水量。花马池片区地势低洼,也成为区域雨水汇集之处,但由于城市中水及雨水缺乏有效净化、水体内部缺乏循环系统、日常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造成盐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呈现水藻泛滥,气味刺鼻,盐湖矿物质沿湖岸堆积等现象。受盐湖影响,周边土壤盐碱化严重,植被稀疏,土壤坚硬。花马池严重的水体污染也影响了周边村庄人居环境,亟须进行整治修复。
二、产业发展引领不足
花马池片区现状产业为旅游业与盐化工产业,但发展状况不佳。盐湖南侧建设有盐化工厂,企业自1960年成立建厂,曾是陕西省唯一产盐企业,后由于定边石油产业兴起、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因素,盐化厂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盐化厂当前厂区使用面积仅占20%,产品主要以化工用盐为主,不仅对环境产生污染,也造成了盐湖资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亟须转型发展(见图3)。
片区已根据盐湖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一定旅游基础,但现状遗址展示方式单一,未能有效激活文化遗产活力,加上设施简陋,旅游活动吸引不足,生态景观缺乏保护等因素,旅游业发展停滞,无法带动片区发展(见图4)。相比于国内其他盐湖资源,花马池片区尚未有效利用盐湖资源特色,形成独特品牌。周边乡村空心化严重,产业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村民收入较低,村庄发展缺乏动力。
三、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3.1空间要素多元
花马池盐湖四周风貌特征呈现明显分区,拥有盐田、工厂、村庄、遗产、旅游设施等多种空间元素(见图5)。盐湖东部建设情况较好,呈现盐湖与湿地并存的丰富景观,盐化厂管理办公、生产车间及职工宿舍建设在此,占地785亩。东部是主要的文化遗址区,遗存长城遗址、军事营堡遗址,是花马池片区作为明清时期抵御边疆的历史见证;红军359旅打盐窑洞遗址体现定边盐湖被誉为“中央第一财政”的重要红色文化价值。盐湖北部视野开阔,大片白色盐滩形成特色景观,四处村庄散落其间,涉及200余户村民。盐湖西部打盐池保存完整,数量较多,遗存一处盐专队旧址,现已废弃。盐湖南部由于地势原因形成低洼湿地滩涂,大量鸟类在此聚集。
图 5 花马池盐湖片区资源空间分布
3.2基础条件薄弱
现状已在花马池周边建设少量游船设施、观景平台等简陋旅游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依靠盐场堡镇提供,设施布局不合理。当前环湖游览线路尚未形成,盐湖周边道路建设状况以村道与厂区生产道路为主,尚未硬化,行车状况较差。
3.3建筑风貌混乱
盐湖周边建设以盐化工厂、村庄民居和打盐队旧址为主,建筑风貌不一,建筑质量以三类建筑为主,部分工业建筑由于生产需求建设质量较高,但仍有大量临时建筑、土坯房混杂其中。村庄尚未经过美化,以村民自建砖房为主,大量用房残破闲置。
四、多元主体缺乏协同
花马池片区地域面积广阔,涉及利益主体较多。盐化厂享有厂区土地产权及盐湖开采权;盐湖北侧土地为四处村集体所有;定边县政府管理花马池片区旅游发展,负责建设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未来将引入负责片区开发的企业进行一体化开发。众多利益主体造成管理混乱、项目难以实施、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统筹多方主体,协调利益平衡,共同推进片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作者:聂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