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EOD组织模式分析

扎根理论遵循从经验数据中建构理论的一般逻辑,捕捉和概念化社会实践中的潜在关系。在城市更新中,EOD组织模式的实践思路根植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及产业发展的复杂动态过程之中,且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在政府文件及新闻报道中。因此,本文采用程序化扎根方法,运用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程序,提炼我国城市更新行动中EOD组织模式运行的关键信息,揭示其发展目标、组织结构及机制功能。


1.数据来源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EOD第一、二批试点文件、各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及人民政府官网所披露信息,截至2022年12月,共收集EOD项目119个,将其中非城市领域以及相关信息缺失的EOD项目剔除,获得63个样本。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将EOD政策文件的最初起始点2016年11月定为检索初始时间,以“EOD”或“以生态环境为导向”为关键词进行匹配搜索,在各省市政府、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官网,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当地报纸等网站提取文本信息,获得256份政策文件及相关新闻报道,本文以其作为研究数据展开分析。


2.模型构建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材料文本进行切割并赋予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要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归类外,还要结合情境深度挖掘材料背后隐藏的概念,以实现范畴化。将63个EOD项目的相关资料导入Nvivio11plus软件,剔除与EOD实践模式无关、语义重复交叉、模糊的语句,得到初始的91个语义标签,再经过比对、修正、组合,抽象归纳出58个初始概念,涵盖了706个参考点,并进一步综合出38个副范畴。受篇幅限制,仅在表1中展示部分内容。

城市更新中的EOD组织模式分析

表1 开放式编码及范畴化(部分)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根据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各范畴间语义、情境、过程、因果、功能及策略等关系建立彼此间联系,并阐明其联系的过程。首先,基于现实情境,对已经提取的初始概念和副范畴展开分析,初步形成主范畴。其次,对主范畴与副范畴间的类属关系做出调整优化,避免出现重复、矛盾。最后,形成多元协同、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政府支持、推广教育、任务目标7个主范畴,如表2所示。

城市更新中的EOD组织模式分析

表2  主范畴及关系内涵


      (3)选择性编码与模型建构

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开展选择性编码,旨在以“故事线”的方式将所有范畴和概念加以系统串联,以归纳核心范畴,并构建理论模型[44]。通过明确各主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城市更新中的EOD组织模式模型。在组织结构上,由市级政府总体筹划,区级政府成立工作专班或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由企业具体执行,社会群体协同参与。在机制功能上,以城市环境整体提升和绿色产业开发为EOD项目的中长期方向,在整体统筹、创新扩散、需求感知三个机制的驱动下,依托监测技术和智慧平台,以及政府人才、资金、用地、监管、企业服务五个方面的保障,在更新区内形成环保文化,对外推广城市形象和经验做法,从而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和生态价值转化。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城市更新 EOD 组织模式理论模型

图1 城市更新 EOD 组织模式理论模型


(4)理论饱和度检验

当资料无法进一步生成新的范畴或提供新的理论贡献时,即可终止概念编码与模型构建。为寻找新的范畴概念,以第一轮编码形成的7个主范畴为线索,将63个样本中的256份文本资料按照环境治理和产业开发两个方向重新分组,并从中分别选取7份信息量大,且与主范畴相关性强的文本资料,开展新一轮编码分析与概念化、范畴化过程。结果显示,未发现有新的概念生成或范畴出现,编码结果也未对既有概念间的关联性产生影响,说明此前资料文本分析所形成的城市更新EOD组织模式理论模型达到饱和,可以较好地解释其架构和运行过程,符合程序化扎根理论的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城市更新中的EOD组织模式是指市区两级政府指导企业和社会群体参与EOD行动方案的实施,并通过整体统筹、创新扩散和需求感知三重机制提升城市连片区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质量,发展先进绿色产业,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其组织结构通过市区两级的上下协同和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来连通整座城市与局部片区间的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三重机制中的整体统筹机制是指地方政府和国资企业以解决区域内突出环境问题为主要目标,在前期勘察和政府统筹的行动方案指导下,开展各项城市更新工作,以快速改善环境质量。该机制有利于高效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但限制了企业专业能力的发挥。创新扩散机制是指地方政府、国资企业、科技公司等主体以绿色产业发展为目标,在一定环境治理的基础上,以生态质量为禀赋吸引企业和专家学者参与到EOD项目的全过程中。该机制有利于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提升,但创新成果的培育和扩散需要较长时间。需求感知机制是指地方政府和国资企业以当地居民所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要解决目标,通过调研等形式了解群众意见和需求,并将其考虑在EOD项目规划和实施当中。该机制有利于获得更高的居民满意度,但会受到群众意见考察范围和主观性等条件的限制。总体来看,尽管当前的EOD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强了多主体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的参与度,却在综合环境质量提升的专业能力、持续能力和反应能力上有所限制。因此,为优化创新EOD组织模式,需进一步分析其局限性,以确保城市更新成效的稳定性和高质量。(作者:郭斌   王傲)




上一篇:EOD模式下定边县花马池盐湖片区转型发展路径

下一篇:EOD创新组织模式与现有模式比较分析(附案例)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