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将给养老产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需要海南政府部门做好养老服务的宏观规划与设计,引进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结合海南地理环境特点,共同发展“互联网+”智能医养结合养老产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一、构建养老产业服务专业群
在养老产业“养护医”新业态发展背景下,老年人不仅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还需要康乐服务、康复治疗、康复护理、中医养疗、智慧养老服务等。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养老机构养老工作岗位员工专业结构及人数上匹配不足。可见要加快养老产业发展,就要大量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我省中高职和本科院校根据产业链需求,培养对接岗位人才,建设养老服务专业群,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康复专业、社区工作专业、中医保健专业,并在专业基础上增设分支专业,如护理专业增设社区康复护理、老年护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精神照护等,打造养老专业群。
二、完善符合养老护理人才新需求的培训体制
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以及省外“候鸟”老人入岛养老等人口比例增多,急需大量专业养老护理人员。针对我省养老护理人员学历低、职业技能低的现状,必须打造“一专多能”的高素质、高能力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推动养老产业升级。当前要严格规范养老护理员入职条件,进行高质量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水平,可借鉴国外养老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要求,支持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业[5];同时还要鼓励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扩大养老服务队伍。对没有养老或医学专业基础的人员,可考虑通过岗前在校培养养老护理相关知识及技能,达到一定培训学时,且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可持证上岗;对中职、高职、本科相关养老或医学专业学生,可采用“1+X”书证融合培养方式,考取相关专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在不同级别养老机构从事相关工作。此外,要完善没有养老或医学专业基础的人员学历要求,民政部门可与养老机构合作,对于中级、高级养老护理员,通过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可考虑由院校颁发相应学历证书。
三、建立养老护理人才的职业发展体系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原因在于养老职业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社会地位低;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标准缺失,造成养老护理人员的职称晋升和收入提升失去了标准,导致基层服务机构人才大量流失[6],因此对于养老护理员的工资待遇,政府应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保障制度,如应定期发放补贴,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养老护理员工资及晋升途径建立统一规范的职称等级标准,建立养老护理员规培制度。
四、加强智慧养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2019年4月,教育部等4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7],强调有关院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为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与养老协会、民政部门及智慧养老、医养结合机构等的合作,聘请行业专家,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评要求,开发教师培训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养老机构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智慧教学能力,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加强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补足海南养老产业发展短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海南人口老龄化及“候鸟”养老人群增多,养老服务资源紧张。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养老产业可借助自贸港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物联网强强合作,有效整合智慧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分配。《“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强调,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康复服务”,发展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海南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强调,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监测体系,提高智慧养老服务质量,为海南智慧养老产业打开新的局面。可见海南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是时势所需。
海南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可借鉴国内开发较好的智能养老服务机构,如湖南森鹰智能养老有限公司、湖南依为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构建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四位一体化”智能养老服务体系。该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结合线上线下联合第三方企业协调运营,线下依托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线上依托智慧养老网络平台,政府机构、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家庭单元共同参与。
(1)政府机构。政府主要出资建设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智慧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制定智慧养老相关政策,如智慧养老服务资金补贴、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包括人员安全、制度安全、环境设施设备安全、消防安全、服务安全、医疗护理安全等)。
(2)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由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运营。通过物联网技术,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依托家庭单元组合养老服务站,将中心赋能延伸至社区,建设医疗网络服务中心,全方位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3)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要由多个养老家庭组合,具体服务流程是由老人或其家属利用智能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连接服务商端,根据老人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平台选择对应的服务部门,提供匹配的上门服务或远程服务。服务结束,通过服务人员端提交,最后老人或其家属通过服务反馈评价。开设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智能健康体验馆、适老化体验馆、智慧中医堂等,提供的智慧养老服务项目有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日常安全监护、精神慰藉。具体服务项目及内容见表2。
(4)智慧居家养老。智能化的硬件设施是实施智慧居家养老的基本条件。老人利用智能化硬件设备维持或协助日常生活,通过老人或其家属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将服务需求信息传输给社区服务平台,服务部门根据服务需求,针对性提供上门服务或远程服务;或老人使用家庭智慧自动化家电、智能监测仪、红外感应器、声光报警器、烟雾传感器设备,且所有智能感应设备与社区终端平台连接,动态监测居家基本情况,创建安全、便捷的居家养老环境。居家养老智能化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项:①订购服务。老人或其家属通过智能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电话一键通等提交订单服务,通过网络平台将其订单传输至社区服务平台,服务部门根据订单内容迅速派出服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或远程服务。②智能化硬件设备服务。根据老人自理程度选择智能化硬件设备(见表3)。③居家安全监测服务。随时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情况及身体健康数据传输至社区服务平台,服务部门根据数据反馈,能及时发现老年人居家环境及身体健康状况,一旦监测有突发事件,迅速派遣相关人员上门救助。(作者:张成选,林宏军,段洁,陈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