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围绕绿色主题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园区与国家“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突出工作重点、发展难点、绿色亮点,进而精准施策、靶向治疗、补齐短板,乘势而上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园区协同发展共生体系亟须发力
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集自然、社会和经济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涉及多个领域、多种规模、多种类型的工业企业,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1. 园区资源共享与循环利用耦合度不高。尽管园区各企业部门协同共用水、电、热及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但存在园区企业整体规划过于笼统、协作程度不够紧密、信息互通不够顺畅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园区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空间。部分企业深受传统“先生产再治理”的经营理念影响,生产方式依然以高强度开采和高能源消耗为主,致使园区产业结构围绕铜业的上下游产业发育程度不高,对铜废料再生利用循环路径的探索有待深入。
2. 园区文化创意与产业形象融合力不足。园区传统工业气息浓厚,人文氛围欠缺,文化引领力度不强,文化创新动力仍显不足,不利于创新环境的改善和企业文化的积淀。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动能未得到充分释放,对绿色主题的文化产业、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文化休闲等领域引擎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尤其在信息化高度发达背景下,如何打造园区多元化共享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理念沟通的协同发展、共享共赢和绿色发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仍然缺乏经验总结。
3. 园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嵌性不强。当前电力行业发展迅速,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刺激了园内个别企业快速扩大铜冶炼能力的“积极性”,部分企业主体责任人“重发展,轻保护”理念有所抬头,使得现有资源难以维持,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绿色空间受到挤压,由此导致了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外部市场过度竞争等突出问题,影响行业生态、健康、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二、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有待加强
实现产城融合目标,依据类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满足吃喝住行的生存需求,如员工食堂、宿舍公寓等;第二层次即满足日常生活工作需求,如便利超市、小型银行等;第三层次即满足园区自身及所在区域发展需要,如餐饮饭店、购物中心、学校医院等。目前,园区主要将出发点、着力点置于产业发展端,过于追求经济产能效能,且政府缺少对基础配套设施覆盖率的强制要求与政策引领,致使园区用地规划与城建方向存在“落差”,平衡发展与功能单一存在“时差”,经济发展与配套服务存在“偏差”,未能较好地融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中,造成了企业间的“游离”现象。
1. 对产城融合发展认识不够精准。园区“产”与“城”的孤立发展,深层次暴露出整体规划不够科学规范的问题。园区大部分企业依托既有产业形成,部分企业起步较早。作为以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区域,部分企业仍难摆脱“郊区县城”中“经济至上”的发展思路,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对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关注,使得产业园区缺少必要的城市功能。当前,园区实现产城融合的路径主要聚焦于第一层次,而对于第二、第三层次建设的规划近年来才刚刚起步,总体缺乏对于未来园区需求变化的前瞻性思考。
2. 园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通过对比园区产业经济发展投资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指数,发现园区的服务水准整体滞后于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服务配套规模偏小、类型单一、供应不足等问题。以企业需求视角来看,缺少集法律咨询、金融服务、产业指导、专利申请、信息交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员工视角来看,缺少相关技能指导、继续教育等培训服务,且在规划层面尚未考虑生活性服务需求,文化精神层面的附加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对园区吸纳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产生了不利影响。
3. 园区“产业新城”规划布局不够清晰。由于园区发展初期在用地环节上缺少整体上的合理规划,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和企业主体的增多,直接导致了新进企业出现“用地难”的情况,存在“建设跟着企业走,规划跟着建设走”的现象,造成了土地浪费、土地紧张、分布无序、偏向一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园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转型目标。
三、园区绿色发展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双碳”是关系未来四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亟待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园区产业绿色变革,而园区因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出现了绿色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的势态。
1. 支撑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人才储备有所不足。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创业园的集聚特征,表面是企业的聚集,实质是人才的聚集。园区近年来对人才的吸引较低,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匮乏。园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引才、用才环境欠佳,致使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重使用,轻培训”的理念盛行,造成企业内生动力不足;与学校、社会等开展的产教相融与合作引才力度不足,加剧了人才缺乏与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相矛盾的局面。
2. 支撑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尚未健全。目前,园区相关制度、规划、政策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且涉及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现有条文,也存在操作性不强和实施落地困难的状况,环境统计和监测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难以形成对园区各生产经营主体污染排放行为的有效监督。园区管理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规划、执行等方面缺乏经验,均在探索中改造、在摸索中前进、在求索中总结,致使园区决策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不高,时常出现“踩坑”现象。
3. 支撑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高地不够突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园区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园区近年来坚决贯彻落实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冶炼效率、整合资源配置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成绩,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环境资源问题依旧面临严峻挑战。园区内需潜力难以有效转化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动力,“卡脖子”技术短板依然突出。(作者:蓝 天、李章林、王俊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