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及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现代产业园区绿色生态新经济体系,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挑战、新机遇,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和引领园区各项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加强技术、器物层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产业园区生态建设制度体系,夯实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石,瞄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实推动现代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改造。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可依托 3R 模式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以南国铜业为核心,其他相关产业为产业链网的上下游配套产业,严格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经济体系,不断推动园区打破传统的高消耗和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防患未然的源头预防和治患及时的治理过程,逐步使园区产业和谐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中,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链条,打造循环经济模式。

1. 着力构建园区企业内部的小循环。铜在所有金属中再生性能最好,回收率高达 85%。园区应依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降低生产消耗、减少物质排放、妥善污染处理等方式改进自身技术,加大力度解决企业生产中关于消除污染物和资源再利用的难题,使可再生资源最大程限度实现使用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有效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和耐久度。比如,铜冶炼过程中的尾矿渣经过处理后可用于水泥厂等建筑材料行业。

2. 着力构建园区企业之间的中循环。园区应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时代发展与企业前进的总体方向,不断统筹园区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园区内的企业资源整合是完善共生关系的重要举措,通过将生产废物作为备用原料或者进行深加工利用,在循环利用和废物交换中实现园区内部的互惠式发展。

3. 着力构建园区与社会之间的大循环。社会大循环才是循环经济的最终价值追求,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承担起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园区管理要依托社会需求与动态,充分认识到园区内的“废”有可能是其他企业的“宝”,要及时发布企业产品、副产品、废旧物资的相关信息,通过与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因地制宜推动生活废弃物处理与园区资源再生利用的协调统一,积极参与到社会层面的循环中来,不仅能够在交流中互通经验、分享成果,还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回收利用效能。

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发展策略


二、大力推进产业园区清洁生产能源转型
        清洁生产是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双碳”目标的强力引擎。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应牢牢守住“清洁生产”的红线,坚决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以减轻或消除对环境的危害。

1. 优化“冶铜”工艺。园区应抓住冶铜这个重头戏,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冶炼技术,优化制铜工艺,比如,低碳能源替代、工艺过程优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 等。同时不断依托前沿科技,将大数据处理、复杂系统建模、VR、人工智能等先进智能技术与传统冶炼工艺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构建数据采集与分析一体化的智慧冶炼平台,不断探索“智慧冶铜”新平台、新模式、新品牌,切实提高冶铜效率,降低能耗物耗。

2. 深化“三废”治理。园区应针对“废气、废渣、废水”建立配套措施,以工艺技术、设备更新、过程控制和科学管理为抓手,在控制与利用上持续发力,使之“变废为宝”。通过引进临氧裂解一体化净化技术,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裂解和气态有机小分子深度氧化的耦合反应机理,使临氧裂解热量传递过程的调控达到系统自热平衡,实现废水、废气、废渣近零排放,逐步形成园区绿色产业链。

3. 强化“三余”利用。炼成钢铁需经过上百道工序,全程会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因此园区应着力捕捉“跑掉的能源”。借助企业协作、高校联动等方式深入挖掘产业“余汽、余热、余压”资源,通过发电等技术设备转化为电能,形成剩余资源的减量化、资源化、再生化,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服务体系,为园区低碳转型提供有力保障,以此盘活产业园,助力产业新城建设。

三、不断完善产业园区生态建设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从根本上而言,制度建设是推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开展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快构建园区生态管理制度。园区管理者要着力完善绿色低碳办企的相关政策,加强配套规章制度建设,让制度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在制度的规范范围之中,切实保障管理者、监督者、决策者有章可循、依章而行。

2. 全面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园区内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不再停留于原有的生产制造基础之上,而是充分推动力量下沉,延伸责任手臂,将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皆纳入生产主体的权责范围。以此创新约束机制倒逼产业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自觉加强对上游产业链的引导,规范回收利用流程,加强信息透明程度,调动各方主体履行资源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3. 建立健全园区绿色考核指标。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在推进园区绿色考核指标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原则,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指导下,结合园区内企业的性质、现状、目标进行分类匹配,搭建合理的碳排放信息检测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数据信息,定期对园区内企业进行评估和检测,对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奖惩引导,在企业间营造“绿色大比拼”的良好氛围。(作者:蓝天、李章林、王俊玮)




上一篇: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

下一篇:基于“产城人文”融合理念的产业园规划设计——以苏州纳米科技城C地块为例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