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软件园:产业投资与产业孵化协同运营模式构建

  上一节已对中关村软件园发展现状和问题、态势进行了分析,本章将重点讲解如何推动产业园区收入结构由地产开发为主向产业服务、产 业 孵 化、产业投资多元协同的后地产开发模式转变,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协同运营模式构建

  1.1 协同运营模式构建思路

  协同运营模式的核心是通过成立孵化服务联盟,推动园区已有各孵化机构项目资源、服务资源和软件园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媒体资源、载体资源、服务设施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引导园区内外的孵化服务机构参股成立孵化服务联盟(公司),并以孵化服务联盟(公司)参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实现孵化服务机构分享投资收益,产业投资基金获得可靠项目资源,孵化服务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共同承担项目投资评估和投后管理工作,构建在专业产业园区大背景下的产业投资和产业孵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运营模式。


  通过创新运营模式的构建,推动软件园公司收入结构调整,最终实现产业服务收益(主要是物业租售、运营服务收入)和产业投资(主要是产业投资基金的VC/PE收入)齐头并进。同时在基金管理机构的股权设置、激励措施方面突破体制机制限制,建立良好的收益分配制度,激励员工更好地服务园区创新创业主体。产业投资基金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

中关村软件园:产业投资与产业孵化协同运营模式构建

图1  产业投资基金运营模式


中关村软件园:产业投资与产业孵化协同运营模式构建

图2  基金公司股权架构


  1.2 基金设立的背景和目标

  2018年中关村软件园就已经完成全部土地出让和载体建设,在全国土地资源越来越难获取的今天,土地开发业务收入面临断档风险,以土地一级开发为基础和前提的传统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倒逼软件园公司进行收入结构调整。以中关村软件园已有的产业环境、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为基础,整合孵化生态,借力双创大潮,积极探索产业投资和产业孵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运营模式。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带动,聚集一批特色孵化平台,培育一批创新人才,支持一批创业项目,激发园区创新活力,推动收入结构调整。


  1.3 基金公司股权架构

  基金管理机构为A公司,其股权架构如图2所示。

  1)基金管理团队持股平台的设立。为充分发挥总经理价值,提高决策效率,应由总经理持股51%与核心人员持股34%以及预留股权份额15%(暂由总经理代持)成立“B公司”作为基金管理团队的共同持股平台。


  2)孵化服务机构持股平台的设立。软件园内各孵化机构合资设立“D公司”作为孵化机构的持股平台。


  3)孵化服务联盟持股平台的设立。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孵化服务公司和“D公司”,以51%和49%的股份比例合资设立“C公司”作为孵化服务联盟的持股平台。下设孵化服务联盟秘书处,负责软件园内各孵化服务机构工作协调和项目推荐(投资)。


  1.4 基金管理公司设立

  B公司、软件园公司、C公司3家分别以49%、34%和17%的股权比例合资成立“A公司”作为产业投资的管理机构。


  基金公司组织架构参照一般投资公司通行的做法,岗位设置按照一期基金实际情况确定,未来设立二期基金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增加相关岗位人员配置,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中关村软件园:产业投资与产业孵化协同运营模式构建

图3基金公司组织架构


  二、结论

  改革开放40余年,通过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也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发展。但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产业园区应该紧跟政策形势创新运营模式,以产业园区成熟的环境和资源为基础,促进实体经济向中高端升级。


  在对中关村软件园进行充分调研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园区的发展不能固守单一的运营模式,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政府需求、园区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和创新。尤其是初期采用地产开发模式的产业园区,在成熟阶段必然面临土地资源制约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就成为园区深挖存量资源、拓展营收渠道的必然选择。重视服务能力建设是产业园区进入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整合各方创业服务资源并匹配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促进产业园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优化产业环境。体制机制的制约可以通过合伙制基金管理公司寻求突破,既不影响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各股东利益,又可以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创新,充分激励员工,达到创收挖潜的目的。


  通过构建在专业产业园区大背景下的产业投资和产业孵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运营模式,解决原有地产开发模式在当前形势下不可持续的问题,同时突破体制机制限制,提升服务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园区收入结构调整。(作者:郭旭,贾春岩,王广志)





上一篇: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划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全管理模式

下一篇:基于边缘效应的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思考与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