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而乡村数字经济能通过现代科技赋予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新动能,对传统农村进行创新转型,促进现代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进一步融合,使数字经济成为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本研究从加强数字基底建设、培养数字专业人才、深度嵌入特色产业以及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入手,以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督管理为支撑,提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以及乡村数字生态培育三个新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提出实践参考,助力促进乡村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乡村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世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同时,学术界针对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电商发展方式创新等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就数字技术如何应用于精准农业、农村物流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当前,相关研究大多侧重于单独一个方面,很少对数字经济发展中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设施、人才资源、产业转型、治理创新等多要素的协调发展展开全面且系统地探讨。


1  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斐然,通过扩大网络通信覆盖范围,实现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均超过99%,并且一些发达地区已经率先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同时农村数字底座建设在不断完善中。同时,我国打造以县级物流中心为枢纽、乡镇配送站为节点、村级服务点为终端的三级物流网,使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流通,有利于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1]。


1.2  数字技术应用逐步渗透

数字技术已在乡村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呈现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良好局面。在农业生产方面,已大规模普及物联网技术,如应用智能温室、精准灌溉等方式有效开展生产活动,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农村电商方面,已形成“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销售”等新兴业态,开创了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2]。


2  乡村数字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

尽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一些偏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信号弱、带宽低,阻碍了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同时,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维修更换困难,老化更替成本高,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数字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缺少数字技术应用人员,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互联网。而且,在吸引和留住数字人才方面,乡村优势较小,即便是当地大学生、科技人才也不太愿意返乡就业。农村数字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适应未来的数字化发展需求。


2.3  产业数字化融合深度不足

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整体较低,智能农机、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较少,大部分地区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农村电商发展同质化较为严重,大部分地区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电商名牌,产品的附加值得不到提高,产业链条短而散。此外,乡村文旅、康养等新业态和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探索刚刚开始,其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3  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3.1.1  大力推进网络深度覆盖和升级

一方面,应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网络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5G和千兆光纤网络的步伐,切实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广度与速率水平。另一方面,建立能保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长期有效的运维保障机制,引入专业第三方进行定期化、专业化的维护管理,切实保障设备设施使用功能稳定有效发挥,为数字技术下沉至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撑[4]。


3.1.2  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及冷链系统

其一,整合邮政、快递、供销多方面的物流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布局,增强末端配送能力。其二,增强农村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力度,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在重点村完善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成覆盖全面、流通顺畅、高效便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


3.2  强化数字人才培育与引进

3.2.1  打造多层级人才培育平台

依托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力量开展面向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根据农民的不同情况分类制定数字技能培训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电商带头人、农业数字化应用示范户等方面的培育。同时,实施“乡村数字人才专项计划”,对参加培训并取得效果的农民予以补助,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提高农民学习数字技能的积极性[5]。


3.2.2  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出台针对大学生和数字人才的优惠措施,在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使高校毕业生、数字技术人才能自愿返乡或者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实施“数字人才下乡”服务机制,鼓励城市科技人才、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去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并以柔性引才的方式充实乡村数字化发展队伍[6]。


3.3  推动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

3.3.1  加快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进程

一方面,大力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业方面的运用,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种植养殖精准化管理。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数字经济平台建设,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数据,将农业全产业链推上云端,并使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常态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7]。


3.3.2  提升农村电商发展质量

引导农村电商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挖掘本地特色,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加快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追溯体系。同时,促进农村电商与乡村文旅、休闲农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探索“电商+直播+文旅”等创新路径,扩大农村电商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掘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4  乡村数字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4.1  强化政策引导与统筹规划

首先,健全乡村数字化发展政策体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部门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其次,将乡村数字化发展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督查检查力度。最后,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数字化发展的专项规划,在现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突出数字化发展要求,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具体实施路径,指导数字乡村建设发展[8]。


4.2  加大资金投入与多元融资

其一,中央和地方应加大对乡村数字化的财政投入,关注乡村数字化过程中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其二,着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PPP模式、产业基金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指导金融机构创新各类适合乡村数字化发展的金融产品,对涉农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优惠倾斜,通过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带动效应,激发各村镇内部改革力量和发展活力,以保障乡村数字化发展所需的资金。


5  乡村数字化发展的新方向

5.1  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首先,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面向乡村实际需要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在农业生产的应用场景下,应研发适应于复杂地形和多种多样的种植养殖模式特点的智能化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其次,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农产品病虫害智能化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服务。最后,开拓区块链在农产品溯源、农村金融等领域中的应用,增强交易的信任感,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


5.2  推进数字化转型协同发展

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壁垒,形成乡村数字化转型共同推进机制,统筹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打通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数字链条,将乡村政务数据、产业数据、民生数据归集融合,实现跨部门数据共通、业务协同,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服务效能。


6  结语

农业数字化转型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治理水平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措施,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因此,各地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专业人才,推动产业数字化融合,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建立保障制度,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挖掘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探索出新的路径方向。(作者:王倩)



上一篇:“十五五”规划背景下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