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产业规模、产业体系、创新资源、扶持政策四个方面分析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着行业领军型企业缺乏、研发和市场化能力不足、产业投融资市场不健全等问题。
一、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南京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境、生物能源、生物资源等领域率先布局、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专利产品和技术,构建了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体系。从产值贡献率来看,生物医药产业依然是南京生物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
(一)产业规模:产业主体数量快速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发挥规模效应
2022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规模达1821.2亿元,已经形成“两核三极”的发展格局,其中“两核”为江北新区基因与细胞治疗中心和江宁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三极”则是栖霞区和南京经开区的创新药物基地、高淳区的医械产业化基地、鼓楼区和玄武区的转化医学及智慧医疗基地。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排名前50强中,南京生物医药谷位列第13名,江宁高新区位列第17名。截至2022年底,南京拥有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775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上市企业17家,其中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围“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榜单。
(二)产业体系:研发与生产并重,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初步建成
经过多年发展,南京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最集聚、研发管线最多、新药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生物全产业链布局有序推进,创新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国内基因测序行业20强企业中,已经有1/3落户南京。2022年,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链规上企业达到775家,营业收入实现2060.88亿元,同比增长9.7%,已经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在市场推广方面,通过发布《医保支持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清单》,推进创新药品耗材进医院,累计推出6批共84个生物医药创新产品至定点医疗机构使用,涉及29家生产企业,销售额累计超3亿元。
(三)创新资源:要素逐步集聚,产业创新生态初步构筑
创新平台丰富且完善,南京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66家,包括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0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载体量多且质高,南京拥有20多所从事生物医药教学的院校,其中设有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本科院校有9所;拥有14个国家级生物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数量全国排名第四;拥有8个国家级生物医药创新载体,生物技术研发优势显著。高水平领军人才集聚,国家级人才数量和省级人才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三,其中仅南京生物医药谷内就集聚了10多名两院院士、30多名国家级人才专家。医疗科创资源禀赋优越,南京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7个,三甲医院达28家,卫生机构拥有病床超5万张,数量位列全国第九。在科研和创新资源方面,南京拥有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15个,位列全国第四。
(四)扶持政策:全力打造产业地标,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南京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2019年开始,先后出台了《南京市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助力打造南京生物经济产业地标。2021年9月出台的南京市《生物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重点围绕“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生物制造应用平台、生物农业转化基地”四大功能区,把南京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生物经济先锋城市。2023年6月出台的《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产业强市高度提出,到2025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居于全国第一梯队,打响南京作为生物医药创新重镇的品牌。
二、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南京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生物经济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前沿成果研发、科研成果转化、投融资体制和产业布局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一)前沿性突破性成果不足,行业领军型企业缺乏
虽然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企业较多,但存在小、多、散和低水平竞争等问题,缺乏行业领军型企业,很多企业还处于加工制造较为初级的阶段,处于全球分工中产业链的中下游,核心竞争力较弱。在基因技术和细胞治疗领域前沿性突破性成果仍显不足。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仅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列泰州、连云港之后。
(二)研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市场化能力不足
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南京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新药研发力度不足、研发成果转化困难、难以满足生物制药市场发展多样化需求。目前,南京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低于5%,与发达国家的10%以上相比,差距较大。此外,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抵御投资风险能力较弱,这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
(三)产业投融资市场不健全,创新投资占比较低
近年来,南京虽然全力落实“一企一策”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是,仍然存在投融资市场不健全,创新投资占比不高等问题。2023年一季度,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企业共发生融资事件16个,增速65.7%,与杭州、苏州等城市相比,明显偏少。此外,生物医药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抵抗投资风险能力比较弱,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重制约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作者:张洁、傅雪梅、蒋同明)
下一篇: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