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拥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与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双重叠加优势,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态势凸显,科技研发能力突出,在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医学等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形成了以科学城、知识城以及广州市国际生物岛的“二城一岛”为核心,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城与国际医药港等特色产业园区综合协调发展的“三中心多区域”的生物医药空间发展格局。本章节重点分析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具体如下: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年均保持约10% 的增长速度,产业链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3800多家增长到2021年的6400多家,位居全国第三。2020年至2021年间,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数接近50家,市值排名全国第4位,培育了达安基因、广药、博济医药、达瑞生物、香雪、万孚生物、金域医学、迈普、百奥泰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的局面。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白云山、花海药业、大参林等原料药企业和优莱美制药、华研精机、锐嘉工业等制药设备企业,中下游的华南疫苗、永顺生物、达瑞生物、百奥康、白云山生物、辉骏生物、润虹医药、达安基因、泽田生物、俊豪医械、达安基因等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血液制品、重组蛋白、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企业。
二、集聚态势较为明显
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布局在黄埔区、越秀区和天河区,其中,黄埔区建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聚区——广州市国际生物岛,聚集了高端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工程与化学创新药等领域的企业;越秀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主要聚集高端医疗器械和精准医疗等领域企业;天河区建成天河智慧城、“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天河智谷,主要聚集化学创新药、现代中医和高端医疗等领域企业。
三、创新机构基础较好
广州市拥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市中医药大学、广州市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医学相关高校,其中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市中医药大学、广州市医科大学进入2022年全国2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建有中科院广州市生物院、广州市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和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等研究院所;拥有6家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此外,还拥有一大批国家级/ 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广州市拥有5000多家各类卫生机构,三甲医院数量居全国第三,达到67家。此外,广州市依托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在生物医药领域引进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引进了包括施一公、徐涛、王晓东、裴钢等在内的20多位院士。
四、政策体系日益健全
多年来,广州市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谋篇布局,接连出台了《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 修订)》《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 - 2025年)》《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8 -2020年)》等政策,旨在集中优势资源,促进本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力图将广州市打造成全国新药创新的策源地、全球新药临床试验的集聚地和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高地。广州市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从打造产业链及创新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推动研究成果快速转化等方面制订了很多优惠政策。如中新广州市知识城,不仅注重为当地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业的孵化器和国际化的创新空间,还通过制订优越的产业政策、开放的人才政策以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企业融资、市场拓展与国际合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五、研发实力较为雄厚
广州市生物医药研发实力雄厚。本文以“生物医药”及相关关键词,检索了广州市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4日的专利申请情况,共检出3731项,高于苏州、南京、杭州、成都、天津、武汉、深圳等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市2017年1月- 2022年7月的申请专利量见图1,其中2020年的申请量达545项,出现一个小高峰。此外,近年来广州市还在一些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平台资质和临床试验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如,广东省6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 全部在广州市建成,39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 等新药研发平台落户在广州市,数量占广东全省一半;2021年广州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数106份,新冠疫苗临床批件2份,约占全省的一半。(作者:易卫华)
上一篇: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