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从EOD 模式的内涵、特征和政策发展出发,结合农发行湖南省分行支持 EOD项目的初步实践,分析了当前EOD模式项目开发存在的问题,本章将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性金融支持EOD模式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
农发行要创新投融资渠道,加大对EOD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于符合政策条件的EOD项目,可以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组合的方式支持,比如专项债+政策性贷款“债贷结合”、政策性基础设施基金+政策性贷款“投贷联动”,促进多元可持续EOD投融资机制的建立。要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收益权、林权、排污权、取水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新模式,满足企业绿色产业、绿色转型融资需求,为加快EOD模式的应用推广添薪蓄力。未来在政府、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等各方推动之下,环境类权益交易市场有望形成稳定成熟的定价机制和交易机制,这将为EOD模式下生态溢价收入提供更为清晰的测算依据,也会增强社会资本投资EOD模式项目的积极性。
二、优化金融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国之大者”。农发行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对于符合融资条件的EOD项目给予充分支持。一是要深化政银交流合作。通过工作座谈、联合发文、共同建库、政策宣讲等途径,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议事协商机制,深化融资共识。二是要加强项目对接。对于条件成熟的EOD模式重点项目,包括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金融支持储备库项目、各部委和人民银行名单制管理的项目,要主动对接、提早介入、全程培育,将好项目牢牢抓在手上。三是要推出匹配EOD项目特征的绿色金融产品,比如绿色信贷、绿色票据贴现、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根据项目的开发经营、还款周期制定“融资+融智”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满足客户“一站式”服务需求。四是要优化授信审批流程。对于EOD模式重点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授信授权和办贷流程,给予优先调查审查、优惠利率、适度容缺办贷、延长贷款期限等信贷优惠政策,缩短贷款办理周期,加快信贷资金投放。
三、拓宽收益来源
EOD模式项目通过在片区内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基底,导入关联产业,吸引人口集聚,实现区域土地价值提升,这意味着土地一级开发往往是其重要收入来源。农发行应充分发挥政策型金融“融资融智融商”优势,提前介入项目融资方案设计,引导市场主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延伸土地开发链条,积极参与土地的二级、三级联动开发,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效用,丰富项目收益来源。对于乡村振兴相关的EOD项目,可以采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发的途径来增加收入来源,在修复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聚焦特色农产品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生态康养等领域,打造全产业链条,提高开发效能,全方位挖掘潜在收益。此外,在EOD模式项目开发时,要重视项目施工所产生资源的二次利用。例如,河流综合治理项目产生的清淤砂石、矿山修复项目所产生的土石料可用于周边的在建产业园、农村公路,既能节省砂石、土方的处置费用,又能获得额外收益。
四、加强市场化运作
EOD模式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施难度较大。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谨慎选择项目开发主体。从规划统筹、建设开发、产业运营三个方面考虑,引入综合开发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运营经验丰富的市场主体,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涉及政府投资的项目,应该严格按照招投标的制度要求,通过竞争性方式确定项目实施主体。针对在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两大领域均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企业稀缺、进而影响EOD模式项目一体化实施的问题,可通过组建投资运营公司的方式来吸纳不同领域的优势力量。由地方政府授权属地国企作为实施主体,签署授权协议,再由被授权的政府平台公司牵头,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分别选定在生态修复领域和产业开发领域具备专业能力的社会资本,共同组建项目公司(SPV)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融资、建设和运营,政府则扮演项目“监督人”的角色,发挥不同领域社会资本的专业优势和政府的监管引导作用,多方协同形成整体合力。
五、强化风险防控
鉴于EOD项目普遍周期长、复杂性强、风险大,政策性银行须夕惕若厉、未雨绸缪,始终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一是要将风险关口前移。围绕地方债务、财力收支、人口情况测绘“风险地图”,注重风险监测研判,强化行业产业分析,对客户进行穿透式分析,做好企业现金流压力测试,提前制定风险事件应急预案。二是要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厘清各利益主体权责,综合考虑政府、政策性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社会资本的风险管理能力,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风险收益相适应”原则,制定风险分配机制,并将相关条款白纸黑字列入合同当中,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各方接受范围之内。三是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加强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合作,运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存量、开发利用、后续管理情况进行有效追踪,实行全流程动态管控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变化情况,消除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自然资源交易风险,促进实现生态产品“明码标价、公平买卖”,为EOD模式项目顺利实施注入“强心剂”。(责任编辑:邓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