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十堰市金岗村产业规划及生态环境营造

以湖北省十堰市金岗村为研究对象,探索以“生态农林发展、康养旅游互融、政企民共兴”的发展模式,坚决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努力将其建设为城郊农家休闲园,打造生活居住与文艺康养之所。研究结果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价值。


郧阳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中北部。郧阳区林面积254750.51km2,森林覆盖率66.5%,林木蓄积量808.61万m3。在《郧阳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5)》中指出落实城乡空间结构——“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将郧阳打造成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秦巴山片区现代农业科技引领区”。争取到2035年,郧阳区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美丽农村、全面建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区。最终目标建设成为汉江旅游带、康养产业带、高发展示范带,着力打造汉江生态画廊与城郊游憩带。


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十堰市金岗村产业规划及生态环境营造



一、十堰市金岗村现状分析

选取湖北省十堰郧阳区城关镇金岗村进行设计规划,希望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改善生态环境污染,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金岗村位于汉江生态休憩带中心段,城关镇以西10km,汉江北岸,与柳陂镇隔江相望,规划区域面积约3km2。同时位于规划汉江生态休憩带中心段。全村临水,拥有约5km水岸线,村内有301省道穿境而过。

1.1自然情况

1.1.1山体格局。金岗村地势呈现北高南低,汉江岸线平坦;南城北山,金岗村北部多为山体;村落多集中于地势较低的地段。

1.1.2湖泊及水体分布。水资源较丰富,江边岸线较长;沿汉江约5km水岸线,水资源环境较好,且现状有江滩景观。

1.1.3林地、农田分布。林地园地资源缺少,林地面积20hm2,为退耕还林区,园地面积6.66hm2;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耕地面积共43.3hm2;主要种植小麦、玉米,667m2平均年产值400元,经营方式为个体经营,主要收入占家庭收入的15%。


1.2社会经济情况

1.2.1基础情况。全村248户987人,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9%,现有贫困户27户、贫困人口89人。

2.2.2居民分布。大部分居民沿汉江分布,其中有1处移民安置点,安置户数为30户。

1.2.3经济条件。个人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村内近几年外出务工384人;金岗村处于子胥湖开发范围内,经村“两委”研究,将以二组土地流转为契机,鼓励村民发展小杂果采摘、乡村休闲游、农家乐等发展门路,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


1.3综合分析

金岗村坚持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和培育高标准经济林,选择早熟、丰产、优质的品种和类型;合理利用现有33.3hm2荒废山地,同时与20hm2退耕还林区连接,形成高标准经济林基地。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平台,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加工,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并提供特色旅游商品和特色农副产品。打造多元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改善现有滨水资源,发展以“水驿、水果、体验、文化、康养”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业态,打造生活居住与文艺康养之所,成为金岗村休闲旅游品牌。


二、十堰市金岗村规划策略

2.1总体策略

湖北省十堰郧阳区城关镇结合上位规划,重点打造汉江及内湾滨水一带区域,衔接“汉江生态走廊”,沿汉江打造滨水休闲景观,发展村落与滨江景观联动开发,发展农林经济产业区、物流商贸生活区、康养旅游休闲区三片区。

2.1.1规划衔接,城乡统筹。落实上位规划,以区域城乡统筹发展为背景,形成衔接性强、前瞻性好的规划结构。

2.1.2设施先行,用地更新。近期策略——优化推动配套设施建设与存量用地更新,以提升人居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1.3创新治理,持续收益。从产业发展与村庄服务两大方面建立村民持续收益机制,创新引领乡村现代化发展。


2.2金岗村规划策略

金岗村从发挥优势、展现特色的角度出发,针对金岗村现有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三点发展策略。

2.2.1一路一水,城景交融。一路,即301国道串联乡镇,链接各村组路,提升沿线环境。一水,即充分利用现状滨江景观,提升乡镇品质环境,促进农民向居民快速转变。


2.2.2农旅共建,特色塑造。提升道路、建筑及整体外环境质量,促进农民向居民快速转变,有效利用民居发展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种植经济林,退耕还林,打造特色产业。


2.2.3文艺休闲,滨水农家。村内有突出音乐、美术、歌谣等文艺文化,利用樊梨花的美丽传说等,在本村打造戏台,唱响剧目舞台,弘扬其英雄事迹,增添文化活动,留住过往游客;利用现状滨江景观,构造水驿民宿,打造农旅住宿品牌,优化现状景观,在滨水区规划一条连续的游步道,打响滨水人家的康养旅游品牌,规划打造水驿民宿,吸引游客。


三、十堰市金岗村生态环境的构建

3.1总体原则

郧阳区生态环境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四大方向进行构建,并实行八项举措:报安全、治洪涝、修道路、保用水、治污水、整环境、建公设、建农设;金岗村则采用三项原则来创造环境和谐的美丽家园。


3.1.1民生优先原则。把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放在第一位置,以确定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聚焦移民发展的核心困境和薄弱环节,以村民的根本需求为着眼点,重点解决村民最为期盼、直接受益的问题。


3.1.2产业协调原则。与产业结构及产业格局相协调,以全域旅游为背景,产村一体,结合生态农业、现代加工、乡村旅游发展布局,确定各村美丽家园建设方向。3.1.3居住便利原则。在村内满足村一级的移民基本服务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城乡共享,在区域内满足片区层级的综合服务需求,构建均衡网络服务体系,使各村达到生活便利的现代居住标准。


3.2滨水江滩生境营造

3.2.1生态水泡的设置。金岗村沿汉江约有5km水岸线,在江边滩地设置大小不一的湿地生态水泡,可起到金属沉淀、营养物与病菌去除、有毒化合物降解、生物氧气需求(BOD),发挥生物过滤器的作用。生态水泡依据现状设置不同的植物群落,保护水岸线,改善水质,为生物栖息提供场所,并营造出丰富的沿江景观;提升整体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绿色生态净化体系;实现雨洪调蓄、收集,净化雨水,成为天然的雨水收集器,并渗补给地下水,以及作为生态用水。


江滩边坡采用天然石块嵌入护岸形式,采用自然石块堆砌护岸,石头间扦插插穗,形成兼具防护雨洪功能、生态景观功能的美观渠道。部分缓坡补种草坡及灌木,水面部分配置挺水、浮水植物,形成上中下3个层次,构建丰富的沿江水岸线。


3.2.2水生植物的设置。水生植物具有污水净化的作用,通过植物的过滤、吸附等作用,净化沿江滨水水岸,基地清淤、去除过剩营养物质。水生植物可将大分子的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最终由植物自体进行吸收、净化,具有此类功能的主要水生植物有菖蒲、铜钱草、伞草、芦苇、水葱、鸢尾等。例如,挺水植物中铜钱草、菖蒲、伞草对去除水体中的氨氮有很好的效果,漂浮植物中凤眼莲、水浮莲对去除水中的COD和氨氮也有很好的效果。在植物设置时可进行一定的匹配,以形成稳定、健康的植物群落结构。


滨水江滩水岸线生境的营造,不仅可以防洪护堤,丰富环境景观,还可以成为动物栖息地、迁徙长廊、污染物缓冲带、回收养分、补充水供给。在保护与修复水岸线时,通过湿地保护来改进滞洪带,预防汉江流域污染和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通过扁平形的边坡,设置石块、植物等来稳固水岸;通过增加生态水泡和浅滩,用圆木拦沙堤、低流动性的突堤和岩石来保护鱼类栖息地;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清移侵袭物种来重建水岸线。通过这些方式来营造金岗村5km水岸线的江滩生境。


3.3公共环境整治

3.3.1置污水管道。污水量10t以上可采用地埋式微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模式。全村给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两侧,车行道下给水管最小覆土深度为0.7m,与雨水管交叉时,位于雨水管之下。


3.3.2垃圾收集站。村域内集中式垃圾收集点建议采用矩形立方体结构的垃圾收集房,结合环境实际需求,可选用仿木质外观或青砖白墙外观。设置1处小型垃圾收集站,引导村民垃圾分类投放,提高资源再利用,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文明生活习惯。


3.3.3垃圾箱。材质可选为塑料或木质垃圾桶,塑料垃圾桶易于清洁;木质垃圾桶质感好,容易与环境协调。每15户设置一个垃圾箱。垃圾箱应美观、耐用、防雨、阻燃,设于道路两侧或路口。


3.3.4公共厕所。风格为白墙黛瓦,外立面增设徽派风格山墙或木质贴面。按照村庄建设标准布置冲水式公共厕所若干处,每座厕所15m2左右,供村民及游览人员使用。同时安排人员维护公共卫生,满足卫生要求。


5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金岗村作为十堰市郧阳区水利湖泊局编制移民村后续帮扶对象之一,从环境策略、经济策略、旅游策略进行规划,将该村建设为城郊农家休闲园,打造生活居住与文艺康养之所,完善城乡统一规划,预计在2035年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示范村。(作者:余瑛,汪文俊,王玮)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级产业布局与规划研究———以大关县安乐村为例

下一篇: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作用关系及对城市规划影响特点分析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