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津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园更新策略
为实现农业+文旅的使用需要,本项目需要建设组培实验室约6000平方米、乡村振兴运营展示中心400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500平方米以及满足游客接待的200人规模的配套酒店的配套要求。本项目通过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并加建新建筑,在空间塑造中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建设绿色低碳的产业园区。
在本项目的更新设计中,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1)功能问题:如何在现状建筑基础上合理组织多项使用功能的需求?(2)形象问题:在改造中采用什么措施可以有效增强地域文化属性,并形成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代表园区?(3)空间问题:如何打造产业园高品质的办公、展示、住宿环境是低碳更新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1 规划更新
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通过拆、补结合的手法,充分利用存量建筑,合理规划场地,满足园区的使用要求。
1.1.1局部建筑拆除,整合园区流线,打造展示集散广场
拆除原加建库房和部分墙体,通过植入中庭,增强建筑采光,在室内进行结构加固,并加建空间,满足展示、组培功能需要。在办公建筑的改造中,为形成统一的沿街展示面,为游客服务和配套酒店预留充足的集散空间,将办公楼西侧裙房拆除,通过整合沿西侧道路的展示面,统一打造连续、完整的展示集散广场(图3)。
图 3 园区内新增建筑更新设计策略
1.1.2加建L形体量,外围完整界面,内构院落空间
拆除办公楼西侧裙房后,沿办公楼南侧、西侧道路通过植入一个完整的建筑体量,形成沿街统一完整的展示界面,并植入酒店大堂、游客服务中心等外向型功能;同时,L型体量与原有保留办公建筑围合形成庭院,打造了闹中取静的私密空间,满足配套酒店的使用需求。
1.1.3复核功能面积,切分建筑体量,满足功能需要
植入的L形体块根据游客服务中心、配套酒店、园区物业办公等功能需要,适当切分体块,合理安排建筑高度,打造体量均衡统一、天际线错落有致的整体城市形象(图4);合理组织园区出入口、场地、交通组织,保证园区的功能使用要求。
图 4 更新设计前后的整体效果对比
1.2 功能更新
根据现状建筑的空间形式,与新功能进行合理的匹配,将新功能布局在条件最佳的区域。
1.2.1组培实验与运营展示中心
在厂房的功能组织中,基本保持原有结构柱网的布置形式,该部分空间以开敞式空间为主,与规划的组培实验室、展厅功能的空间需求相匹配。北侧厂房主要改造为组培实验室功能,设置外侧环廊,作为交通和参观的主要流线;内侧设置组培试验区,组培试验区通过增设钢结构夹层的形式,创造二层空间,组培试验区按照组培相关工艺,有特殊的温控和光控措施,放在内侧可有效进行人工调节。
南侧厂房改造为乡村振兴运营展示中心,在西入口进入后,分别植入影壁墙、放映厅、开放式展厅,该区域为两层通高区域,较为开敞;通过增设钢结构夹层的形式,创造局部二层空间,结合夹层空间在一层设置茶室、咖啡厅、阅览区等附属设施,二层区域设置为办公区,由运营中心办公使用,一层和二层通过中央大台阶相连,既形成了上下层的紧密联系,同时可以作为观展座椅使用。
西侧二层裙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原为一拖二的办公形式。通过改造,一层独立作为对外商业,改造后形成二层单廊式办公区,作为园区物业公司独立使用。
1.2.2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酒店
游客服务中心和酒店区域沿西侧广场新建高标准的服务中心、酒店大堂、餐饮配套区、会议配套区及高标准客房,满足酒店的大部分使用功能,同时,对老办公楼进行内部改造,升级为部分客房,通过围合的内院空间,提升酒店客房的景观价值。
游客服务中心位于项目西南角区域,紧邻两条主要城市道路的交界口独立设置。建筑两层通高,主要布置等候大厅、园区接待服务中心、精品商店及休息区等设施。
酒店大堂布置在西侧建筑中心位置,两层通高,设计总服务台、前台办公、物品暂存、大堂吧、临时休息区。酒店大堂与游客服务中心贴临布置,公用前区广场可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西侧建筑二、三层布置早餐厅及会议中心,为酒店提供功能齐全的服务配套。酒店南侧新建客房区,建筑共4层,采用双面布房,南侧房间可以直接看到古桑公园的景观,北侧房间朝向景观内院,品质较高。北侧老办公楼通过内部改造升级,改造为标准客房,与西侧、南侧建筑通过连廊紧密相连。东侧老建筑裙房共2层,改造为员工办公、食堂和休息区,与客房相对分离。
1.3 形象更新
厂房西立面是需要重点刻画的部分。西侧在两个厂房中心位置设置了两个厂房门,其余立面均为单调的点状商业门窗。在改造设计中,为打破西侧呆板的立面形象,通过在西侧两个厂房入口处植入两个钢结构玻璃体量来增加西侧造型的丰富程度,同时更加凸显了入口的位置,突出了组培试验区和运营中心的两个主要入口(图6)。同时,提取乡村建筑坡屋顶的建筑元素,采用钢结构廊架在屋顶和首层进一步丰富西立面造型,形成富有变化的整体形象(图7、图8)。建筑一层的钢结构廊架,一方面强化了建筑的横向联系和立面效果,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灰空间,成为游客愿意驻留的特色空间。
游客服务中心提取古桑树枝叶结构以及折线型建筑元素,营造统一、丰富的乡村天际线。在西侧立面处理上,通过折现元素的层层堆叠,将西侧沿街建筑体量进行消解。一方面,将二层的游客服务中心体量,一层的酒店大堂体量,三层的会议中心、早餐厅体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显突兀;另一方面,还用重复的元素大大消解了沿街建筑体量,符合区域的尺度关系,也与北侧的厂房在造型上取得了呼应。在南侧新建建筑的立面设计中,保持了与西侧建筑的整体风格,同时在北侧、东侧老建筑的改造中也延续了这种元素,保证了配套酒店的风格统一。
1.4 空间更新
厂房部分通过拆除两个厂房之间的钢筋混凝土库房,改造为绿植丰富的景观内庭院。两侧改造为通高的玻璃窗,形成多层次、丰富的室内外空间。通高玻璃窗及局部架空设计,使得景观内庭院、展厅感知空间、交流分享空间、办公运营空间和茶点共享空间在视觉上彼此交互,提升了空间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图9)。
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酒店在形体构成上力求与原建筑在用地上形成围合院落,营建别有洞天的景观内院,将游客服务、配套酒店等功能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在内院中,设置露天茶座、景观水池、休闲廊道等设施,丰富院落的功能性(图10)。
1.5 能源更新
1.5.1工艺减碳
工艺设备改变传统的以柴油、燃气为主的能源形式,全部采用电气化设备和先进的全电气化传输系统,减少大量人工。工艺的电气化也为园区实现运营零碳创造了条件。
1.5.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本项目充分利用山东德州地区光照条件优越的优势,在进行屋顶全面翻新过程中融入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建筑屋顶采用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的技术措施。该降碳减排项目每年可输出约200万Kwh,减排二氧化碳1150吨,发电量可以基本满足园区日常的用电需求,为实现园区的低碳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夏津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园更新实施方案
1.1 进行外墙和屋面整体改造
(1)组培和运营中心根据立面改造方案,针对外墙部分,将既有外墙材料进行局部拆除,包括:装饰构件、抹灰、外窗及部分墙体;对外墙、门窗进行节能设计,更换满足防火规范的保温材料及外门窗。
(2)针对屋面部分,由于屋面长时间没有针对性的修缮,局部有漏雨现象,且屋面荷载难以应对未来光伏设施的搭建,该项目在屋面更新设计中,将屋面进行整体拆除,原厂房的钢结构梁柱承载力较好,屋面更换为满足防火、节能、一级防水要求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屋面(图11)。
图11 实施方案效果
1.2 根据结构鉴定结果,对现有结构进行抗震加固
(1)考虑到现状结构为门式钢架,在新增夹层部分与原结构进行连接,原钢柱、柱脚及基础均不满足设计要求,且体系不合理,对于夹层部分(包括组培实验室),拟采用与原结构脱开的方式,即在原结构内部嵌套新增钢结构。
(2)根据现场勘探,需要对既有钢结构厂房进行如下处理:除锈、更换屋面板、增加支撑、悬挂空调处新增檩条等。
(3)对西侧砖混部分,根据建筑功能的调整、房间划分及新增设备或机房,对楼板及次梁采用增大截面法或粘钢法进行加固,对于墙体采用钢筋网砂浆抹面层进行抗震加固。
(4)对于北侧库房,现状屋面为T形板,考虑到后期屋面需放置设备机组,且本次改造需要新增夹层,设计中对北侧库房进行整体拆除后,采用钢结构进行重建。
(5)对于钢结构厂房之间的砖混结构进行整体拆除作为景观庭院,局部新增部分钢结构。
(6)针对西侧立面新增造型部分,为加快施工速度,尽量减少湿作业,新增造型部分采用钢结构实现,采用钢结构结合穿孔铝板幕墙形式,实现外观造型的多样化。
1.3 室内改造设计
(1)对室内的结构、墙体、内门窗、防水等部分进行土建改造;根据组培工艺和运营中心使用要求,进行空调、排烟、电力、消防、给排水方面的安装改造;对地面、墙面、顶棚、踢脚、卫生间器具、隔断、内门、装饰隔断、大会议室隔音系统、家具家电、屏风、摆件等进行室内装修改造。
(2)室内空间灵活分隔,营造弹性化空间,利用可拆卸墙板,灵活组织空间,适应多种使用场景。
结语
随着使用功能发生变化,各类存量产业园区在未来面临更新提升的需求。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应当用好存量建筑,避免大拆大建,满足使用需要,回应文化本底,倡导低碳排放;在设计中应当从规划、建筑、空间、造型、用能五个方面融入绿色低碳理念,采用低碳改造设计方法,全生命周期开展低碳运营,实现低碳排放,推动产业园区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作者:孙铭、张国萌、韩鲁成、王燕、李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