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融合类村庄是城市与乡村联系最为紧密的村庄类型。通过对此类村庄乡村振兴规划的研究,在总结其发展经验的同时,将更有利于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分析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功能包括鲜果类农产品保供、产业孵化、休闲娱乐以及文化传承。以棠香人家为例,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其主要功能,提出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环境提升、文化活化的发展策略。通过提质农业生产、优化产业布局、全域环境整治、文化价值提炼四条路径实施乡村振兴,并总结发展模式。
一、棠香人家概述
棠香人家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包括和平村、惜字阁村全域以及五星社区局部,地处大足区中部地区,北接中敖镇、西连龙岗街道办事处,东北毗邻宝顶镇,是大足城区、宝顶景区之间的必经之路。境内地属浅丘带坝,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村落住宅分布呈现近水、近路、近林盘的特点,主要为2层~3层,多为砖石结构或砖混结构,主要为巴渝民居风格。棠香人家所处大足区域文化包括石刻文化、军屯文化、农耕文化等,总体而言棠香人家文化底蕴重,但活化较差,文化赋能需迭代升级。棠香人家初步形成集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城景融合旅游休闲综合体,并带动了和平村、惜字阁村农家餐饮的发展。产业发展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链条短,整体以种植为主,缺少产业之间的融合;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较为粗放,尚未形成标准化、科技化的发展模式;旅游消费力未得到释放,季节性强、缺乏体验性、产品类型不足、二次消费不够。
二、棠香人家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2.1产业升级
立足农业、补足三产,形成多元产业融合撬动的乡村振兴发展。农业以品种改良及生产方式优化为主,提升质量效益,同时起到窗口示范效应,主导农业为“稻田+”,发展蔬菜、水果、荷花等特色农业,实现农产品保供功能;特色产业延伸,发展农业研学、自然研学、农业产品等农旅产业,拓展文化旅游、文化研学、文创产品等文旅产业,通过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数字化治理平台支撑未来乡村经营。
2.2城乡融合
在农业、乡创、旅游区域协同方面,推进城景乡融合发展,差异化形成“城乡互融、景乡互补、镇乡互通”的协同发展格局。城区作为区域农业数据中心、交易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集聚要素资源,驱动区域发展,本案作为乡创中心,推广示范中心、粮食保供、城郊休闲等功能强化与城区的联动。依托本案打造区域乡创协同发展中心,立足本地一站式乡创服务、区域乡创成果展示及交流,打造区域乡创服务高地,输出乡创服务模式,推进乡创发展。联动大足现代农业园的研发中心,利用自身农创中心,实现人才技术信息合作共享,承担农业新品种改良、标准种植化方式等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任务。加强与宝顶、北山、龙水湖等旅游景区联动、以游线联动、产品互补、客流互送等方式多管齐下,树立大足旅游品牌,形成联动共荣格局。
2.3环境提升
村庄环境是发展的资源本底,覆盖面广,其改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根据村庄资源特色与发展现状,结合城市发展格局,形成城市近郊绿心,实现生态屏障及休闲观光功能。村庄环境提升包括山水林田湖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通过生态环境的整治、原乡景观的修复、乡村山水的重构、生态基底的修复实现田园公园化、田园景区化,形成都市生态田园的绿色发展示范,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2.4文化活化
依托乡土文化为根基,以石刻文化、海棠文化、军屯文化、农耕文化为延伸,将文化和乡村生活场景相融合,提炼形成具有活态体验价值的产品,将无形的文化转变为有形的可体验、可感知、可触摸的活动或内容。邀请大师、匠人、新型农民成立工作室,打造乡村匠人聚落空间;创意农产品的开发与包装,提升农产品价值,创意文化产品的研发,实现文化的产品转换;变故事为线路,化场地为场所,通过景观化的场景的再现,展现大足文化生活氛围,打造文化场景一站式体验线;营造类型丰富的文化活动,还原乡村文化场景。
三、棠香人家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3.1提质农业生产
现状产业多为以“稻田+”为主的第一产业,缺少完整产业链,散户种植,集群效益低。针对现状产业问题,应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规划以示范、推广为主要功能,同时营造精致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大足现代高效农业种植示范展示区。在现有产业布局基础上,通过精细化、标准化发展,做强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一大主导农业(“稻田+”标准化种植基地)、两大基础农业(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水果标准化种植基地)、三大特色农业(荷花种植基地、海棠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足硒锶”作为母品牌,区域内各产品品牌作为子品牌,健全区域公用品牌+自主品牌建设,推动区域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
3.2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横向产业拓展,以“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与旅游、农业与文体融合发展,优化规划区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结合村庄现状资源,从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功能出发形成主题鲜明的八个组团,打造集生态观光、深度体验、文创体验、康养度假、运动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田园休闲度假目的地(见图1)。
3.3全域环境整治
对全域进行环境整治,包含生态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环境整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建“山水林田湖草路村”一个生命共同体,规划范围内生态环境整治划分为林地整治区域、水体整治区域、农田整治区域。
人居环境整治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继承村落传统风貌,使用符合乡村的建造方式和材料,遵循简单、方便原则,同时激发村民参与改造的热情。按照“4+1+N”整治分区进行治理,4点示范,和平村入口,进城次入口,宝顶至北山快速路下道口、山湾时光;一环提升,区域内主干道,和平村村口至海棠园两侧区域;N点整洁,其他自然聚集村庄。示范区域环境整体打造,公共空间、道路环境、景观环境统一改造。提升区域根据每栋建筑具体情况进行整治;范围内建筑质量较好、瓷砖贴面的建筑进行局部整治;重点对屋顶、外立面进行统一,建筑色彩、材料统一整体统一;建筑材料不作硬性要求。整洁区域范围内建筑质量较好、瓷砖贴面的建筑不进行整治;重点对屋顶进行整治,外立面主要以修复为主,保持建筑色彩相对统一。
图1 产业空间布局图
设施方面完善车行道路交通系统,打造慢行交通体系,融入城区公共交通线路。结合和平村、惜字阁村的村委会,配置“一站式”的家门口服务综合体,围绕乡村行政便民服务、文体休闲、医疗卫生、养老幼托、商业服务等设施提档升级。
3.4文化价值提炼
村庄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农耕文化对棠香人家的发展拥有深渊的影响,本项目内拥有多个农耕文化资源。文化主题聚焦农耕文化,对现状文化梳理分成三大农耕文化类型,提炼核心文化精神内涵。结合农耕文化核心价值,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留与修复,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构建新时代农耕文化场景,形成一环(农耕文化旅游环线)串八点的文化空间布局(见表1)。
表1棠香人家文化价值提炼一览表
四、棠香人家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将单纯的政府配套投资,变为吸引投资杠杆,拉动头部产业,解决启动期投资热情问题;将招商运营前置,把一般“人居环境”改造转变为“产业造血”改造,保障该区域的持续发展。形成“社会产业联盟+政府平台公司+村镇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见图2)。
图2 发展模式图
五、结论
城郊融合类村庄是村庄与城市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其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面广,问题复杂。规划工作应从功能出发,在充分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通过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推进乡村振兴,并以完善的发展模式为保障。城郊融合类村庄乡村振兴规划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此类型村庄乡村振兴工作,也可作为城乡融合示范引领其他类型村庄发展。乡村振兴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和演进,其研究需要扩大广度,加强深度,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作者:郑继永,张鹏,董红彦)
下一篇:海南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