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高标准建设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现实意义重大。本文着重分析天津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以及集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天津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年来,天津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创新优势,积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不断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持续推进特色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创新发展。目前,高新区依托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速“细胞谷”建设,形成了生物药、创新药等产业领域集聚发展。
(一)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
优势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突出。以天津药物研究院、中源协和、盛实百草、现代中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对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以合源生物、汉康医药、尚德药缘、迈达医学为代表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以威高、九州通、金域医学为代表的区外龙头企业纷纷在高新区投资发展。细胞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迅猛,高新区全面推进“细胞谷”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成果转化及产业集群”版块业务签约落户高新区,同时启动“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谷细胞产业转化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一实验室、两基地、四中心”创新体系,区内集聚了细胞产业上下游企业超过30家,涵盖了细胞提取制备、细胞存储、质控检验、研发生产、应用转化、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药领域成果转化加快,创新药研发龙头企业天津药物研究院、合源生物、尚德药缘等业务覆盖临床前评价、临床研究、生物检测、新药开发生产的全产业链,涌现了泰宁纳德、抗癌药ACT001、CNCT19细胞注射液等一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
(二)产业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天津高新区着力打造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到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原始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目前,区内集聚了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原始创新平台。积极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天津药物研究院、天九再生医学、金域医学等龙头企业搭建生物医药领域检验检测平台,发挥血研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医科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优势,新建干细胞、免疫细胞、细胞质量控制等细胞领域共性产业化平台。通过产学研医深度合作,汇集医药企业、高校院所、政府、医院等多方力量,承接国家和天津市多项重大研发课题,联合开展研究攻关,取得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加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三)产业载体建设持续推进
近年来,天津高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上持续发力,连续四年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中位列前十强。其中,2021年位列全国第八,较2020年上升一位。环境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及合作竞争力排名均位列全国前十。目前,天津高新区拥有九州通绿谷健康产业园、华苑生机生物专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海洋中英医疗健康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载体。2020年以来,高新区在渤龙湖科技园启动3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10万平方米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生物医药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同时,建设“细胞谷”专业化承接载体,筹划改造8万平方米的渤龙湖产业园——“细胞谷”起步区,打造以“细胞+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治疗健康产业集聚区,建成产业链完整的细胞产业基地,未来天津高新区将继续加大对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标准载体空间。
(四)产业政策环境优势初现
近年来,天津市区两级政府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建设等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滨海新区细胞产业技术创新行动方案》《关于促进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具体落实举措》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天津高新区也加强与天津自贸区合作,发布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滨海高新区联动创新区总体方案》,将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开放创新与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优势叠加,让片区内企业享受更多先行先试政策红利,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升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提升产业群体创新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天津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聚集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
天津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不少,但是规模都不大,多为中小企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较少,导致行业发展带动性差。现有中小医药企业受规模限制,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技术体系不稳定、技术创新资金缺乏、技术产品利润低、市场不稳定等一系列的问题,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有限。
(二)产业创新能级不高,创新能力支撑不足
创新平台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支撑不足,园区内缺乏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中试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产业化研发平台等大型公共服务型科研技术平台。缺少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目前,集群内企业中的研发平台在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作用未得到充分显现,产学研医协同作用机制也未有效发挥。
(三)产业政策精准度不高,制度环境不完善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近年来,天津高新区虽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引育、产业集群政策文件,覆盖面较为广泛,但精准度不够,尤其是在创新产业集群方面,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政策措施的执行效率不高,对产业集群促进力度有限。从微观层面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存在立项、环评、药监审评审批难等问题,有些审批项目仍然程序复杂,环节繁琐、承诺时限长,企业上报资料后漫长等待以及审批过程中过于严格,导致投资者失去最佳投资机会,抑制企业对药品及器械研发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
(四)产业园运营模式不新,缺少专业载体运营团队
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和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专业产业园运营第三方平台公司相比,天津高新区产业园多注重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对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未得到高度重视,由于缺少专业载体运营团队,生物医药专业园区运营的经验不足,难以持续满足入驻生物医药企业的专业需求。
(五)投融资工具不足,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受阻
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鉴于生物医药项目专业性、高技术、轻资产、无抵押物等特征,导致依靠单一的银行信贷获得资金非常困难。同时,高新区目前无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府背景或商业背景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及引导基金,无论从股权融资层面还是债券融资层面,都缺乏对有潜力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投资的工具,产业发展所需资本环境有待改善,资本活跃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作者:任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