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附延庆区康庄镇休闲农业园案例)

  当前,北京市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日趋受到重视,但仍存在着园区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融合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用地规范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适度拓展园区规模、促进产业紧密融合、注重用地规范引导等三方面建议,并分类分配建设用地指标,为更好地发展建设休闲农业园区提供借鉴。


  一、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研究,北京的休闲农业园区已逐步发展壮大,但在园区建设规模、产业融合水平、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


  1、园区规模较小,规模化程度较低

  根据国外农业经营规模的经验,农业的生产率会随着规模化发展而得到提高,大规模的农业园区通常能够节约更多的生产成本。也就是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能够更好地提升效益,深化产业融合。经过调查,外省市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园区规模均在66.67 hm2以上,而北京现有休闲农业园区规模近半数在30 hm2以下,具有较小的农业生产种植规模,农田标准化、规模化的程度不高,难以顺应国家建设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的趋势,也难以布置丰富的配套设施,因而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2、业态较为单一,产业融合水平低

  由上述研究可知,北京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融合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融合的深度不够。农业仍是采用传统的培育、种植、销售方式,农业精深加工程度较发达国家仍有待提高。二是农业融合的广度不足。北京现有休闲农业园区的业态大多以田园花卉观光、蔬菜种植采摘、农家乐为主,经营收入也主要来源于此,产业链条较短,业态的多样性有待开发。


  3、设施配套不足,用地缺乏规范引导

  休闲农业园区想要发展多样化的特色产业,必须要有一定量的配套建设用地。然而,随着北京进入“减量双控”发展的时代,建设用地指标的获取与利用成为各部门关注的重点,配套设施的不足成为制约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一大难题。北京市经历了大棚房整治,正在大力推行农田补划,原本利用大棚房变相作为建设用地使用的办公、展销、仓储、餐饮、公厕等功能配套因不规范被清退,导致了现有的部分休闲农业园区存在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园区基础的运营,影响园区的整体发展,制约园区为都市服务、激发经济活力作用的发挥,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指标亟待保障[8],并且,由于用地缺乏规范的引导,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禁止的业态不够明晰,也导致园区为了发展进行违规建设。


  二、对策与建议

  1、统筹地域资源,适度拓展园区规模

  进行规划建设研究的初步,应充分解读区域的自然生态资源、农用地资源、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科技、人才、资金等现状资源情况,进行统筹考虑,盘活未被利用但可利用的土地。加强地块间的沟通,使园区综合一体化发展,“化零为整”,适度地扩大园区发展规模,为园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


  2、发展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紧密融合

  对于基底产业农业而言,转型升级是关键。应大力引进高科技农业,推广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稻蟹(虾)共养等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及效益,使农业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样化业态,形成集农业生产、加工、服务、保障等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例如,山东寿光蔬菜小镇打造蔬菜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条,融合生产与旅游双功能;内蒙古巴彦淖尔鲜农农业科技园区引进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产品效益,并进一步与当地中小学合作,打造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


  3、保障用地需求,注重用地规范引导

  进行休闲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必须严守底线思维,重视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保障永久基本农田,并顺应其他管控条件的约束,在此基础上,讨论园区配套建设用地的需求。


  首先,需明确用地指标的来源,主要是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利用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预留。一是通过挖掘闲置浪费的可用地,对存量土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再分配用地指标;二是通过对接项目与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预留一定面积的配套设施建设指标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


  其次,结合园区未来的发展定位以及主导功能,合理分配建设用地指标。根据2020年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发布的《北京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各区在镇级层面预留乡镇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超过5%),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结合上文对于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用地比例的取样分析结果,考虑到北京作为旅游型大都市,对休闲服务类设施的需求较大,在集约高效的前提下可适度放宽建设用地指标。同时,由于研究对象是北京市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对于星级较低、产业业态类型较少的园区可适当减少建设用地的指标。因此,笔者提出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指标占比应控制在园区总规模的10%以内,并且由于不同主导功能的园区对配套设施的需求有所差异,可进一步分类探讨:观光游览型园区,因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设施需求较大,建设用地指标占比控制在10%以内;科技生产型园区,可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用地进行农产品初步加工和贮存等,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在于展览展销以及少量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占比控制在5%以内。


  最后,为避免利用指标圈地进行地产开发等行为,需要明确用地允许和禁止的业态类型,进行规范引导。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园区新产业、新业态涌现,参考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空间保障研究》,园区支持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科普教育、展览展销、乡村民宿、特色餐饮、农业电商等对乡村发展建设有益、农民权益有保障的产业,严格禁止与农业无关的纯工业、纯商业项目。


  三、延庆区康庄镇休闲农业园实证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休闲农业园区为例,从园区规模、业态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研究在实际项目应用中的可操作性,为日后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园区规模

  该休闲农业园区位于康庄镇的西部,距离延庆中心城区约10km,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及地理位置条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在三调图斑的基础上叠合生态保护限制要素、高铁绿化带的宽度限制等各种限制因素后,选取屯军营、大王庄、小曹营、北曹营四个村近520 hm2农用地以及农村搬迁后的复耕地作为园区未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农田的用地(图8)。综合考虑权属、用地类型等现状条件,选取图9中起步区、核心区约66.67 hm2农用地作为该休闲农业园区的一期建设范围。

延庆区康庄镇休闲农业园可利用地分布图

图8  可利用地分布图

延庆区康庄镇休闲农业园区一期规划示意图

图9  园区一期规划示意图


  2、业态布局

  园区以农文旅三大主导功能,引领都市休闲农业新风向。遵循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引,植入育苗育种、特色蔬菜种植、稻蟹共生等业态实现农业内部产业的循环融合;植入风味餐饮、精品住宿、生态观光、田园摄影绘画、青少年研学教育、高科技农业研发、热带温室大棚展示等实现农业科教文旅等服务业的融合;引入农业电商,打造品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更大程度地提升园区的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


  3、设施建设

  园区定位为观光游览型园区,在测算园区基础运营所需的精品住宿、风味餐饮、康体娱乐、科普展览、后勤保障设施等各项配套设施后,确定园区一期的建设用地指标为6.33 hm2.与建设用地占比控制在10%以下的研究结论相符,并且由于园区处于生态涵养区对建筑高度有限高9 m的要求,为集约高效地建设配套设施,保障园区发展,可充分利用半地下空间,将建筑层数控制在两层内局部三层。


  由于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对于可纳入设施农业用地建设的设施,应严格遵守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发布的62号文、78号文的有关规定。例如,将服务于设施农业内部的道路宽度控制在6 m以内,并根据北京市《农田生态景观建设规范》中规定,采用渗透性较高的石灰岩碎屑、砂石、碎石或嵌草砖等路面设施。通过规范建设设施农业、集约高效建设休闲配套设施,保障园区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带动周边经济活力。


  四、小结

  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当地农民福祉的重要途径,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以北京市3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园区在建设规模、产业融合水平、用地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度拓展园区规模、发展产业链条、保障用地需求、注重用地规范引导等对策与建议,并分类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将观光游览型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占比控制在10%以内,科技生产型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占比控制在5%以内。在今后的研究当中,仍需进行更深入的细化研究,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背景下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建设。(作者:曾凌坤,张建)




上一篇:荷兰库肯霍夫公园规划、区位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辽宁省北票市台吉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